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祥 王建新



運城位于北緯35°水果生產“黃金帶”,土層深厚,具有黃土高原、丘陵和平原等多種地貌特征,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黃河水利資源惠及全境,這些獨特的地理和資源優勢,適合梨樹的生長,特別是光熱資源豐富,無霜期長達220天,在北方水果產區物候期早,能夠提早上市。運城梨果汁多、味甜、石細胞少、果核小,深受國內外專家好評和消費者的青睞。筆者通過對運城梨產業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進行總結分析,提出梨產業發展解決的途徑,旨在為廣大梨農、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涉農企業提供參考和借鑒。
1 梨產業發展的現狀
2020年全市梨種植面積31.21萬畝,其中鹽湖區12.3萬畝,臨猗縣8.22萬畝、平陸縣6.3萬畝、芮城縣1.58萬畝、萬榮縣1.35萬畝。總產量62.42萬噸,其中鹽湖區31.98萬噸,臨猗縣18萬噸、平陸縣3萬噸、芮城縣3.55萬噸、萬榮縣3.11萬噸。20世紀70年代開始引進碭山酥梨,2010年以后,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通過大量的資金投入與技術支持,梨種植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面積和產量不斷擴大。品種主要有碭山酥梨、紅香酥梨、玉露香梨、雪花梨、新梨7號、鴨梨、奧紅一號、丹霞紅、秋月、皇冠梨、黃金梨、無核巴梨、7月紅、津香蜜梨等15個品種。
2 梨產業發展的瓶頸
2.1 品種單一
運城梨以酥梨獨大,占到梨面積的51%。酥梨皮厚、石細胞多、果核大,消費者逐漸認識到酥梨的品質缺陷,其造成消費量越來越少。
2.2 種植模式落后
78%的梨園采用疏散分層形。這種樹形和模式存在前期產量低、后期容易郁閉、不便于機械化作業、病蟲害嚴重、果實品質差等問題。
2.3 標準化程度和質量安全追溯水平低
傳統的一家一戶經營,加上管理水平良莠不齊,給梨園的標準化和質量安全追溯帶來困難。標準的不統一,造成不同梨園果實產量和品質相差較大。
2.4 管理中存在誤區
2.4.1 灌溉方式不科學 86%的梨園采用大水漫灌,這種灌溉方式不僅浪費水資源,而且容易降低地溫,造成根系缺氧、地面徑流、水土和肥料流失等問題。
2.4.2 清耕制偏多 60%的梨農認為梨園要清耕,減少果園雜草與梨樹根系爭水、爭肥的矛盾。實踐證明,一個好的果園,必須采取果園生草,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果園生草不僅有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疏松土壤、增加天敵、減少日灼、降低病蟲害、增加土壤墑情等優點,而且還可避免除草劑的使用,杜絕土壤污染,改良根系生長的環境,因此保證了梨樹的健康生長。
2.5 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國內外對梨樹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研究已經很成熟,但在實際生產管理中,梨農技術水平良莠不齊,管理盲目的梨農占到60%~70%。主要表現在施肥量、施肥種類、打藥時間、用藥種類、噴藥劑量方面的盲目性,不能做到精準施肥、科學用藥,存在浪費肥料和農藥的現象。
2.6 社會化服務程度低
要解決一家一戶小農經營的問題,除了土地流轉,關鍵是建立專業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農資供應商和代銷店目前主要停留在賣貨的層次上,服務能力跟不上,急需專業性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興起。
2.7 產業鏈條短
90%的梨果以鮮食銷售,缺少深加工,無法緩和鮮食梨銷售的壓力。
3 解決梨產業發展的途徑
3.1 大力發展優良品種
通過新建優良品種園和改接老品種的辦法解決品種落后的問題。控制酥梨的發展,提倡海拔高的區域(700米以上)發展玉露香梨(圖1);海拔低的區域(700米以下)發展紅香酥梨、丹霞紅、新梨7號等優良品種。
3.2 選用新栽培模式
新建園采用主干形,株行距4米×(1.5~2.0)米。樹形結構不分主枝、側枝、輔養枝,中心干上直接著生單軸延伸的結果枝組(圖2)。
3.3 鼓勵土地流轉和加入合作組織
通過引導,采用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分紅和加入合作組織的方式,提高土地的集中度,發展適度規模的經營,建設連片連區面積100畝左右的標準化梨園。規模化的生產,提高了梨園的標準化程度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水平。
3.4 采用正確的管理方式
變大水漫灌為交替灌溉、小溝灌溉、滲灌、水肥一體化等方式;變果園清耕為果園生草,行間種植三葉草、毛葉苕子、紫花苜蓿等,年刈割1~2次(圖3)。
3.5 強化技術培訓與推廣
實現科技興果、藏果于地、藏果于技,必須從提高果農的素質著手,增加梨農在果樹生產上的質量意識,進一步加強技術培訓與推廣服務工作。一方面,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到田間、地頭開講座,進行技術示范,并將果農組織起來外出培訓取經,開拓市場,帶回種植銷售信息。通過這些舉措,提高果農素質,增強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抓好科技帶頭戶、專業村,建立示范樣板園,在樣板園內全面落實實用的先進技術,發揮其綜合效益,生產出優質高檔果,以高售價、強競爭力占領市場。使果農通過樣板園充分領略到科技的威力,以提高果農學習管理技術的積極性,促使他們盡快掌握一整套果樹科學栽培管理技術,加快果品高產優質進程。此外,加快建立技術培訓長效體系,健全縣、鄉、村三級果樹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網絡。結合“綠色證書”、“青年農民培訓工程”,每年組織舉辦梨管理技術培訓班,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和果農,使各項技術措施能夠按照規程要求落實到生產實踐中。
3.6 引導建立專業化的社會服務組織
政府通過引導建立專業化的社會服務組織,提高技術水平和標準化程度,促進優秀成果的轉化,提升質量安全追溯水平。
3.7 延長產業鏈條
鼓勵企業建立梨加工廠,把梨果加工成梨脯、梨膏、梨汁、梨罐頭、梨干、梨酒、梨醋等,不斷開發梨產品的多元化,提高梨產業鏈條,擴大梨銷售的渠道,提高梨農的收入。
(作者聯系電話:18135918015,18735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