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宏妮
在進入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參觀之前,所有的游客要在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看兩場電影:介紹莫高窟歷史文化背景的主題電影《千年莫高》和展示精美石窟藝術的球幕電影《夢幻佛宮》。
歷時4年,斥資3億多元,敦煌研究院打造的以“數字敦煌”為核心的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于2014年8月1日正式開館。它的啟用,徹底改變了莫高窟的開放管理和游覽模式,使得莫高窟成為國內外最早通過數字化應用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的典范之一。
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啟用5年多后的2020年2月20日,敦煌研究院和騰訊聯合推出的小程序“云游敦煌”在疫情期間上線,上線第一天就表現不俗:微信訪問量當日突破200萬人次,1/5訪問首頁的用戶會在朋友圈分享小程序。
在數字化的路上,敦煌研究院已經走得很遠,并且仍在不斷前進。
《夢幻佛宮》是全球首部以石窟藝術為表現題材的超高清8K數字球幕電影,影片對莫高窟最具藝術價值的7個經典洞窟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不論是忠實的石窟藝術愛好者,還是喜歡看熱鬧的年輕游客,這部20分鐘的電影,都會帶來不一樣的視聽體驗。
有了數字展示中心,莫高窟原來的游覽模式發生了變化:游客先通過數字化體驗藝術作為“前菜”,再進個別洞窟實際體驗“藝術大餐”。這種模式既能滿足游客“看藝術真品”的需求,同時又減少了游客在洞窟內的停留時間,減少對莫高窟的破壞,緩解旅游參觀和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
“云游敦煌”上線時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暴發,在此之前,敦煌研究院對外發布公告,對所轄的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寺、榆林窟、西千佛洞石窟暫停開放。小程序上線一年間,游覽量突破3500萬人次。其中,“80后”“90后”占比超七成。疫情暫時阻斷了人們“進窟”,但“云游敦煌”的上線,卻將莫高窟之美傳播給更多人。
除了“云游敦煌”小程序,敦煌研究院和騰訊還先后推出了數字供養人、王者榮耀飛天皮膚、QQ音樂“古樂重聲”音樂會、“敦煌詩巾”創意小程序、敦煌動畫劇等項目。
“我們現在有數字技術,通過數字化把敦煌的壁畫記錄下來。有了這些記錄的材料,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多媒體的手段傳播出去,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夠看到敦煌。”正如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所說,在“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網友們不僅可以近距離欣賞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畫、彩塑、石窟建筑,還可以參與多種形式的互動活動,這些數字化手段都為“活化”莫高窟提供了新途徑。

多彩文創?莫高窟景區“莫高·和集”文創店內,帶有敦煌文化元素的絲巾很受游客歡迎。攝影/鄂璠

掃碼看窟 拍攝于莫高窟第257窟外的二維碼。莫高窟每個開放洞窟外都設置了二維碼,游客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獲得洞窟信息,并觀看洞內壁畫。第257窟開鑿于北魏時期,講述九色鹿故事的著名壁畫《鹿王本生圖》就在窟內。攝影/鄂璠

天然之色?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內的天然礦物色展示。與化工合成顏料相比,其色彩純正渾厚、艷而不俗。攝影/鄂璠

九層樓?莫高窟標志性建筑。攝影/鄂璠

大漠明珠?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清單。攝影/鄂璠

樂樂大王?莫高窟網紅汪星人,幸運的話,可以在景區內和它偶遇。攝影/李喆
除了利用數字化為文物傳播助力,在保護和研究方面,數字化也一直是敦煌研究院近30年來的主旋律。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曾在“首屆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論壇”上表示,經歷了1944至1949年的“看守式保護”及此后30年的“搶救性保護”,敦煌研究院于上世紀80年代提出進入“科學性保護”時期,并在1993年就開始了“數字化保護”方面的探索。
“敦煌石窟數字化實際上是用數字采集、處理、存儲、展示、傳播等數字技術對敦煌石窟復原,用多種手段對敦煌石窟藝術進行解讀、研究、保護、傳播、弘揚和科學管理,以達到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目的。”樊錦詩這樣描述她理解的數字化。
今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其中“數字化應用場景”提出,推動博物館等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發展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務。
數字化為文物保護和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數字化猶如為莫高窟插上了翅膀,讓它借助新的技術手段和傳播方式,真正“活”起來、走出去,從而有機會被更多人看到。
(本刊記者鄂璠、郭玲對本文亦有貢獻)
莫高窟是獨具魅力的敦煌文化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顆明珠。492個有編號的洞窟、45000平方米壁畫、2000多尊彩塑……她從歷史中走來,正在西北的大漠中綻放著迷人的光彩。這個7月,我們終于有機會走近她……

九色鹿?這幅壁畫正是莫高窟第257窟內的《鹿王本生圖》。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動畫片《九色鹿》,就是根據這一故事改編。圖片/TUCHONG

火爆?暑期是莫高窟的旅游旺季,可謂一票難求。圖為景區內參觀的游客。攝影/鄂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