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旺琴
所謂主題閱讀模式下的作文教學,就是以單元主題為核心,采用以線串珠的閱讀模式,通過橫向或縱向延伸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從文本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學習作者的表達技巧,從而提高作文水平。
什么是主題閱讀?就是以單元主題為核心整合教材,進行主題拓展閱讀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要始終以大語文觀為教學理念,根據主題展開橫向或縱向閱讀,讓學生豐富閱讀積累,掌握表達技巧,立足于“讀”,著眼于“寫”。讀是顯性的,寫是隱性的。學生只有在自主閱讀中學會借鑒,有所感悟和體會,才能達到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境界。下面,筆者以“課余生活”這一主題為例,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在閱讀中梳理和勾勒文章脈絡
圍繞主題,就能生發思想;遵循主題,就能探知方法。如果學生每天圍繞同一主題展開閱讀,堅持一兩周,這一主題就會植根于他們的腦海,并形成清晰的文章脈絡。例如:在教學“多彩的課余生活”這一單元時,如果把每篇課文分開,讓學生孤立地閱讀,學生就只能學會或吃透單篇課文的重難點,對于整個單元沒有整體性的認識,可能學完整個單元的課文,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是課余生活。在寫單元作文“我的課余生活”時,也就不會選材,不知從何處下筆。但是從單元主題出發展開教學,通過縱向對比閱讀,學生就會明白:課余生活就是上課以外的時間的生活,這四篇課文分別從課間、游戲、爬山、勞動等方面寫了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學生很快就能聯系到畫畫、書法、打籃球、跳皮筋、收集標本、做家務等有意義的課余活動。學完課文,學生在寫作時就能知道該寫什么。
二、在閱讀中積累和儲備寫作素材和技巧
葉圣陶指出:“寫東西要靠平時的積累,不但著名作家、文學家是這樣,練習作文的小學生也是這樣。”想讓學生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就要引導他們養成一邊閱讀一邊積累的好習慣。準備一個“采蜜本”,用來摘抄好詞佳句和美文。“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有了豐厚的文學積淀,寫起文章自然能筆下生花、文思如泉涌。這學期,我鼓勵學生每天在睡前讀半小時書,并用“采蜜本”摘錄精彩語句。慢慢地,我發現學生寫的日記篇幅變長了,句子變通順了,描寫也變生動了,時不時還能用一些修辭手法。趙昱凱同學在《我的課余生活》中寫道:“下課了,有的女生在踢毽子,兩只小辮子像兩只蜻蜓一樣上下飛舞……”我當時很驚訝,問他這么好的比喻句是從哪里學來的?他告訴是從課外書上積累的。看來,拓展閱讀起了作用。學生已經把聽到的、讀到的知識內化,并運用到了作文中。這樣長期堅持,學生的語言積累會極大地豐富,寫作時就不會再出現不知從何處下筆的情況了。
三、在閱讀中積累和學習表達技巧
即便有了主題、語言、思想等方面的積累,如果不具備寫作技巧,還是寫不出佳作。課文是最好的范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文章運用的表達方法和技巧,帶領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觀察、選材、立意的。例如,在教學“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這一單元時,可以開展“記錄課余生活”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記錄自己的課余生活,至于記錄的方式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不料,學生記錄的方式多種多樣:有表格形式的,有圖文結合形式的,有文字形式的,有小調查形式的,有作品展示形式的,等等。在記錄過程中,有的模仿《爬天都峰》一文,按照爬山前—爬山時—爬山后的順序記錄戶外運動;有的模仿《槐鄉的孩子》一文,按照由苦到樂的情感線索記錄自己做家務的過程。接下來,教師要組織學生交流,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感受課余生活的豐富多彩。為期一個星期的記錄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體驗課余生活的興趣,而且也讓他們知道了“我的課余生活”這篇作文應該怎么寫。
總之,閱讀教學要立足于教材,但決不能局限于教材。作為教師,不應引導學生把積累的素材立刻變成自己的作品,更不能逼著學生“依葫蘆畫瓢”寫“八股文”。而是要打破傳統的閱讀教學觀念,站在單元主題的高度制定教學計劃,把孤立的寫作教學和閱讀教學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整體,找到讀與寫的契合點,逐步滲透,相互作用。這樣,學生在閱讀中學寫作,不僅能積累寫作素材,掌握表達方法,還能找到寫作的竅門,學會智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