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維,張 利,易 植,蔣香菊
(新疆醫科大學厚博學院,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2015年7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提出與頒布,引起社會各領域的廣泛關注,推進了“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同時也受到了教育學界的青睞。同年,“互聯網+”開始應用于教育領域的研究,并逐步得到了深化與擴展,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鑒于此,基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利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我國“互聯網+”教育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以期為“互聯網+”教育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反映的是文章的核心主題,當某個關鍵詞高頻次和高中心度的反復出現,說明它是眾研究者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即研究熱點[1]。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可以通過CiteSpace的關鍵詞共現圖譜直觀展現。利用CiteSpace繪制“互聯網+”教育研究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如圖1所示。“互聯網+”節點最大,且處在圖譜的中介中心位置,它是“互聯網+”教育的研究軸心。大學生、高職院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成人教育、在線教育、互聯網思維、教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等的節點相對較大且連線較密集,說明這些主題是“互聯網+”教育研究的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的焦點。智慧校園、O2O模式、教學評價、數字化學習、產教融合、新常態等的節點相對較小,處在圖譜邊緣位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是該領域下一階段的研究熱點。

圖1 熱點關鍵詞的綜合共現知識圖譜Fig.1 Comprehensive co-occurrence knowledge map of hot keywords
聚類圖譜是通過關鍵詞的可視化分類表征學科領域基礎知識的熱點主題及前沿研究,便于研究者高效地挖掘和明析學科領域的熱點結構、規律和分布特征。運用CiteSpace軟件繪制“互聯網+”教育研究共詞的聚類標簽視圖,獲得繼續教育、智慧教育、干部教育培訓、教育部、混合式教學等5個聚類標簽,這些表征著當前我國“互聯網+”教育研究主要的熱點范疇,如圖2所示。

圖2 聚類標簽視圖Fig.2 Cluster label view
綜合圖1和圖2的信息,最終將“互聯網+”教育的研究熱點主題確定為以下6個方面。
“互聯網+”實現的是萬物互聯,即通過互聯網將所有的人、事、物相互連接起來,實現一切都在互聯網之中。“互聯網+”意蘊豐富、內涵深刻,“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為核心,囊括物聯網、云計算、移動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一整套的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中“+”指的是顛覆、變革、革新、重構及再生[2]。“互聯網+”對教育的變革與重構要基于“互聯網+”教育基本內涵的研究,“互聯網+”教育不僅僅具有“互聯網+”的普遍內涵,還具有開放性、多元性、生態性、重變革、關注人等自身特征。“互聯網+”教育并不是兩者簡單地連接或相加,此處的“+”非加而是“化”,且“+”的不僅僅是教育之身,更是教育之形之意,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教育評價等。“互聯網+”教育是教育與互聯網彼此之間的流通、交互與滲透,是建立在一系列奇妙的化學反應上的分解、重塑、創新與融合,是教育與互聯網的互鏈、互接、互動與共融過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教學實踐在互聯網中的信息與價值的傳遞與共享。
“互聯網+”教育作為我國“互聯網+”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速推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方法與途徑,已迅速受到全國范圍內的高度關注,教育界許多專家、學者紛紛探索“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改革,致力建立教育新生態。目前,關于“互聯網+”教育改革的研究主要涉及機遇與挑戰、方向與路徑、政策支持與響應、創新理念與模式、學科建設與體系架構、精準扶貧與精準教學等具體理論的思考,構建教育的新型資源形態、教學形態、學校形態和社會形態。教育資源是實施教學的基礎保障,教育資源的轉型升級反推教育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形成個性化、消費驅動的教育公共服務供給新體系[3]。翻轉課堂、MOOC、微課等作為“互聯網+”教育改革的前奏,學生可以自定步調學習、互補式學習和按需求學習。學校作為教與學的主營地,正走向虛實結合、開放融合的混合式新形態,實現個性化菜單式教育,滿足每個人的教育需求[4]。隨著信息化的加速發展,“互聯網+”使人人皆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成為現實,泛在學習、終身學習、全民學習等日漸顯著,促使教育社會化、社會學習化,走向學習型社會[5]。
作為當代科技發展的標志和網絡新興媒體的代表,“互聯網+”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思想和價值取向,大學生的成長過程、思想意識出現了新規律、新形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嚴峻挑戰。“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其內容內涵變得更為開放多元、方式方法變得更為直觀多變,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本質特征和發展要求[6]。然而,“互聯網+”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互聯網的復雜性沖刷輿論環境、虛擬性沖淡人際交流、平等性沖撞思想權威、多元性沖擊主流價值,使大學生尚未完全定性的思想意識形態處在飄忽不定中[7]。鑒于此,一大批學者對“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徑與發展策略進行了探索,馮方[8]提出借助自媒體創新大學生教育管理服務方式,構筑“四塊三級雙向”一體化的自媒體平臺。王衛國[9]提出深化人本化、線上線下融合化、教育體系生態化,在大數據基礎上實現智慧集成的發展路徑。鄧書基[10]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模式,不斷開創并優化“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生態。
“互聯網+”時代,經濟的形態和發展范式發生了根本變化,正擲地有聲地沖擊著傳統業態,給具有教育和產業雙重屬性的職業教育賦予了豐富的邏輯內涵和新的發展契機。“互聯網+”職業教育強調互聯網與職業教育的跨界連接,是中國制造2025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效供給、促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新時代背景下,隨著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有機耦合、深度融合不斷加速,職業教育的理念與形式以及整個生態系統面臨著解構和重塑,“互聯網+”職業教育的內涵、價值取向、體系結構、形成機制、發展路徑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成為眾學者主要探究的主題。通過構建“互聯網+”職業教育體系框架,轉型機構運營模式和教育教學模式,實現“互聯網+”驅動人才培養變工具為范式[11],以滿足科技高速發展下的創新型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此外,“互聯網+”職業教育具備的開放性特征,給與具有職業特征的遠程教育的融合發展創設了新路徑。職業教育與遠程教育的互補式融合發展,助力了職業教育的改革和人才培養。
