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斌,楊華
(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污染防治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2)
近幾年,加強自然生態保護力度、攻克污染防治核心癥結成為了我國社會發展主流趨勢。為進一步加強固體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新指導的落實成效,打贏固體危險廢物污染攻堅戰。則需以固體危險廢物的合規處理為根本抓手,將其設定為環境風險統籌管控的重點目標,固體危險廢物有效管理可為我國自然生態環境的切實改善提供保障。對此,生態環境管理部門應緊跟我國社會信息化建設步伐,將前沿性大數據技術有機整合于固體危險廢物全面管理工作中,促進我國環保事業早日實現發展新成績。
我國固體廢物有關企業的登記注冊量顯著增長,如表1所示,促使廢物管理工作難度每日增加。

表1 2016-2021年我國固體廢物有關企業注冊量統計(單位:家)
隨著各類信息技術的日趨完善成熟,固體危險廢物管理形態應緊跟社會進步步伐,趨向大數據技術管理模式過渡轉變,將以往被動管理更新升級為智慧管理。
傳統廢物的常規性管理程序為:出現問題——邏輯分析——探尋因果關系——設計處理方案——解決問題。依靠的是一種具有一定“亡羊補牢”性質的逆向性管理思維。而現代化大數據管理程序則為:數據采集——量化分析——確定相互關系——規劃優化方案——規避問題發生,是一項具備“防患于未然”屬性的正向性思維管理方式,也是主動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更是今后我國環保事業科學發展的道路方向。
管理人員應推進固體廢物管理大數據平臺的建設進程,通過統一作業標準規范、開放數據輸入接口、打通數據傳輸通道等措施辦法實現覆蓋當地、甚至全國的固體廢物排放企業的數據資源整合。并兼顧搭建數據模型完成動態追蹤、集成分析、風險預警、趨勢預判等多元性大數據的應用。
物聯網技術在科技領域迅猛發展勢頭的帶動下,技術性能實現了對比以往的跨越提升,已成為數據資源采集、異常數據監管的有效法寶。
依托物聯網特有的動態感知、實時傳遞、自動控制等技術優點,以及設備裝置間兼容問題的解決、海量信息數據資源的可靠處理等實用功能,搭建出完整、安全、穩定,且可拓展的健全性信息數據體系,助力高危固體廢物的產生排放、采集儲存、運輸轉移、合規處置全流程的智能化動態監管工作。管理人員可承載基于物聯網的大數據系統平臺完成固體廢物的實質屬性、暫放地點、運輸線路、風險應急、附近敏感區、處理及利用等綜合管理工作的數據信息實時查看。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固體廢物管理信息化平臺系統構建原則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固體廢物管理信息化平臺系統構建原則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固體廢物管理信息化平臺系統應覆蓋感知層、支撐層、數據層、應用層這些核心要素。
感知層:感知層需擁有的關鍵因子有:視頻監控、北斗、政務云、二維碼、物聯網、移動終端等。實現固體廢物數據資源的實時前端感知,為后續信息數據的正當利用提供技術支持。
支撐層:支撐層需具備動態表單、權限管理、數據交換、GIS地圖、數據檢索等功能組件,保證現有的廢物數據資源可得到高效利用。
數據層:數據層作為實現固體廢物數據資源利用的關鍵一環,也是體現數據資源標準化、信息化管理的媒介載體。由基礎數據庫、主體數據庫以及元數據庫這三個板塊構成。
應用層:應用層可完成固體廢物信息數據的管理工作,負責平臺系統功能的優化完善及升級拓展。
用戶層:用戶層則為環境管理部門端,需覆蓋省級、市級、區縣級的環保管理部門。
2.3.1 對接內容
在危險固體廢物監管信息數據系統有機接入環境數據中心平臺系統過程中,采取接口、標準的完全統一設計,則可打造出生態環境數據資源高度統一的規劃、建設、整合的優質新格局,為各類生態環境管理工作的協同開展創建良好鋪墊。
廢物管理板塊需接入的內容包括:廢物產出明細、廢物產出類別、廢物產出數量、廢物產出年度/月度匯總等。
2.3.2 數據交換
(1)可運用“WEB SERVICR”接口方法實現廢物數據資源的實時交換。但需在前置機中完成交換數據接口程序的提前審批,保障業務數據可順利匯總交換,強化廢物數據資源實踐使用便利性。
(2)可采取數據交換中間件模式完成數據交換。“中間件”能夠將XML格式的信息數據資源進行精準提取。并依靠平臺系統中的“Web Service”,或是數據庫專屬接口的寫入,達成數據交換作業目標;
2.3.3 數據抽取
在固體廢物數據源系統中將“數據倉庫”所需的信息數據加以準確抽取,可采取文件抽取以及數據抽取兩種作業手段。針對差異性原數據格式、數據量等現況,需對應采用的接口形式同樣不盡相同。為充分保證數據抽取工作落實效率,增強廢物數據資源實際使用率。在高負荷數據提取作業中,應強調“數據分割、縮短數據抽取周期”原則的嚴格遵循,維護數據庫在高強度作業中的長期穩定、安全運轉。
為加強廢物監管工作落實效果,可將大數據分析技術有機結合于物聯網技術,在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平臺系統中構建出廢物動態監管程序。確保生態環境與交通管理等部門能夠實時共享廢物時下運輸數據信息,規避重復建設、監管缺位等不良現象的滋生。
該程序可采用“數據驅動”的措施方法,在廢物運輸車輛的恰當位置增添實時監控裝置,從而24小時連續性、不間斷的捕捉廢物運輸情況、車輛行駛路線等數據信息。并承載無線網絡將這些數據資源及時傳遞于生態環境數據中心加以儲存及使用。這樣一來,當固體廢物在轉移運輸過程中突發事故,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則可運用該系統迅速定位車輛當下位置及車型、廢物種類及危害等細化性信息數據,以及使用大數據技術智能檢索、獲知事故車輛的行駛道路、歷史行為、駕駛人等信息資源,為事故處理提供科學憑據。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時代發展大環境中,固體廢物管理人員應與時俱進的升級革新自身作業新思想,將科學運用大數據技術的新型廢物管理模式代替傳統作業形式。通過多角度發揮大數據技術特有的積極性應用作用,推動固體廢物綜合管理工作完成成效穩步提升,拓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落實新思路。對此,管理人員應主動利用多窗口加強自身職業素養及信息化技術操作能力,將當地固體廢物管理綜合實況為著力點,對應規劃出現實性大數據技術應用辦法。針對性利用大數據技術的信息數據采集、儲備、分析、整合等功能優勢,促進廢物管理工作實效性大幅提高,為我國生態環境事業長足進步筑牢有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