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星[希望出版社,太原 030001]
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讀者在不同年齡段、不同的心理認知程度下對于閱讀內容的選擇有多種不同的需求。少兒自主學習的能力較為缺乏,還沒有能力選擇最適合自己年齡的閱讀內容。分級閱讀這一科學的閱讀階段劃分方式的出現,便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兒童各個階段對閱讀內容的特殊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分級閱讀,能使各個年齡段的兒童都充分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啟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同時有效提升兒童的閱讀能力。當少兒成長后,離開分級閱讀的指導,便會主動尋找適宜自己的圖書。分級閱讀的方法可以成功地培養出一個對閱讀充滿興趣的閱讀者。從這一點看,分級閱讀作為一種框架式的閱讀指導體系,對于啟迪少兒的閱讀興趣、提高少兒的閱讀水平,是十分有效的輔助方式。
閱讀對于少兒而言,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對于還處在懵懂時期的兒童而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非常重要。分級閱讀通過劃分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提供適合的閱讀內容,能避免兒童在缺乏主觀判斷能力的階段,吸收過多的負面信息。同時,科學的分級閱讀應當順應兒童的心理發展,在其適合的心理年齡、生理年齡提供更多樣化的信息,促進少兒讀者的思考,使少兒讀者隨著年齡增長,能多角度、多方面地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同時,思考能夠幫助少兒建立獨立的人格。由此看來,科學的分級閱讀能夠幫助少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更能幫助少兒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
正確地把握兒童認知發展的規律,提供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需求的閱讀內容,正是分級閱讀的作用。
認知是指人通過思維活動獲取知識、認識客觀世界的活動,閱讀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因此,兒童的閱讀過程受到兒童認知能力的影響。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在心理發展中,主體和客體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也是互相轉化的互動關系;同時,他把兒童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特點,有不同的認知經驗的需求。認知發展理論的提出,揭示了兒童認知發展的規律,使得分級閱讀有了科學的劃分依據。
兒童自出生起就開始無條件地對外界的刺激產生反應,發出自己的需求信號。這些信號再次與外界產生反應,這一連串的反應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成為主體與客體互相聯系、互相轉化等互動反應,從而提升兒童的認知發展。閱讀作為一種活動,在兒童認知能力階段性發展的時期,既要符合兒童當前的認知水平,使兒童能夠順利接受閱讀內容;也要能夠產生刺激,使兒童對其產生反應,從而提高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認知能力不同的兒童,對于閱讀內容的需求也有所不同,這種不同在兒童認知能力發展階段,會在短時間內發生極大的變化,并且這些變化所涵蓋的范圍也非常廣。認識發展論把兒童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需求包括感官發展、識字能力、聽說讀寫等。相比于成人已經穩定的認知能力,兒童在不同認知階段中的閱讀深受各方面影響,不同階段需求差異極大,因此分級閱讀對于認知能力階段性變化的少兒來說十分有必要。
雖然分級閱讀這一階段劃分方式主要針對的是處在認知能力發展階段的少兒,但是其消費主體仍是孩子的家長。孩子心理需求的變化是一門深奧的科學,并非所有家長都能準確掌握其發展規律;而且,每個兒童也有自己獨特的心理發展需求。找到適合孩子現階段心理發展需求的圖書,成為很多家長的難題。
認知能力還在發展中的兒童,讀什么書并非由自己決定,而是由家長決定,很多家長為孩子選擇讀物往往帶有自己的主觀色彩。成人的思想不能強加于兒童身上,兒童受限于有限的認知能力和對外界事物的經驗反應,也不能理解成人的思維模式。把成人的閱讀內容強加于兒童,會使他們在閱讀時因無法理解其內容而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在接觸閱讀的初期失去對閱讀的興趣。
