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崢 周文瑞 宋誼晴
(河南省統計局,河南 鄭州 450008)
居民消費升級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結構、消費模式、消費品質、消費環境和消費理念的高級化過程。消費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表現在消費結構的變化會引起生產結構的變化,從而影響到產業結構的變化[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市場日益繁榮,居民消費由溫飽型向舒適型轉變、由農產品初級工業品向現代工業品轉變、由物質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變,消費不斷升級。隨著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日益顯現,消費升級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產業結構優化同步推進。
居民生活類消費占比持續下降,改善型消費較快增長,綠色環保等消費理念深入人心,服務消費快速增長,消費升級持續深入。
1.消費結構持續優化
從最能反映居民消費升級的恩格爾系數看,1990年,我國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54.2%、58.8%,2000年分別下降到39.4%、49.1%,到2012年則分別下降到36.2%、39.3%。2013年我國實施城鄉一體化調查,全體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1.2%,2019年為28.2%,比2013年下降3.0個百分點。恩格爾系數是指家庭食品支出與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值,我國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說明居民富裕程度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改善型(舒適型)消費成為新的消費亮點。
從居民消費結構看,全國居民食品煙酒、衣著等基本生活類人均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由2013年的39.0%下降到2019年的34.4%,下降4.6個百分點;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類等改善型消費支出占比由2013年的29.8%提高到2019年的33.8%,提高4.0個百分點,消費結構明顯優化。
2.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持續攀升
城鄉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直接反映居民消費水平高低,隨著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購買耐用消費品的能力不斷提高。2000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家用汽車、電冰箱、空調、計算機等耐用消費品平均每百戶年末擁有量分別為0.5輛、80.1臺、30.8臺、9.7臺。2018年每百戶城鄉居民家庭以上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分別達到33.0輛、98.8臺、109.3臺、53.4臺,分別比2000年提高32.5輛、18.7臺、78.5臺、43.7臺。
3.居民消費品質不斷提高
隨著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商品供應日漸豐富,消費者的消費理念不斷提升,綠色消費、智能消費深入人心,可穿戴智能設備、智能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等發展享受型商品零售額快速增長。消費方式持續升級,網上消費已成為城鄉居民的重要消費渠道之一。2019年,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比2018年增長19.5%,增速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11.5個百分點,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0.7%,比2015年提高9.9個百分點。
4.服務消費規模持續擴大
在實物商品消費不斷擴大的同時,人們也更加注重對精神需求的滿足,接受繼續教育、參觀博物館和文化古跡、觀看文藝演出、觀影賞劇、出行旅游等服務消費已成為城鄉居民新的消費熱點。2019年全國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為2513元,比2018年增長12.9%,高于人均消費支出增速4.3個百分點。全國電影總票房超過642.7億元,比2018年增長5.4%;全年國內旅游人數60.06億人次,比2018年增長8.4%;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6.63萬億元,比2018年增長11.1%。
我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經濟總量不斷壯大的同時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占比不斷調整;新型制造業近些年快速發展;服務業供給結構進一步優化。
1.產業結構持續調整
從三次產業占比和拉動作用來看,第一產業占比持續下降,第三產業長足發展,國民經濟結構日趨合理,第三產業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1978年全國一、二、三產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為27.7%、47.7%、24.6%;到1985年第三產業占比超過一產,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27.9%、42.7%、29.4%;到2012年第三產業占比超過二產,三次產業占比分別為9.1%、45.4%、45.5%,呈“三二一”結構。2019年三次產業構成為7.1%、39.0%、53.9%。與2000年相比,第一、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下降7.6、6.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4.1個百分點。
從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看,1978—2013年,多數年份三次產業貢獻率呈“二、三、一”結構;2014年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5%、45.6%、49.9%,第三產業貢獻率超過第二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2019年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8%、36.8%、59.4%。(見表1)

