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媛,許婷婷,吳 笛,趙 斌,劉長江,張黎黎
(吉林省吉林市化工醫院,吉林 吉林 1320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特征為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是呼吸系統的常見疾病[1,2],具有發生率高、病因復雜、防治困難的特點,對人們的健康安全造成了較大的威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由于合并肺功能障礙,常伴隨呼吸衰竭癥狀,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細菌感染是引起COPD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3],且與炎癥因子過度表達有密切的相關性,如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TNF-α可與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結合,從而導致大量炎癥因子施放,加速細胞凋亡,從而引起COPD患者病情加重。誘騙受體3(DcR3)可與TNF-α結合且生成TNF-DcR3,其無法介導細胞凋亡信號,從而抑制TNF-α調控炎癥因子的作用,具有抑制特殊細胞凋亡的效果。血清白蛋白(ALB)在人體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能夠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穩定性,且能夠與讓多種難溶性小分子有機物和無機離子可逆性結合形成復合物,并且能夠實現細胞內液、外液與組織液間的交流[4]。文章選取2017 年5月至2019年5月93例醫院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針對DcR3、ALB水平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轉歸關系展開分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93例醫院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患者有無合并呼吸衰竭分為觀察組(合并呼吸衰竭,41例)和對照組(無呼吸衰竭癥狀,52例)。
1.2方法: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白蛋白(ALB)以及C反應蛋白(CRP)水平,并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誘騙受體3(DcR3)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然后使用血氣分析儀檢測PO2和PCO2水平,使用肺功能測定儀檢查第1秒用力呼吸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和第1秒用力呼吸容積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水平。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在血清生化及炎癥因子指標、動脈血氣指標以及肺功能指標方面的差異,采用電話隨訪1年觀察兩組患者的存活率,同時通過多因素分析影響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預后情況的獨立危險因素。

2.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見表1。
2.2兩組患者血清生化及炎癥因子指標差異:觀察組DcR3、CRP、TNF-α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ALB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動脈血氣指標及肺功能指標差異:觀察組PO2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在PCO2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FEV1%、FEV1/FVC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的1年存活率及影響因素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1年存活率為16例(39.0%)和32例(61.54%),觀察組患者的1年存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4.653,P=0.031<0.05)。以觀察組患者死亡與否為因變量,將患者DcR3、ALB、CRP、TNF-α、PO2、PCO2、FEV1%、FEV1/FVC各項指標納入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通過多因素分析發現,DcR3、ALB、CRP、TNF-α、PO2、PCO2、FEV1%、FEV1/FVC是影響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預后情況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結果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生化及炎癥因子指標差異