閱讀作為兒童成長階段外界刺激的一種形式,與兒童的認知成長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正確的閱讀內容對兒童的認知成長、智力成長有著積極的正面作用,分級閱讀能夠幫助孩子的家長找到適合孩子的圖書,是家長為孩子選擇閱讀內容的重要參考。
分級閱讀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英等國家。20世紀末,中文分級閱讀首先在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開始實踐。21世紀以來,分級閱讀逐步走進中文圖書出版界。2007年,蒲公英童書館形成分級閱讀的理念;2008年,我國首次引入“橋梁書”這一概念,2008年和2009年分別成立了以研究分級閱讀為主的南方分級閱讀中心和接力分級研究中心;2011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提出“推廣面向兒童的圖書分級制”;2015年,第十一屆中國兒童閱讀論壇探討了“兒童閱讀分級”這一主題;2017年,《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稿)》提出“應當根據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狀況,推廣階梯閱讀。出版單位應當根據階梯閱讀的要求,在出版物顯著位置標識適宜的年齡段”。
雖然我國已經提出針對推廣少兒分級閱讀的各種積極措施和文件,但是實際上,我國目前并沒有一套被全社會所接受的分級標準。少兒分級閱讀在我國基本還只是一種概念,而非一套成熟的、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科學分級體系,我國少兒分級閱讀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少兒分級閱讀對少兒認知能力的發展、閱讀興趣的培養、閱讀能力的提高、世界觀的樹立等都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在我國,少兒分級閱讀的研究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分級閱讀對少兒成長的積極作用還遠遠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
少兒分級閱讀這一理念的出現,著眼于少兒這一年齡段成長的特殊性。這一階段的少兒心理認知能力發展很快,短時間對閱讀內容的需求變化極大,范圍極廣,同時,也具有很大的個體特殊性。這些特殊的地方都代表著,想要科學地對少兒閱讀分級進行研究探索和深化發展,需要更多對于兒童發展心理學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和學者,以兒童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為科學依據,研究推動、深化少兒分級閱讀的標準。然而,現階段我國推動和研究少兒分級閱讀的人大部分是出版商和閱讀推廣人,行業結構簡單。目前所謂少兒分級標準,大部分來自出版者、生產者、閱讀推廣人等的自我分析和主觀經驗。其目的也偏重于利用“分級閱讀”這一口號創造新的盈利點,而非從兒童的心理認知發展、閱讀能力發展等專業角度出發,真正發揮分級閱讀對少兒心理健康、閱讀能力的積極促進作用。現階段我國少兒分級閱讀的研究隊伍中缺少專業人士參與,大部分專家只受聘和受邀參與會議發言,而非專職進行分級閱讀的研究。有學者提出,“分級閱讀,該由無利益的第三方來抓”,其研究應專注于制定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適應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分級閱讀標準體系。
就分級標準來說,我國現階段少兒閱讀分級過于簡單、籠統。我國現階段少兒分級閱讀的標準,大部分依照教育緯度的“年級”,或者按照成長緯度的“年齡”來劃分,而不是以“兒童閱讀能力”或“兒童認知成長需求”來劃分。少兒的認知成長水平和閱讀能力因人而異,各有不同,同齡的兩個孩子閱讀能力也會有差異。單純以年級或年齡作為分級閱讀的劃分標準,無法觸及兒童對于閱讀的真正需求,即提高閱讀能力、提高思維能力以及提高認知水平。現階段的少兒閱讀分級方式,容易使讀者和作者被“年齡”標準束縛,導致少兒分級閱讀內容教條,出現“你這個年齡就該讀什么”的錯誤觀念。如此刻板偏激的錯誤指導方式,只會束縛兒童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更會出現“以年齡定水平”的片面分級方法。
少兒分級閱讀不應該單純著眼于“年級”或者“年齡”的層面,而應以兒童為中心,尤其是以兒童的認知能力、閱讀能力為中心,利用少兒分級閱讀這一方式,培養少兒閱讀能力的發展、認知水平的提高以及思維能力的提升。