表1 部分年份三次產業構成和對GDP增長貢獻率 單位:%
2.新型制造業較快發展
近年來以消費升級為導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巨大進展,“三去一降一補”效果日漸顯現,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較快發展,實體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2018年增長8.4%,其中新能源產業增長14.9%,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長9.5%;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8%,其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增長13.5%。同時部分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工業新興產品快速增長,3D打印設備、太陽能工業用超白玻璃、高溫合金、充電樁、城市軌道車輛等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新興產品繼續高速發展,智能手表、服務機器人、智能手環等智能化消費產品快速增長。
3.服務供給日益豐富
隨著三次產業結構持續調整,服務供給更加豐富,現代服務業快速增長,服務業創新發展態勢良好。2019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兩大門類增加值合計比2018年增長14.2%,其生產指數增速分別快于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13.5個和2.3個百分點。同時由于需求的品質化、個性化、高端化,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及教育培訓等“幸福產業”蓬勃發展。
1.樣本選取
研究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選取過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1)為了保證數據的統計口徑一致,考察期從2014年開始,選取2014—2018年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
(2)在地區選取時,因全國各省(區、市)的相關數據比較完整,不存在缺失情況,故選取31個省(區、市)作為研究樣本。
2.變量選取
(1)反映居民消費升級指標的選取。按照現行統計調查制度對居民消費支出的劃分,居民消費分為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務等八大類。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品消費支出比重不斷下降,居住、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醫療保健消費成為消費的重點,其占消費支出的比重不斷提高。選用食品煙酒、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作為反映居民消費升級的指標。
(2)反映產業結構優化指標的選取。按照“配弟—克拉克定理”,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三次產業結構呈現第一產業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先是迅速提高,之后趨于穩定;第三產業比重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因此,選用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為反映產業結構優化的指標。由于2014—2018年間,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勢,考慮到模型數據的顯著性,采用第三產業增加值來構建面板模型。
3.理論依據
為了分析產業結構優化和居民消費升級之間的動態變化,選用核密度進行研究。
核密度估計是一種用于估計概率密度函數的非參數方法,x1,x2,……,xn為獨立分布F的n個樣本點,設其概率密度函數為f,則一般的核密度估計為:

式中,K(·)為核函數,h>0 為帶寬,是一個平滑參數。由于高斯內核方便的數學性質,經常使用K(X)=φ(X),φ(X)為標準正態概率密度函數。
采用高斯正態核函數,此時,核函數為:

選取2014年和2018年兩個時間段為代表,對反映居民消費升級的指標和反映產業結構優化的指標進行動態分布研究。
圖1展示了2014年和2018年居民消費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的核密度曲線,其中,Z代表第三產業增加值,P代表食品煙酒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Y代表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由圖1可以看出,各變量的核密度曲線類似,說明居民消費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可以用居民消費升級來估計產業結構優化情況。

圖1 2014年(左)和2018年(右)核密度分布圖
主要研究居民消費升級對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選取的樣本為31個省份5年的面板數據,構建短面板模型,選取lnzjz(第三產業增加值對數)作為被解釋變量,sp(食品煙酒支出比重)和jy(教育文化娛樂支出比重)兩個指標作為解釋變量。
在做回歸分析時,先確定影響形式(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方法為Hausman檢驗,原假設:應建立隨機效應模型。檢驗步驟如下:
首先,建立隨機效應回歸:

其次,用Hausman檢驗該模型是否是隨機效應模型;
最后,根據P值的大小來判斷是否拒絕原假設。
利用我國31個省(區、市)5年的數據做面板模型。根據Hausman檢驗,面板數據是否為隨機效應模型,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由表2可知,模型的P值大于0.05,所以不拒絕原假設,即該面板模型應建立隨機效應模型。

表2 模型的Hausman檢驗結果
回歸方程如下:

注:括號里為顯著性檢驗的t值;*表示在0.1顯著性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
由式(4)可知隨機效應模型的變量均通過顯著性檢驗,R2值為0.984,說明回歸模型的擬合度很好,可以根據回歸方程來解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居民消費升級影響產業結構優化。食品煙酒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sp回歸系數為-0.0967,說明食品煙酒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每減少1%,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0.0967%,食品煙酒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越低,越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jy回歸系數為0.0298,說明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每提高1%,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0.0298%。
通過對居民消費升級與產業結構優化的定量分析,說明居民消費升級對產業結構優化有促進作用。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類消費支出占比每下降1%,拉動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0.0967%;對消費升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育文化娛樂類消費支出占比每提高1%,促進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0.0298%。隨著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消費水平持續提升,消費升級態勢日益明顯,消費持續升級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消費結構、消費模式、消費品質、消費環境、消費理念不斷提升。消費需求的升級引起產品供給結構的優化,對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商品與服務品質提高及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產生推動作用。
從市場供需關系看,市場供求矛盾仍然存在。一方面低水平、低技術含量的商品和服務供給生產過剩;另一方面一些高水平、高端的商品和服務供給相對不足,市場供需錯位現象依然存在。居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一個重要方面表現在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需求的升級,居民對消費品的質量和服務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同時隨著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消費供給中來,市場競爭日漸激烈,能否提供優質的商品與服務成了企業能否生存下去的重要因素,倒逼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維護良好信譽、打造知名品牌,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適應消費者越來越高的消費要求。
消費升級的一個重要表現是消費者對商品消費需求不斷提高的同時對服務消費的需求不斷擴展,既要求物質方面的享受,又要求精神方面提升,更加追求人的長久發展。隨著消費升級持續深化,食品、服裝、出行等基本生活類商品占比下降,消費品結構也較之前優化,如綠色健康食品成為人民消費熱點、品牌服裝逐漸進入普通家庭、家用汽車成為多數人出行的首要交通工具。同時旅游休閑、文化娛樂、健康養老、教育培訓、家政服務等服務消費日漸成為新的消費熱點。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占比持續下降;第二產業占比總體穩定,但產業內部結構持續優化;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占國民經濟比重持續上升,對我國三次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以來,經濟結構和增長動力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持續增強。只有順應消費升級的大趨勢,進一步挖掘消費潛力、促進消費升級、積極培養新消費為主體的新動能,才能促進新舊動力有序轉換,實現結構優化升級。我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位,有著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消費升級空間非常廣闊。同時由于我國人均收入水平較低,生活類消費占居民消費支出比例較高,人均耐用消費品和公共服務水平較低,消費市場依然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同時,產品質量總體不夠高,質量監管標準尚不全面,消費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對“三去一降一補”為重要任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制約作用。因此,瞄準消費升級的需求,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要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優化市場空間布局,充分發揮消費升級的引領作用,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
要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首先要穩定企業就業面,增強企業吸納就業和提高工資待遇的能力;延長農業生產產業鏈,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繼續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大對“雙創”活動的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創業門檻,切實保護知識產權和研究成果,提高人民創業、創新積極性。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舉措,是消費市場持續擴大,居民消費不斷升級的重要保障。要加快推進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健全和完善醫療保障體系,推進各項社會救助體系,加快推動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一體化建設和社會保障全覆蓋,解決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
鼓勵東部發達地區利用發展優勢,率先進行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充分發揮在我國改革發展中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快推進中西部地區崛起,利用中西部地區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豐富的優勢,結合本地區產業特點對未來發展戰略進行合理布局,同時加大對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承接,利用轉移過來的成熟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推進地區加快跟進步伐。打通東中西部地區產業鏈條和市場之間的制約因素,加快推進運行暢通的國內大市場循環系統。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鎮化程度依然較低。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進一步推進資源優化配置,推動產業優化發展。加強城鄉市場協調發展,有利于消費市場持續擴大,為消費升級提供持續動力。
充分發揮消費的引領作用,利用消費升級帶來的新的消費熱點和消費理念,瞄準消費需求精準施策,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切實提高市場有效供給,深入推進以“三去一降一補”為重要任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嚴把產品、服務質量關,加強與客戶和消費者的溝通,根據客戶和消費者反饋信息進行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提升。補齊消費市場短板,加大高端消費品與服務消費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國內產品科技含量和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