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亮,顧鸝鳴,林曉輝
1.哈爾濱華德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2.哈爾濱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8
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焊接技術完成了技術革新和蛻變,從傳統的熱加工手段已發展成為多門類科學的工程技術學科,焊接技術隨著材料和技術的發展逐漸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新工科的提出是從國家創新高等工程教育引領新經濟發展角度提出的,以新經濟、新產業為背景,建設、發展并改革創新新興工科專業,尋求并實施人才培育的新方式[1]。
2000年,哈爾濱華德學院經教育部批準成立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2004年開始招收本科學生,2011年獲批黑龍江省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試點專業。2018年6月學校與哈爾濱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達成專業共建與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共同培養具有國際焊接工程師理論體系,具有較強的自動化焊接設備、焊接檢驗設備操作能力的人才。2019年12月18日學校與哈爾濱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校企共建“現代焊接產業學院”,聯合培養焊接卓越工程師、國家中高職骨干教師,面向“產、學、研、用”全面協同合作,創建服務國家產業需求的新型學院。近年來,哈爾濱華德學院與哈爾濱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人才培養情況見表1。
表1 哈爾濱華德學院與哈爾濱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人才培養情況
本文基于校企共建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從人才需求分析預測及問題,到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方面進行闡述。
現今,我國在汽車、石油化工、船舶、高速列車、工程機械等制造與銷售方面已具備較強的水平,其中焊接技術的研發與使用會影響產品的質量。中國作為制造大國,為了向制造強國發展,要加強技術和設備的改造與升級;焊接技術同樣從手工逐漸向自動化轉變,可提升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產品質量并增加競爭力。
針對國內外生產企業產品的競爭、短缺的高級焊接人才、高的產品工藝質量和生產效率,焊接生產企業在今后的發展中必將焊接自動化水平的提高作為重點發展目標,同時也對焊接設備生產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需對現有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因此提高了自動化焊接設備的需求,并將促進中國焊接裝備市場和制造企業的高速發展[2]。
目前,我國開設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高校較少,經多屆畢業生的反饋,雖然焊接專業學生就業不存在問題,部分高校學生在校期間就已經被企業預定一空,但專業招生很困難。首先,學生對焊接專業的認可度低,部分學生認為此專業畢業后工作條件差、發展規劃不明確,導致學生不喜歡或不接受該專業。其次,家庭因素影響學生報考,部分家長以“老眼光”看專業,認為焊接未來沒有出路。最后,校方招生宣傳力度需加強,提高社會對專業的認可度和重視度。
學生在校期間對專業知識學習興趣不高,造成畢業后滿足不了實踐的需要,必須要經過相應的技能培訓后方可上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焊接技術雖已經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但從國內焊接生產來看,先進焊接工藝和設備覆蓋面仍然有限,更多的還是在延續舊生產工藝,與新階段的生產脫節。以手工或自動化焊接為例,各類先進的數字化電源發展迅速,而實際焊接培訓中使用這類先進電源的比重很小,導致很多學員在進入工作崗位后還要重新學習設備的基本操作。
學校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本著培養具有國際焊接工程師理論體系,具備焊接自動化設備操作能力,具有一線焊接管理能力的“卓越焊接工程師”為目標。在專業人才培養上,學校從企業需求出發,培養學生適應階段性社會發展的能力;在制定和安排教學計劃時,調研各大企業意見并配套師資和硬件條件。在校企共建過程中,校企雙方協作發展,整合校企雙方資源,達成“六共同”目標,即共同組建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組建教師團隊、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引導學生職業生涯與規劃、共同落實和監督教學環節、共同提升專業水平及層次。通過校企雙方共同引導學生的專業能力、發展方向、行為操守、意識形態等方面,幫助學生樹立和明確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方向[3]。
優選專業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專家及工程師,為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開設企業課程。通過對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企業生產的實際問題,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樹立“風向標”。企業課程平臺的建立讓學生與工程師零距離、與生產一線零距離、與先進工藝技術零距離[4]。
學校一直致力于實習基地的合作與建設,先后與哈爾濱東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空調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達成合作。通過實習基地的建設把當今中國最先進、最前沿、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焊接設備和產品制造工藝過程呈現給學生,在校期間能能夠拓寬學生專業視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新工科背景下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要著力打造焊接自動化、焊接智能化課程體系,以滿足中國制造發展的要求。專業焊接機器人培訓課程進入生產型實訓基地運行,“現代焊接產業學院”實習基地以學校為主導,與哈爾濱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實現與企業資源共享的格局。融“學習型”于“生產型”之中,體現當代“做中學”的職業教育理念。
頂崗實習是學生帶著學習任務進入企業實際工作的學習過程,校企雙方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在實習的不同階段,布置相應的實習任務,專業指導教師與企業指導教師全程跟蹤管理,提高對學生的督促力度。頂崗實習結束時,對學習任務完成情況、企業評價、教師跟蹤評價及畢業設計完成情況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得出最終成績,整個過程中學生表現突出還可以與企業達成就業協議。目前,我校與吉利集團、樂歌股份、寧德時代、明磊股份等多家企業建立頂崗實習合作模式,并向這些企業輸入了大量的焊接人才。
畢業設計采用校企雙導師的形式。在對每一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調研的基礎上,師生可雙向選擇并組織一部分學生赴企業或科研院所參與項目,通過項目提高能力、開拓眼界。最終,學生完成自己的畢業設計,畢業設計答辯組由校企的老師組成,對學生的畢業設計內容、難度、完成情況等嚴格把關。
在加強師資建設的同時,高校應該注意到理論型師資與企業高技能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層次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為提高教學質量,使大學生積累更多的來自生產一線的知識和技能,要主動聘請企業的“技能型專家”進入高校或現場講學,對雙師型教師和大學生同步進行實踐指導;同時,選派雙師型教師深入企業一線掛職鍛煉,豐富實踐能力,同時也將企業的管理、技術技能帶到大學課堂,在拓寬教師視野和鍛煉實踐能力的同時,也同步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攀升。
通過企業調研,使專業能更多地了解真實企業的發展脈搏,以及本專業前沿方向,并以此為依據,確定高校專業定位和方向,實現企業是高校發展的“指南針”的作用,參照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增添配套的、同步的科研生產設備,進一步整合校內外相關資源,調整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整體布局,使高校教學有更強有力的“智力”保障。
大學生接受過學校和企業系統的專業知識教育與訓練,可將良好的工作技能和職業潛能帶到企業。學生經過入職培訓和基層錘煉后,可以快速提升為技術骨干或基層管理人員,能做到“下得去、留的住、上得去”,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儲備多元化的人才團隊。高等教育中的企業課程可將企業相關內容有針對性引進,讓學生在校內構建“學校+職業”的對接理念,培養潛在員工對關聯企業的忠誠度,降低新員工在入職初期的“跳槽率”。
在與企業的接觸過程中,高校的辦學實力和教學水平逐步被企業認可,紛紛接納畢業生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通過不斷加大合作力度,建立實習基地,使學生在正式入職前基本適應未來的工作環境。通過企業與高校的相互了解與有效合作,大中型焊接企業成為畢業生的主要接收單位,同時多層次不斷拓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
校企共建人才培養是實現“新工科”建設的一座重要橋梁,是學生實現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舉措。依托校企共建人才培養的建設,加強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對培養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要不斷拓展校企共建的深度和廣度,不斷鞏固校企共建的成果,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