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張 馳, 岳道遠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檢驗科,湖北 武漢 430030)
為分析臨床常見癥狀——貧血的原因,XN-2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簡稱XN-20)增加了網織紅細胞(reticulocyte,RET)和紅細胞(red blood cell,RBC)新參數,包括網織紅細胞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reticulocyte,RET%)、網織紅細胞絕對值(the absolute value of reticulocyte,RET#)、低熒光網織紅細胞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low fluorescent reticulocyte,LFR%)、中熒光網織紅細胞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medium fluorescent reticulocyte,MFR%)、高熒光網織紅細胞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high fluorescent reticulocyte,HFR%)、未成熟網織紅細胞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immature reticulocyte,IRF%)、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reticulocyte hemoglobin,RET-HE)和小紅細胞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microcyte,Micro-R%)、大紅細胞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macrocyte,Macro-R%)、低色素紅細胞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hypochromic erythrocyte,Hypo-HE%)和高色素紅細胞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hyperchromic erythrocyte,Hyper-HE%),這些參數在不同人群貧血分類、RBC活性監測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1-4]。XN-20檢測樣本的準確性與全血樣本的穩定性有關,而穩定性則與存儲條件(時間和溫度)密切相關。楊尚瑜等[5]發現,在體外,RBC外液會緩慢進入細胞內引起滲透性腫脹,隨著樣本放置時間的延長,平均紅細胞體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會增大,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會降低,而低溫(4 ℃)則會延緩這一過程。目前,關于RET、RBC新參數等方面的研究較少。為了探討抗凝全血樣本放置環境和時間對其穩定性的影響,本研究選取了30例樣本,在2種保存條件下,分別于5個時間點連續檢測,以觀察這些參數的變化規律和穩定性。
選取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臨床樣本30例,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齡(43±14)歲。30例樣本中,健康體檢者抗凝全血樣本18例(60%);貧血患者抗凝全血樣本12例(40%),血紅蛋白為89.3(44~138) g/L。
XN-20(日本Sysmex公司)及配套試劑、質控物,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真空采血管(美國BD公司)。
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所有研究對象2.0 mL靜脈血,充分混勻,以保證樣本中乙二胺四乙酸二鉀含量為1.5~2.2 mg/mL。測定前確保儀器性能良好,檢測結果穩定可靠,所有樣本均在采集2 h內完成第1次檢測,并以其為基線值。完成第1次測定后,將樣本分別于室溫(20~24 ℃)和冷藏(4~8 ℃)條件下儲存,分別于儲存12、24、48和72 h后進行測定。使用中值和高值質控品每天檢測1次,連續檢測20 d,計算儀器各參數批間精密度[以變異系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表示]。
比較各時間點檢測數據組與2 h基線數據組儀器RET、RBC新參數穩定性評價標準,將結果作為其均值,以差異不超過基線數據標準誤為該參數穩定性可接受,反之則不可接受。
采用SPSS 15.0軟件計算各參數各時間點數據組均值、標準誤、95%可信區間,采用Excel 2013軟件計算各時間點測定值與基線值的差異。正態分布數據采用±s表示,采用Shapiro-Wilk檢驗對數據進行正態性分析。
收集20 d低、中、高值質控品室內質量控制數據的CV,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RET、RBC新參數的批間精密度
