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友
(河南省統計局,河南 鄭州 450008)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要求黨員干部要學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用歷史眼光和思維展望未來,對于永葆我們黨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是一種社會學思想。1516年英國人托馬斯·莫爾撰寫了一部《關于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簡稱《烏托邦》),標志著社會主義誕生,莫爾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鼻祖。
社會主義這一概念,包括思想、運動、制度三個方面的內容,從莫爾發表《烏托邦》算起,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
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是英法三大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家。他們的貢獻在于:一是深刻揭露和無情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與罪惡,提供了啟發工人階級覺悟和研究資本主義極為寶貴的材料;二是他們對未來社會主義的模式做了某些天才預測,如圣西門倡導的“實業制度”、傅立葉刻畫的“和諧社會”和歐文鼓吹的“公社制度”。
圣西門設想的“實業制度”強調一切人都要勞動,不承認任何特權,按能力評定報酬,寄希望于統治階級用宣傳、勸說的方法實現實業制度;傅立葉設想的“和諧社會”強調社會基層單位自給自足,沒有城鄉對立,男女平等,人人參加勞動,以勞動、資本、才能為標準,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資源;歐文設想的“公社制度”強調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眾多共產主義勞動公社聯合組成聯盟共和國,公社實行財產公有、共同勞動、共同分配。
空想社會主義者懷著悲天憫人的情感,對理想社會有很多美好的設想,但由于沒有揭示社會發展規律,沒有找到能夠成為新社會的創造者的社會力量和實現理想的有效途徑,雖然提供了啟發工人覺悟的極為寶貴的材料,但并不是科學的思想體系,因而也就難以對社會發展真正產生作用。
馬克思、恩格斯于1842—1847年在投身工人運動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他們把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作為分析工具,把社會主義理論置于科學基礎之上,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即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把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
1848年2月,由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正式出版,并很快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全世界傳播。《共產黨宣言》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第一個完整理論,是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無產階級從此有了自己的行動綱領。它的發表,宣告了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道路和主要任務。無產階級只有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才能抬起頭挺起胸來,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主要任務是“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
馬克思強調,無產階級必須建立自己的領導核心——共產黨。他認為,“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是要“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為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而奮斗。共產黨要“在全世界面前樹立起可供人們用來衡量黨的運動水平的里程碑”。

圖1 空想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區別
第一次世界大戰重創俄國經濟,人民處于空前的災難狀態,加快了革命高潮的到來。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布爾什維克黨號召“推翻沙皇制度,爭得民主共和國”。以工人和士兵為主力軍的革命群眾迅速解除憲警武裝,奪取武器庫,占領監獄,逮捕了沙皇政府的大臣和將軍,推翻了統治俄國人民304年的羅曼諾夫王朝。
“二月革命”勝利后,歷史上罕見地出現了無產階級布爾什維克與資產階級孟什維克臨時政府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且資產階級掌握臨時政府的所有主要部門。
臨時政府成立后發生財政危機,企圖通過戰爭擺脫危機,但軍事冒險遭到慘敗,激起了人民的憤怒,特別是士兵。1917年11月6日至7日(俄歷10月24日至25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11月7日晚9時,列寧領導赤衛隊隊員、士兵和民眾包圍了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并于次日凌晨兩點將之占領。
十月革命取得偉大勝利,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擊垮,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是人類歷史上一次意義重大的變革。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取得勝利,使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變成現實,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列寧對俄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積極探索:強調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之上,把實現工業化、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在俄國最終勝利的唯一保證;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將共產主義分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個階段;開辟了有計劃地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建設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列寧提出并實施了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實行民主集中制,獨創了共產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列寧關于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十月革命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同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同各種機會主義作斗爭的結果。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全世界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相結合,很多國家相繼產生了共產黨,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社會主義超出一國范圍,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相繼誕生,形成了由十幾個國家組成的地跨歐亞的社會主義陣營,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的社會主義力量。
1921—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趕走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蔣家王朝。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6年,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的革命性變革,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社會主義社會。
1944—1949年,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國等東歐8國,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民主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場上,社會主義運動也得到了蓬勃發展,朝鮮、蒙古、越南紛紛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下,古巴于1963年前后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成為美洲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
20世紀,社會主義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雖然發展有曲折,但它代表了時代發展的方向。社會主義制度對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改變了世界格局,遏制了資本主義和霸權主義的擴張。
東歐劇變是指1989年前后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工人黨在短時間內紛紛喪失政權,社會主義制度最終演變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劇烈動蕩。
1989年12月,波蘭修改憲法,將國名由“波蘭人民共和國”改為“波蘭共和國”,波蘭統一工人黨喪失政權,東歐國家中出現了第一個非社會主義國家。后來擴展到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等國家。
蘇聯解體是指20世紀90年代初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5個加盟共和國紛紛宣布獨立,共產黨失去執政地位,各加盟共和國不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重大事件。
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獨立,各加盟共和國紛紛仿效;1991年12月1日,15個加盟共和國全部宣布獨立。
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舉行最后一次會議,宣布蘇聯正式解體。
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從內部看,是這些國家發展模式單一,都采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阻滯了經濟發展,同時共產黨內部思想僵化,官僚主義盛行,喪失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從外部看,則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平演變的結果。
蘇東劇變使科學社會主義經受嚴峻考驗,也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冷戰局面的結束,客觀上促進了世界多極化進程。
盡管世界社會主義在發展中出現曲折,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
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帶領人民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人民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人民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特點,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內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發展馬克思主義做出了中國的原創性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領導中國人民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中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空前提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實現了世界社會主義的新飛躍,即由傳統社會主義向現代社會主義的飛躍,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成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主要推動力量,讓世界人民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強大活力,極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對社會主義的信心。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是科學的、開放的、發展的理論。
科學社會主義是科學的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馬克思創建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為人類指明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途徑,為人民指明了實現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唯物史觀第一次提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為認識社會提供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對立的經濟根源,使工人發現了資本家剝削的秘密,提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也找到了其滅亡的經濟根源及其埋葬力量。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基礎上創立的,是反映客觀實際、揭示發展規律的科學知識體系。
科學社會主義是實踐的理論。實踐的觀點貫穿于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礎——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理論之中。從實踐出發,使科學社會主義區別于其他社會主義學說。馬克思提出的經濟文化落后國家有可能跨越資本主義的“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列寧提出的新經濟政策,毛澤東創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理論,鄧小平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堅持實踐的觀點,從實踐中探索社會發展道路的光輝典范。
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社會實踐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實踐。社會主義理論是由不同國家的社會主義實踐決定的,并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客觀環境進行創新、發展和完善。
科學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
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必須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不斷探索前進。社會主義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理論教條,而是與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創新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不斷得到完善、豐富和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傳承和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百年未有之世界大變局中形成的,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了中國智慧,是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不斷與時俱進形成的,必將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實現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