王學軍
《“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發改環資﹝2021﹞969號,以下簡稱《規劃》)已正式公布實施。為實現2025年的循環經濟發展目標,《規劃》提出了三項重點任務,其中“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被列為第一項,凸顯了這項工作任務的重要性。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為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發展循環經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在產業領域踐行循環經濟理念,本質在于建立循環型產業體系和循環型生產方式,以企業為主體,把“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應用到各行業、各企業具體的生產環節和過程,構建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全產業鏈的優化布局和管理,形成合理的產業上下游資源流向布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規劃》提出從五個方面落實這項重點任務,包括推行重點產品綠色設計、強化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推進園區循環化發展、加強資源綜合利用,以及推進城市廢棄物協同處置。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這五個方面是必須準確抓住的五個關鍵環節,涵蓋了產業經濟活動的生命周期全過程,同時也體現了循環經濟的3R特點。
循環經濟強調“減量化”優先,因此《規劃》中所提出的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的五個方面工作中,前兩項就與源頭減量和過程控制相關,即推行重點產品綠色設計和強化重點行業清潔生產。綠色設計是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在產品設計和開發階段系統考慮原材料選用、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各個環節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影響,力求在全生命周期中使這種影響最小化。近年來,隨著循環經濟理念被廣泛接受,綠色設計工作在我國逐步開展,效果開始顯現。為確保綠色設計在“十四五”期間上一個新臺階,《規劃》提出了健全產品綠色設計政策機制、引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無毒無害和低毒低害等環境友好型原料、推廣易拆解易分類易回收的產品設計方案、提高再生原料的替代使用比例等措施。在強化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方面,《規劃》突出了清潔生產審核工作,要求對“雙超雙有高耗能”行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引導其他行業自覺自愿開展審核,并推動重點行業制定清潔生產改造提升計劃,探索開展區域、工業園區和行業清潔生產整體審核試點示范工作。
產業園區既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同時也是資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的大戶。園區循環化改造是2012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推動的一項重點工作,近年來的實踐證明,這項工作產生了積極的示范作用,帶動了產業循環經濟實現突破和發展,大力推動了重點園區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規劃》要求制定園區循環化發展指南、推廣重點行業循環經濟發展典型模式,鼓勵園區推進綠色工廠建設,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和建材綠色化,這一方面體現了園區循環化發展工作在“十四五”期間的連續性,另一方面也回應了新的高質量發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拓寬大宗固廢利用渠道和利用規模、強化復雜難用固廢規模化利用技術研發等工作,是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大宗固廢綜合利用一直是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難啃的硬骨頭,對技術、市場、政策、標準等的依賴性大。盡管近年來我國在這一領域取得了明顯進展,但仍有大幅提高的空間。《規劃》強調要進一步推進各類主要固廢的規模化利用技術研發、利用渠道拓展、有價組分高效提取等工作,這將推動我國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和利用率的顯著提升。
近年來,城市廢棄物協同處置逐步推進,資源和環境效益開始顯現。實踐證明,在有效政策機制和標準規范保障的前提下有序推進城市廢棄物協同處置,可以實現產業發展和城市治理的雙贏,也可以體現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的融合,是循環經濟可以發揮關鍵作用的重要領域。《規劃》強調了要通過市場化方式確定城市廢棄物協同處置付費標準,有序推進水泥窯、冶煉窯爐協同處置醫療廢物、危險廢物、生活垃圾,強化廚余垃圾、園林廢棄物、污水廠污泥等低值有機廢物的統籌協同處置,這使得下一步城市廢棄物協同處置的發展有了明確的方向。
當前我國正處在“十四五”起步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關鍵時期,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有助于實現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從根本上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2013年國務院印發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曾用三章的篇幅闡述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農業體系和服務業體系的工作,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循環發展引領行動》也專章提出建設循環型產業體系的要求,此次發布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再次把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作為重點任務的第一項加以明確,凸顯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的各項工作涵蓋企業內、企業間、行業間等多個方面,也涉及產業與社會的共生耦合,難度很大,離不開法律法規、政策、標準和技術創新等的支持。各地各部門應認真落實《規劃》的要求,圍繞本地區優勢產業和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積極采取措施,推動各項重點任務的落實和目標的實現。
(作者為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