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嬌
從媒介變遷的角度看,人類傳播歷程分為5個階段,分別是口語傳播、手寫/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和互聯網傳播。從15世紀中葉德國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術開始,再到兩次世界大戰中新聞傳播輿論戰,新聞學研究也在不斷進行理論創新。
口語傳播: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的祖先主要通過簡單的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進行交流。盡管這些非語言傳播信號很簡單,但是依然是如今不可或缺的輔助信息符號。從言語中聲調的輕重、停頓,體語的廣泛運用,到傳播空間、文化色彩的選擇,都能夠察覺到潛在的原始傳播印記。從時間上看,口語傳播階段幾乎涵蓋了人類整個傳播歷程,與之相比的手寫傳播階段以及印刷與電子傳播階段都顯得微不足道。
文字傳播:文字是一種語言形式,改進了人類信息傳播方式,即完成從聽覺為主到視覺為主的轉變。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說與聽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通過文字則一個人可以向以前或未來從未見過的人產生‘對話,”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說,“一個人的聲音在他死后數世紀還可以被人聽到。”
手抄新聞:現在所知最早也最著名的手抄新聞,是古羅馬時代的《每日紀聞》。公元前59年,愷撒大帝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會的議事記錄,用尖筆書寫在羅馬議事廳外一塊涂有石膏的特制石板上,后來被人們稱為《每日紀聞》。作為當時政府機構的“喉舌”,書寫的內容多為政府要事,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公元前6年,渥大維恢復《每日紀聞》,從此該手寫公報時斷時續刊出會議記錄、帝國政事、貴族的婚喪嫁娶、戰爭消息等,一直到公元330年遷都君士坦丁堡為止。這是歷史上第一份官方報紙,是最早期西方新聞傳播的方式。
印刷術發明:1450年,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術,并很快用于新聞傳播。時至今日,印刷傳播仍是新聞傳播領域一種重要的傳播方式。
電子傳播:1920年11月,美國KDKA電臺的播音標志著世界上出現了一種新的大眾媒介——無線廣播電臺。1936年11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正式播送電視節目,是世界上電視廣播的開端。
互聯網傳播:互聯網被視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它本質是一種信息平臺。雖然沒有提供不同于其他媒體的內容,但是具備了將各種信息形態(圖文、聲音和活動圖像)相互轉換的能力。也正是因為互聯網傳播的出現,新聞媒介出現了社交化的發展趨勢。
綜觀近現代人類史上的大小戰役,戰場上取得的勝利只是整個戰爭勝利的一部分。戰爭的最終目的,是戰爭所謀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利益的實現。對敵國斗志與精神的打擊,則離不開戰爭中的信息輿論宣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涌現出一批冒著生命危險采寫新聞的優秀記者,這次大戰不同于以往歷次戰爭的顯著特點就在于它不僅是交戰雙方軍事力量的較量,而且是雙方政治、經濟、宣傳力量的全面較量。
在輿論宣傳這場幕后“戰爭”中,交戰各方都啟動了規模龐大的宣傳機器,盡最大的努力鼓舞士氣,摧毀對方意志力。在作戰雙方較量中,蘇聯的“紅色宣傳機器”發揮了重要作用,快捷、高效的輿論宣傳不僅激發了蘇聯人民的抵抗意志和必勝信心,也瓦解了納粹德國的軍心士氣。蘇聯憑借雄厚的戰爭潛力、堅強的精神意志和凌厲的宣傳攻勢,最終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德國法西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每個國家都進行戰時宣傳,但受戰火影響,新聞傳播業發展緩慢。二戰后,世界新聞通訊業完成了新舊壟斷的交替,美聯社、路透社兩個老牌通訊社幾乎未受到戰爭影響,業務規模進一步擴張,美聯社還成為世界新聞通訊社的行業寡頭。
這一時期的美國以傳播效果的研究為突破口,不僅在傳播學研究上有巨大突破,而且在戰時新聞宣傳方面打出了漂亮的“攻堅戰”。從歷史上看,對美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包括新聞傳播事業)來說,二戰都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當我們把目光轉向當今新聞媒介的發展趨勢時,卻發現除了傳播信息、引導輿論的主要作用外,當今的新聞媒介還擔負起社交媒體的作用。
2012年被業界稱為“移動互聯年”,鳥叔演唱的“江南Style”通過視頻、智能手機等方式讓全世界共享,甚至帶來大量模仿。各種版本的“江南Style”在網絡上也有很高的點擊率,達到幾十億次的點擊量。這一則視頻產品也成為2012年“移動互聯年”的一個剪影。
2012年全球移動廣告(主要包括手機和平板電腦搜索和展示類廣告)的增速非常驚人,達84.1億美元,增幅達105.8%。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表明,2012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達到549.7億元,增幅為96.4%,其中,移動增值所占份額最高,占53%。廣告商是西方媒介的金主,廣告商的資金投入往往緊盯媒介發展趨勢,同時又助推著媒介的發展。移動化媒介的普及,讓新聞媒介向社交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媒介社交化?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方面,媒介形態從過去的大眾媒介轉變為互聯網傳播下的互動媒介,打破媒介機構對傳播權力的壟斷,理論上進入了人人擁有麥克風,人人可以發聲、可以通過媒介自由表達的時代,通過網絡,可以與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任何人建立即時聯系。無論使用哪種形式的社交媒體,比如留言板、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直播等,世界上最遙遠的社交連接也就是一次屏幕上的點擊而已。
另一方面,人與人社會交往形式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媒介技術變革引發的。媒介影響無處不在,我們真實世界的物理連接已經離不開虛擬世界的媒體介質。過去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人際交往占相當大的比例,現在我們則更多依賴微信或直播。
媒介移動化到底是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還是疏遠了人們之間的關系?我們只能說,移動互聯網改變了媒介,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