表3 兩組患者動脈血氣指標差異

表4 影響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預后情況的多因素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具有病程長、發生率高且死亡率高的特點[5],對患者的勞動力和生活質量造成直接影響,增加家庭與社會的負擔。WHO相關報道預測到2025年COPD發生率將升高至第三名[6]。該病在我國發生率較高,COPD患者總人數超過4000萬,且有超過500萬患者因該病喪失勞動能力,有100萬患者死于該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是COPD進展中的重要階段,表現為患者的呼吸癥狀加重,需要改變治療方法,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肺功能障礙是AECOP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主要是采取機械通氣的治療方法,能夠有效改善呼吸衰竭的癥狀。但是臨床研究發現,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與無合并呼吸衰竭的AECOPD患者相比預后較差[7]。因此,需要分析影響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從而指導臨床治療和預后評估。
TNF-α是有單核細胞、巨噬細胞表達的一種細胞因子[8],具有促炎效果,生物活性多,可刺激氣道平滑肌釋放內皮素-1,從而引起平滑肌收縮,引發氣道重塑。TNF-α在COPD患者急性加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患者免疫應道的重要介質,可導致炎癥因子、氧自由基以及脂類異常表達,引發肺功能損傷。TNF-α表達水平升高加重了炎癥反應,導致氣道分泌物增加,容易誘發呼吸衰竭。機體免疫機制在炎癥反應發生之后會增加抗炎介質的表達,從而控制炎癥反應,其中以DcR3的作用最為突出。DcR3可與TNF-α結合,在部分惡性腫瘤患者中的表達水平較高。臨床研究發現DcR3能夠促使巨噬細胞向抗炎特性轉變,從而減少其炎癥因子表達,同時能夠阻斷淋巴毒素介導的細胞凋亡信號介導,能夠有效激活樹突狀細胞,參與細胞免疫調節機制,促使Th1/Th2平衡。DcR3能夠有效降低TNF-α活性,從而降低人體促炎因子表達水平,有效降低炎癥水平。
ALB也是炎性指標的一種[9],其的生理作用為:①維持滲透壓:ALB的分子量小,但是在血漿總蛋白中的所占比重高,能夠維持滲透壓的穩定性[10]。②物質交換:ALB能夠通過調節組織液改善微循環,并實現血液與組織液中的物質交換,當ALB下降后,血漿滲透壓下降,血液中的水分會進入組織間隙,從而引起水腫癥狀。因此對于合并低蛋白血癥的危重癥患者主要是通過輸注白蛋白來改善滲透壓,從而減少肺水腫發生率。③結合與運輸功能:ALB能夠與多種物質結合,從而為許多組織器官提供營養物質。例如與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結合,從而讓這些激素維持較長的作用時間,同時還可與許多藥物結合,對藥物代謝與清除造成影響。④清除自由基:ALB可通過與Cu2+結合抑制自由基的產生。⑤抗凝效果:ALB具有負電荷,能夠與NO-結合產生抗凝效果,但也有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的DcR3為(11.5±4.2)ng/mL和(4.6±1.6)ng/mL,ALB為(22.2±4.6)g/L和(34.6±7.5)g/L,CRP為(48.6±16.5)mg/L和(25.4±7.5)mg/L,TNF-α為(662.5±220.6)pg/mL和(413.6±181.6)pg/mL,觀察組DcR3、CRP、TNF-α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ALB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清CRP、TNF-α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因此DcR3也明顯升高,而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ALB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AECOPD合并呼吸衰竭與炎癥反應異常升高有密切的相關性,而DcR3升高與機體免疫應答機制有密切相關性,ALB下降與肝功能下降有一定的相關性。
研究指出,呼吸衰竭的出現導致患者血氧水平下降[11],因此本次觀察組與對照組的PO2為(5.6±1.0)kPa和(10.6±1.8)kPa,PCO2為(7.6±1.6)kPa和(5.3±1.2)kPa,觀察組PO2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在PCO2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AECOPD合并呼吸衰竭容易引起低氧血癥,加重機體缺氧性損傷,引發全身性炎癥反應,對患者的預后造成了較大的影響。肺功能檢查主要是反映肺部通氣以及肺容量情況,本次觀察組與對照組FEV1%為(32.1±6.5)和(48.6±9.6),FEV1/FVC為(40.6±8.4)和(53.6±10.6):觀察組患者FEV1%、FEV1/FVC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1年存活率為39.0%和61.54%,觀察組患者的1年存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肺功能明顯下降。
通過多因素分析發現,DcR3、ALB、CRP、TNF-α、PO2、PCO2、FEV1%、FEV1/FVC是影響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預后情況的獨立危險因素。DcR3具有抗細胞凋亡、抑制炎癥因子表達、抑制T細胞趨化以及過激免疫應答發揮作用。DcR3在膿毒癥、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癌癥中有異常表達的特點,主要與其免疫調節效果有密切的相關性。DcR3對炎癥反應有著較高的敏感性,可用于評價COPD患者的炎癥反應水平。ALB是血漿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質,占血漿總蛋白的40~60%,半衰期為15~19d,對血漿滲透壓維持、自由基清除、抑制血小板聚集、內源性和外源性物質運輸具有重要作用。血清ALB水平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在臨床診斷、治療以及預后評估中具有廣泛應用。血清ALB正常范圍在35~55g/L,當血清ALB水平下降時,更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
綜上所述,與無呼吸衰竭癥狀的AECOPD患者相比,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DcR3表達水平異常升高,而ALB水平呈下降趨勢,與患者的疾病轉歸有密切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