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帥

生機盎然 2021年以來,在國家政策導向與“十四五”規劃指引下,我國綠色金融迎來了快速發展期,一些地方及金融機構探索創新了不少碳金融產品,如河北、山東等多地落地了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
良好的生態會產生無窮的經濟價值和綜合效益。今年2月,上海市重大建設項目清單正式公布,166個項目中不乏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二期工程、竹園白龍港污水連通管工程、上海市固體廢物處置中心項目二期等生態能源再利用、生態文明建設類項目;6月,張家港超臨界水氧化環保項目簽約;總投資6.1億、年可發電2.5億千瓦時的河北遵化泰達生活垃圾焚燒和秸稈焚燒發電項目即將投入運營……
針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不同路徑,探索構建行政區域單元生態產品總值和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提出,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鼓勵采取多樣化模式和路徑,科學合理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昔日垃圾填埋場,如今搖身變公園。位于江西省高安市汪家圩鄉坑源村的坑源垃圾填埋場,始建于2004年,距高安市區約11公里,占地總面積300.1畝,用于填埋高安城區及周邊區域生活垃圾,每天處理垃圾200余噸。高安累計投入達4.5億元,一體做好“處理老垃圾、解決新垃圾”兩篇文章,推動實現全域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2017年3月,高安啟動坑源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建設,環境治理和提升改造同步進行,全力修復生態,再造綠水青山,工程完工后向公眾免費開放。坑源垃圾填埋場的改造項目建設是高安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具體舉措,解決了垃圾二次污染問題,大大改善了周邊環境,對提升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基礎設施、促進高安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劉奇表示,“江西生態環境優美、自然稟賦優良,具備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基礎和優勢。我們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持續探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新模式。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積極探索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持續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支撐體系,多管齊下拓展‘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的渠道,努力把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使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旺季時,凌晨4點,湖北省監利縣王塘村的一片片蝦稻田邊燈光閃爍,蝦農正忙著收獲小龍蝦,小龍蝦“經紀人”和一輛輛小貨車、面包車在一旁等候……近年來,生態農業已成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一條高效路徑。著力把生態要素轉變為生產要素,充分利用綠色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稻蟹、稻蝦、稻花魚等特色生態養殖,以及中藥材、蔬菜、水果等特色生態種植,把自然生態資源轉變為經濟發展效益,成為全國各地的共同行動。
郵政系統扶貧工作隊駐村前,王塘村村民一直以種植水稻、棉花、油菜為主,收入并不理想。駐村后,郵政扶貧工作隊發現,由于老江河優質的水資源,王塘村養殖的小龍蝦個大味美,價格高于同類產品仍然供不應求。于是與村委商議,提出了“農業轉型、產業先行”的思路,將生態要素轉變為生產要素,大力發展蝦稻連作產業。對此,王塘村第一書記李荒倍感欣慰:“如今村里已經形成‘戶戶改田,人人養蝦的良好氛圍。”
除了生態農業,垃圾場發電也是目前生態要素轉變為生產要素路徑中較為成熟的一種模式。重慶三峰環境百果園環保發電廠采用了應用最為廣泛的機械爐排爐垃圾焚燒技術,配置了6臺750噸/天的焚燒爐及3臺35MW的發電機組,垃圾焚燒系統可以讓垃圾不添加輔助燃料穩定燃燒,爐膛溫度持續保持在850℃以上。焚燒后的余熱可用于推動汽輪發電機組發電,所發電力11%工廠自用,其余部分并入國家電網。該發電廠設計處理規模為4500噸/天,約占重慶市主城區居民日產垃圾的50%,年處理生活垃圾164萬噸,年上網電量約4.5億度,可滿足重慶市40萬戶城鎮居民一年的用電需求。
自2018年6月并網發電以來,三峰百果園項目生產運行穩定,安全環保可控。垃圾發酵、水分分離過程中產生的滲濾液通過生化加膜法進行嚴格凈化處理,達到回用水標準,切實將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真正實現了垃圾處置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
生態產品價值能否高效轉化,關鍵在于是否有生態產品變現平臺。對此,劉奇表示,江西正在致力于按照“資源統一整合、資產統一營運、資本統一融通”的原則,打造“兩山銀行”“濕地銀行”“森林銀行”等金融服務中心,將原本碎片化的生態資源收儲整合,形成優質高效的資源資產包,通過資本賦能和市場化運作,推動生態資源變現。同時,拓寬生態產品融資渠道,充分發揮金融資本杠桿作用,創新生態資產融資授信方式,探索“生態資產權益抵押+項目貸”模式,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生態資源抵質押融資創新,暢通金融資本賦能通道,支持區域內生態環境提升和綠色產業發展。
剛滿一周歲的江西省資溪縣“兩山銀行”通過構建“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轉化機制,讓固化在土地上的資源變成活錢,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為讓資源資產能貸,資溪與中國環科院生態研究所、江西省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合作,成立了全省首家生態資源價值評估中心,探索建立生態資源“既有價值+生態價值”的評估標準、監督機制和評估程序,并啟動林業碳金融試點工作,致力讓生態價值充分顯現,得到金融機構的認可。為了讓金融機構敢貸,資溪縣財政出資5000萬元成立融資擔保公司,設立了首期3000萬元“兩權”抵押貸款風險補償金,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和風險緩釋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吉富星分析稱,當前最重要的是要根據環保產業具有公益性的特點,建立一個能夠把大量資金吸引到環保產業上來的市場機制,同時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
無獨有偶,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琴認為,應進一步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體系和機制,包括法律法規、價值核算、評估監管、產權管理、有償使用、財政支持、國際合作等一系列基礎性制度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推動制度創新,破解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同時,要完善資源環境權益交易機制,科學確定進入市場交易的生態權益品種類型,建立起統一規范的資源環境權益市場,探索設立全國性的生態產品交易平臺或中心。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和部門,建立森林碳匯、排污權、林權、水權、用能權等現有生態產品交易市場的統一管理部門。以森林、濕地、水和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領域,因地制宜,以差異化模式明確產權,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市場機制原則,將生態資產轉化為資本和財富,促進生態產品的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