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娟, 于 燕, 國 東, 王曉毅
(1.威海市立醫院檢驗科,山東 威海 264200;2.威海市立醫院中心實驗室,山東 威海 264200;3.威海市立醫院血液科,山東 威海 264200)
肥大細胞白血病(mast cell leukemia,MCL)又稱組織嗜堿細胞白血病,在我國罕見。本文報道1例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并發MCL的病例,供臨床參考。
患者,男,20歲,乙型肝炎病毒攜帶10余年,常年口服恩替卡韋抗病毒治療;患者幼年時皮膚有濕疹,無明顯皮膚瘙癢;既往有抑郁癥和膠質瘤(未治療)病史。因咳嗽伴發熱10 d入院。查體:全身皮膚黏膜無黃染,皮下無出血、結節等,肝脾肋下未觸及,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余均未見明顯異常。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19.24×109/L,血紅蛋白100 g/L,血小板計數59×109/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250.00 IU/mL。外周血涂片可見異常細胞約占24%。骨髓檢查:增生明顯活躍,粒系比例減低,異常細胞增多(約占61%),細胞胞體中等,胞漿量較豐富,可見嗜堿性胞漿顆粒,核圓形、橢圓形或分瓣狀,見圖1。細胞化學染色:甲苯胺藍染色部分呈弱陽性,特異性酯酶染色大部分陰性。骨髓活檢鏡下所見:蘇木精-伊紅染色示骨髓增生極度活躍(>90%),異常細胞增生(約40%),胞體大,胞漿豐富,胞核圓形或略不規則,染色質粗,粒紅系各階段細胞可見,均以中幼及以下階段細胞為主,巨核細胞量大致正常,網狀纖維染色(MF-1級),見圖2。免疫組化:CD25-、CD2-、CD30-、CD3-、CD20-、CD117+、類胰蛋白酶+,見圖3。免疫分型:異常細胞群約占有核細胞的39.01%,表達CD33、CD4、CD117、CD13、CD9,部分表達CD10,弱表達CD11c,不表達CD34、CD7、CD38、CD15、CD11b、CD64、CD123、CD22、CD5、CD2、CD20、CD19、CD14、CD36、TDT、cCD79a、cCD3、mCD3、CD56、髓過氧化物酶、人白細胞DR抗原、CD25、溶菌酶。骨髓融合基因分型(DNA測序)示C-KIT(8號外顯子)基因突變陰性,且C-KIT(17號外顯子)基因突變也為陰性,見圖4。骨髓染色體核型分析:46,XY[20]。

圖1 骨髓涂片

圖2 骨髓活檢

圖3 免疫組化

圖4 C-KIT基因8號與17號外顯子測序結果
MCL是一種侵襲性的造血系統惡性腫瘤,在世界衛生組織造血與淋巴系統腫瘤分類中屬于肥大細胞增生癥的一種,所占比例不到1%[1]。MCL患者的臨床表現一般與其他急性白血病相似,如發熱、貧血、出血、浸潤等。此外,由于肥大細胞顆粒內組胺、肝素、激肽等活性物質被釋放而出現面色潮紅、皮膚瘙癢、支氣管痙攣、消化性潰瘍等一系列由變態反應引發的特異性表現[2]。本例患者的臨床表現不典型。肥大細胞常充滿或多或少的深紫紅色顆粒,可覆蓋于核上,細胞化學染色顯示甲苯胺藍和蘇丹黑可著色,特異性酯酶、酸性磷酸酶染色陽性,溶菌酶弱陽性,過氧化物酶弱陽性,α非特異性酯酶陰性[2]。甲苯胺藍染色對識別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具有較為特異的價值,肥大細胞的甲苯胺藍染色呈強陽性反應[3]。本病例的肥大細胞呈弱陽性反應,特異性酯酶染色少部分弱陽性。肥大細胞可表達CD9、CD33、CD44、和CD117,不表達單核細胞抗原CD14、CD15和嗜堿性粒細胞相關抗原CD116、CDw17、CD123/IL-3RCK,也缺乏CD116(GM-CSFR)和皮膚肥大細胞標記抗原CD88,同時人白細胞DR抗原和CD1、CD2、CD4、CD7、C10、CD19、TDT均陰性[4]。本病例除表達髓系標志CD33外,還表達CD13,CD4為陽性表達。與正常肥大細胞不同的是,腫瘤性肥大細胞常表達CD2或CD2、CD25[5],而本病例CD2和CD25均不表達。CD117是肥大細胞高度敏感但非常不特異的指標,胃促胰酶與CD117比較,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和較低的敏感性[5],本病例CD117陽性表達,同時類胰蛋白酶也為陽性。目前認為,MCL的發病與KIT基因D816V突變(賴氨酸替代天冬氨酸)有關,可導致肥大細胞生長因子受體kit(c-kit或CD117)發生不依賴配體的活化,導致肥大細胞增生,且調亡受抑制,最終發生腫瘤[6]。本病例骨髓C-KIT(8號外顯子)基因和C-KIT(17號外顯子)基因突變均陰性,且骨髓染色體核型分析也未見異常。
綜上所述,目前MCL的實驗室診斷主要還是取決于骨髓形態學和病理學檢查,隨著檢驗技術的不斷發展,可以借用流式細胞術來確定其免疫分型,同時進行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等檢測,不斷提高臨床對此類罕見病例的認知和診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