2.2.1 室溫條件下的穩定性 在室溫條件下,RET%和RET#在樣本采集后能穩定72 h,72 h測定值與基線值的差異分別為0.059 0×1012/L和0.002 3×1012/L,均小于基線組標準誤,即0.217 4×1012/L和0.007 9×1012/L;IRF%、LFR%、HFR%、Hypo-HE%、Hyper-HE%能穩定48 h,48 h測定值與基線的差異分別為-0.94%、0.73%、-0.27%、-0.43%、-0.05%;MFR%和Micro-R%能穩定24 h,24 h測定值與基線值的差異分別為-0.33%和-0.77%;RET-HE只能穩定12 h,而Macro-R%穩定時間不到12 h。見表2。

表2 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全血樣本在室溫條件下RET、RBC新參數穩定性
2.2.2 冷藏條件下的穩定性 在冷藏條件下,除IRF%只能穩定48 h外(48 h測定值與基線值的差異為-0.73%,稍小于室溫條件),其他參數均能穩定72 h以上。見表3。

表3 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全血樣本在冷藏條件下RET、RBC新參數穩定性
眾所周知,為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實驗室在進行血細胞有形成分檢測時應盡量保證樣本新鮮,但因城市邊際的擴大、各醫療機構的分散、實驗室的中心化、樣本量的劇增等客觀原因,越來越多的樣本無法保證在短時間內完成檢測,這類樣本則不可避免地受到儲存條件的影響。為了解樣本在運輸、儲存過程中發生的變化,樣本穩定性相關研究非常重要。
XN-20利用流體動力聚焦術和鞘流直流電檢測技術,可測定RET和RBC亞群中單個細胞的血紅蛋白含量及體積的特征,生成RET-HE、Micro-R%、Macro-R%、Hypo-HE%和Hyper-HE%等新參數[6]。RET通道中的RBC被核酸染色并采用熒光流式細胞術進行分析,生成前向散射光(forward scatter,FSC)/熒光強度(fluorescence intensity,FSL)散點圖,由于熒光強度與RNA含量成正比,根據熒光強弱把RET從成熟RBC中分離,并根據其在散點圖中的位置,進一步區分HFR、MFR和LFR,而IRF是后兩者之和[7]。RET、IRF等相關參數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標;FSC/FSL散點圖中FSC的對數值即為RET-HE,可作為早期鐵缺乏的監測指標[2]。Hypo-HE%和Hyper-HE%由高角度FSC和側向散射光計算得出,分別表示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17 pg和>49 pg的紅細胞所占的百分比;Micro-R%和Macro-R%在RBC/血小板通道進行計數,分別代表MCV<60 fL和>120 fL的RBC所占的百分比;Hypo-HE%反映RBC生命周期中的鐵含量[8],Hyper-HE%可作為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自身免疫性溶血的監測指標[9];在鑒別地中海貧血與缺鐵性貧血時,因Micro-R%在地中海貧血中更高[10],所以被推薦為鑒別指標。但有學者發現,Micro-R%和Hypo-HE%的比值在上述2種疾病的鑒別方面更加敏感[11],這些參數均為傳統貧血相關實驗室檢測提供了一種簡單、經濟的補充方案。
本研究結果顯示,XN-20檢測RET%和RET#的結果較為穩定,受儲存溫度和時間影響最小,無論是室溫條件,還是冷藏條件下,均可穩定72 h;而陳梅等[12]認為只可穩定48 h,可能是檢測儀器型號的差異所致。本研究結果表明,IRF%參數在冷藏條件下的72 h穩定性雖有所增強,但仍未到達可接受范圍,即無論室溫放置還是冷藏,均只能穩定48 h;在室溫條件下,LFR%、HFR%、Hypo-HE%、Hyper-HE%只能在48 h內保持穩定,但在冷藏條件下則可穩定72 h,原因可能為IRF%、LFR%和HFR%代表網織紅細胞老化的情況,而網織紅細胞在室溫條件下更易成熟和衰老;MFR%和Micro-R%室溫放置只能穩定48 h,在冷藏條件下則可穩定72 h;Macro-R%室溫放置12 h后即超出可接受范圍,而在冷藏條件下可穩定72 h,原因可能為Hypo-HE%和Hyper-HE%與MCH有關,Micro-R%和Macro-R%則與MCV大小有關,全血樣本在室溫下放置,受樣本中RBC滲透壓的影響,血漿中的水分隨時間的延長緩慢進入紅細胞內部引起細胞腫脹,從而導致MCV的增高和MCH的減低;而低溫可讓RBC無氧酵解代謝速度放緩,從而保證RBC膜鈉鉀離子泵正常功能得以維持,所以血漿中的水分滲入紅細胞內部的速度大大減緩[13]。與室溫放置相比,在冷藏條件中保存,RET-HE穩定性大幅提高,穩定時間從原來的12 h提升至72 h。但有研究結果表明,無論室溫放置,還是冷藏保存,RET-HE在48 h內均非常穩定[14]。本研究發現,延長樣本存儲時間至72 h后,RET-HE冷藏保存比室溫放置要穩定得多(0.44 g/L和-1.23 g/L)。
綜上所述,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全血樣本進行RET和RBC新參數檢測時,仍會受到儲存溫度和時間的影響,實驗室應盡量保證樣本新鮮,如不能及時檢測,需冷藏保存,以保證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