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波
寫作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語言思維活動,不是簡單重復已經發生的事情,而是內心思想情感的自然流淌和宣泄。今年的六年級期末測試作文題依然秉持這個理念,要求學生“寫一件發生在你和爸爸(也可以是媽媽、爺爺和奶奶)之間的事,先想好中心意思,再把事情寫具體,注意適當描寫自己的心理活動。題目自定。”命題人意在引導學生寫親身經歷,以檢驗他們表達情感和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然而,盡管命題如此寬泛,學生還是覺得力不從心,一個個面色凝重,遲遲不落筆。一些學生殫精竭慮地搜羅大腦里與寫作主題相關的優秀作文、精彩片段,然后一股腦兒拼湊到自己的文章里。而大部分人依然采取保守態度,老生常談,要么寫夜里發燒了,爸爸(媽媽)背“我”去醫院,要么回憶父母教“我”學騎自行車(玩滑板)……翻閱了整個年級的試卷,我們發現學生的童年生活幾乎千篇一律,語言表達毫無生氣。
怎樣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變得輕松、愉快,讓他們的作文擁有鮮活的生命力呢?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反思語文教學行為,力爭有所作為。
一、激發興趣,向兒童的心靈靠近
作文指導應該以人為本,要讓學生對寫作感興趣,使學生由畏懼寫作轉變為通過寫作宣泄情感、釋放情緒,讓寫作從任務變成學生的精神需求。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寫作自信。
1.多一些自由,少一些約束
六年級學生剛進入青春期,特別渴望獨立,向往自由。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教師要為他們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給他們自由思考和想象的空間,讓他們自主觀察,豐富生活體驗。而且要盡量給每個人匯報交流的機會,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感興趣的人和事物,抒發真實感受或見解,以我手寫我心,自由徜徉于文字的海洋。
2.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評
“任何一個學生將來當上總統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學生身上蘊藏的潛力。一旦我們發現了他們身上的潛力,他們也就會開始發現自己的潛力。”因此,我們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作文,充分肯定他們的進步,真誠地贊美他們,挖掘每個人身上潛在的寫作天賦,幫助他們樹立寫作自信,從而使他們能銳意進取,盡情發揮寫作才情。
二、閱讀經典作品,在語言的海洋遨游
所謂“厚積而薄發”“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大量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才能豐富語言積淀,打好語言運用的基礎。
1.閱讀課內經典美文
“文章一旦被選進語文教材,成了‘課文,它就具有了雙重意義,一是內容意義,二是形式意義。”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大都語言生動,意蘊優美,是學生語言積累的首選對象。學習課文時,除了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本內容外,教師還應帶領學生積累其中個性化的語言,模仿并借鑒課文中的表達方式,用課內經典美文為寫作導航,讓課內閱讀與作文形成良性互動。
2.博覽中外經典名著
寫作,“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只盯著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除了閱讀教材中的課文,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博覽中外經典名著。可以每周推薦一篇文質兼美的課外美文,聲情并茂地介紹它的主要內容和藝術價值,激發學生的憧憬和閱讀熱情,鍛煉他們的閱讀鑒賞能力。也可以每個月推薦學生閱讀一部中外名著,鼓勵學生及時記下好詞好句,并記錄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獲與體驗,培養他們積累的好習慣。還可以經常開展“親子閱讀”活動,邀請家長和學生共讀一本好書,讓家長共同參與閱讀指導和評價,密切學生和家長的關系,實現家校共育。
三、讀寫遷移,往學習的深處漫溯
“學別人的文章,說自己的話”,這是語言表達的“臨帖”,也是聯結“讀”和“寫”的橋梁。只有把語言知識溶解在讀寫實踐中,學生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和吸收。
1.點面結合,發現規律
六上《開國大典》是一篇紀實性報道,作者有條理地介紹了會場、典禮、閱兵式和群眾游行這幾個場面,展現了開國大典的壯觀。在講解典禮場面時,教師要緊扣“作者是怎樣把當時的場景寫具體的”這個話題展開探究。學生很快發現:這段話主要寫了毛主席和群眾的活動。描寫毛主席是“點”,寫群眾的動作、語言等表現是“面”。此段描寫典禮場面,既抓住了“點”,又展現了“面”,這種寫法叫作“點面結合”。即選取典型人物寫“點”,多個角度寫“面”,這樣描寫,使場面具體、鮮活、生動感人。
2.遷移運用,掌握方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品鑒了語言片段后,接著要開展讀寫遷移活動,及時鞏固學到的方法和技能。當時,我給學生播放了秋季運動會接力比賽的視頻,讓他們觀察畫面,搜尋印象深刻的“點”和“面”,具體說說運動員當時的表現,然后運用“點面結合、抓典型寫點,多角度寫面”的方法記錄這個精彩瞬間。在讀寫遷移訓練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將“點”“面”結合起來的寫作技巧,提升了寫作能力。
四、留心生活,向著語用的高地進發
“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生活是作文的源頭活水,作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片肥沃的土壤,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除了上好語文課,還要關注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化,引導學生走進社會生活,感受自然,自由傾吐內心的想法、表達情感,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感受能力,讓學生學會以我手寫我心。
學了《最大的麥穗》《山谷中的謎底》后,我又帶領學生閱讀了林清玄的《如果麥子沒有考驗》《桃花心木》。這4篇文章溫婉澄明,借物喻理,散發著無窮的文學魅力、哲學魅力。考慮到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我又帶領學生走進生活,細心觀察和體驗生活,引導他們談自己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
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形勢空前嚴峻。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全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白衣戰士紛紛請戰一線,人民解放軍部隊勇往直前,各行各業自覺服務支持抗疫,涌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針對此事,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聚焦抗疫主題,用文字記錄英雄事跡、凡人善舉,傳播正能量,為打贏這場戰“役”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寫作能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事。打開童心,將語言訓練融入快樂的學習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逐漸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才能讓學生在文字的世界自由遨游,秀出真我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