1.缺少有效的分級閱讀指導方法
現階段我國缺少能夠準確地判斷少兒閱讀能力及認知水平發展階段的科學方法,如何正確判斷少兒當前的閱讀水平以及認知能力成為分級閱讀發展的又一問題。少兒閱讀主要在兩個場所——家庭和學校。在家庭生活中,少兒分級閱讀的指導工作由家長完成;在學校生活中,由老師完成。現階段來看,大部分家長缺少專業的少兒閱讀能力測評以及少兒認知水平發展的判斷能力;而老師雖然可以通過不斷培養自身教學素養,加強自己判斷少兒各項水平發展程度的能力,但是一位老師通常會面對多名少兒,而每一位少兒在此階段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認知水平的發展也各有差異,因而僅憑老師也難以面面俱到。如果家庭和學校都無法為兒童做出正確有效的分級閱讀指導,那么推廣少兒分級閱讀就更加困難。
2.圖書消費市場對分級閱讀了解不足
家庭生活是兒童閱讀的主要場所,家長對于兒童閱讀內容的選擇起著決定作用。雖然隨著國家對閱讀的重視,大部分家長都越來越重視對孩子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但是家長對于少兒分級閱讀的認識依然存在盲點和誤區。首先,部分家長只在乎孩子有沒有讀書,并不了解少兒閱讀能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提高少兒閱讀能力的科學方法,對少兒分級閱讀更是無從了解。其次,部分家長對于分級閱讀持反對意見,認為少兒分級閱讀會使兒童閱讀內容框架化。限定孩子“在規定的年齡讀規定的內容”,會讓少兒失去閱讀的自由。還有部分家長對少兒分級閱讀的認識在于“年級性”,現階段大部分出版單位對少兒分級閱讀的內容粗略地按“年級”“年齡”劃分,這讓很多家長認為讀高一層的內容說明孩子更加優秀。這樣的認識使得分級閱讀失去了本身的階梯性,讓少兒分級閱讀在這部分家長眼中成為對孩子閱讀能力的考試和與同齡孩子比較的手段,分級變跳級,如此實施的少兒分級閱讀并不能起到其真正的積極作用。
推廣少兒分級閱讀,應從家庭培養和學校教育兩方面入手,通過開發科學的指導手段,研究和推廣科學的少兒分級閱讀標準體系,宣傳科學的少兒分級閱讀的正確價值和意義,推行可操作、可普及的少兒分級閱讀實施方法。
童書出版的分類方式豐富多元,可以按年齡、年級分類,也可按照內容主題分類,而無論使用哪種分類方式,都應在創作、編輯中融入少兒分級閱讀的分類意識。這樣在創作編輯初期就能準確選定目標讀者,并且在創作、編輯中圍繞這一階段的兒童進行完善,使該階段少兒更容易閱讀理解,讓圖書更適合目標讀者。但是大部分的出版單位對于分級閱讀的重視和了解不足,使其在分級創作、編輯少兒讀物時只是走個形式。很多市場圖書被編輯、作者依照經驗和主觀判斷簡單用“適讀年齡”或“適讀年級”劃分,很多時候都是不準確的。圖書編輯應始終保持少兒讀物分級的意識,從選題策劃開始,就應該明確圖書的讀者群體是哪個階段的兒童,該階段的少兒在閱讀中有哪些特點,有哪些閱讀需求,等等。比如,學齡前兒童對于閱讀中的視覺感要求很高,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通過閱讀進行積極的視覺活動,觀察色彩、形象。因而,編輯在策劃學齡前兒童的圖書時,應以圖畫為主,保證畫面順序規律、色彩鮮艷、人物形象鮮明、人物關系簡單直接等。同時,這個階段的幼兒常常會模仿圖書中人物的行為,因此,內容方面應該多表現美好的事物,為幼兒樹立良好的行為準則。同樣,如果目標讀者為有一定閱讀能力和認知能力的高階段兒童,那么選題策劃就有很大的不同。面對閱讀能力強的讀者,圖書內容以文字為主;面對有一定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的兒童,在內容上可以有一定的復雜性,比如人物關系可以相對復雜,人物性格、行為相對多樣化,使兒童能在閱讀中加深思考,獲取閱讀樂趣,潛移默化地接受圖書正面意義的熏陶。
首先,現階段還是編輯更加了解兒童分級閱讀,而家長、老師和少兒對分級閱讀知之甚少。于是,出版單位如不重視閱讀的科學分級,而只是簡單利用“分級”“橋梁書”等概念推銷圖書,這對于分級閱讀的發展十分不利。所以,編輯與出版商應積極與家長、老師、少兒溝通,正確推廣和普及少兒分級閱讀,以求分級閱讀體系的良性發展。
其次,少兒讀物不同于成人讀物。少兒讀物與兒童教育聯系緊密,不可分割。少兒出版從根本上講是服務于兒童教育的,閱讀的分級標準更是如此。少兒分級讀物要做到配合兒童不同教育階段和閱讀能力階段,這離不開少兒圖書編輯對兒童教育的學習和研究。但是如今的編輯、作者缺少有效的、常態化的進入學校等教育市場,進而了解兒童閱讀和家庭閱讀的機會;一些校園推廣活動也是季節性的,并且是以推廣圖書為主的閱讀、寫作講座,編輯很少能與老師或家長進行有效的交流,因而難以了解少兒真正的閱讀需求。少兒讀物的分級絕不應該是編輯閉門造車的過程,真正科學的、有效的少兒分級閱讀,應該立足于少兒閱讀能力、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這離不開編輯、作者與兒童教育者的溝通和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