“互聯網+”使繼續教育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使其資源具有豐富性、交互具有快捷性、組織具有多元性、學習具有移動性等特點。顯然,“互聯網+”必將對繼續教育的深化改革、完善運行機制、轉變管理方式、優化教學策略、推動均衡發展等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繼而促使繼續教育形成新的形態和格局。在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繼續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高校要順勢而為,敢于挑戰,勇于創新,真正做到全民有所學、有所教、有所成,時時學、處處學、終生學[12]。
創新創業教育是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兼顧創新與創業的教育特性,是教育與時俱進和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體現,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完整統一,實現“1+1>2”的效果。隨著“互聯網+”跨界連接、深度融合的不斷轉型升級,社會對雙創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互聯網+”在培養學生互聯網思維及創新創業意識、豐富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內容以及拓寬學生學習領域和創業途徑等方面存在巨大的發展機遇與空間。“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將加深創新創業的寬度、效度和溫度[13],形成一種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教育新形勢、新形態,其中“互聯網+”不僅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媒介、手段與途徑,也是創新創業教育要實現的任務與目標[14]。雖然“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具有很強的延展性和開拓性,但仍然在人才培養理念、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設置等方面存在問題,還需政府、企業、學校等多方力量聯合開辟“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的新局面。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體系架構正悄然發生變化,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在此背景下,2017年首屆智慧教育國際研討會發布的《智慧教育宣言》明確指出,人類社會正由信息時代走向智慧時代,當今教育亟需以智慧時代創新、創意、創造特征進行重塑,重構為智慧教育[15]。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也明確指出,積極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研究和示范,推動智慧教育創新發展。“互聯網+”使得智慧教育關鍵技術研究越來越多,日漸成熟的“互聯網+”技術將會是智慧教育發展的有力工具和手段。例如,“互聯網+”智慧校園、智慧教室、智慧教學、智慧課堂、智慧課程、智慧學習等融合性發展,將引領教育的創新與變革[16]。當前,智慧教育發展才剛剛開始,還面臨許多挑戰。“互聯網+”智慧教育對教育模式變革與生態重構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如智慧教育理念、結構與內容的創新、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高效智能學習體系的構建等。總之,現代信息技術使教育的內涵與特征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互聯網+”將促進智慧教育的快速發展。
教育信息化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教育信息化作為獨立的一章體現,教育信息化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指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是推進“互聯網+”教育的具體實施計劃。2019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出臺,推進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國建設。這些文件確立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戰略作用。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征,是信息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17]。隨著教育信息化由1.0到2.0轉段升級發展,“互聯網+”教育正快速發展,成為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互聯網+”教育信息化成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徑,有力推動了信息時代教育創新發展。當前,虛擬現實、人工智能、5G、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興起,“互聯網+”教育信息化及其教育應用無疑會引發更多關注。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遠程教育、MOOC、SPOC、自適應學習等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它們改變了傳統教學的理念、結構、內容、流程,關注學生的特征與需求,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推進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提高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上實效顯著,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在“互聯網+”大浪潮的推動下,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新型教學模式的進一步發展,即以“互聯網+”支持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變革創新教育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并實現改進教學,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課堂改革和發展中的支撐與指導作用,從而加速教育信息化進程。與時俱進是教育發展的大勢,新型教學模式借助“互聯網+”實現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的優化組合,促進有意義學習和深度學習有效發生,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未來“互聯網+”將進一步深化新型教學模式的內涵與外延發展,構建多元互融的新型教學模式,促進課堂教學和課程體系改革,提高學生學業收獲、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互聯網+”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是我國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重要戰略舉措。當前,“互聯網+”教育研究在我國正全面開花,未來發展方興未艾。教育工作者應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抓住機遇,積極響應和落實國家發展戰略,推進“互聯網+”教育的快速發展。未來“互聯網+”教育研究不僅要注重頂層設計層面,還要關注應用類、成效類層面,推進理論、實踐、成效協同發展,將“互聯網+”教育研究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