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彤
近日,一位省長在其發表的署名文章《抓落實的真功硬功》中指出,同一項工作,為什么有的人能夠爭創一流,而有的人只能夠勉強完成任務?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創造性抓落實的能力和水平有差距。抓落實必須發揮創造性,敢于探索,敢于創新,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對于黨員、干部來講,不抓落實就是失職,抓不好落實就是不稱職。惟有在落實上下真功、求實效,才能不耽誤一方發展、不辜負一方百姓。
此言極是。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上,如何將宏偉藍圖轉化為可觸現實,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落實至關重要。雖然“實干興邦、空談誤國”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實際工作中的嘴把式、花架子不僅并未絕跡,還在一些地方上行下效地大行其道,誤人誤己誤發展,負國負民負時代。
為什么落實難抓?
原因很簡單。任何一項政策,宏觀是方向,微觀是細節,大政方針部署之后,到了執行層面,各種問題就會像退潮之后的海灘,一覽無余,難躲難藏,不僅必須直面,還要拿出清理之法和破解之術,如此難度和強度的系統工程,當然遠不如指手畫腳來得簡單和喊喊號子顯得瀟灑。
創造性抓落實,需要擔當的氣魄和試錯的實踐,而這些,對于為官者而言,無不產生著政治風險和仕途成本,有可能遇到阻力,有可能引來質疑,有可能丟掉選票,所以,那些明哲保身的干部,寧可將“大家”的事業擱置一邊,也不愿讓“小我”的利益損失分毫,以至于落實工作時處處畏難,不甘奉獻,成為不擔當、不作為的反面典型。
創造性抓落實的靈魂就是言必行、行必果,這就要求黨員干部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和視野,更要有“行成于思毀于隨”的主見和遠見。一方面,給形成決議的規劃拉清單、定時限、查流程、聽民聲、看效果;另一方面,以濃厚的干事創業氛圍,截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意識,走出“干得多錯得多”誤區,堵住“不落實無問責”通道。

小中大學真“證”畢業,先坐機關,后做傳媒,人間冷暖,入眼入心。
每一個黨員干部,是做紙上談兵的趙括,還是做過關斬將的關公,比的就是創造性,看的就是抓落實。
俗話說“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這當然不是否認頂層設計的關鍵性,低估部署動員的重要性,而是特別強調在從部署到落實的完整鏈條上,部署是落實的指南針,落實是部署的裝配線,二者有始有終,互相依托,缺一不可。沒有落實,再嚴謹的文件、再動人的口號,最終也只能淪為躺在紙上的方塊字和停在嘴頭的漂亮話,變不成“為人民謀幸?!钡陌l展成果。
教育學家認為,除去特殊人群外,人與人的智商相差無幾,是否成才,取決于學習習慣和方法以及自律精神的養成。由此可見,行是思的實踐,是德的呈現,是能的檢驗。每一個黨員干部,是做紙上談兵的趙括,還是做過關斬將的關公,比的就是創造性,看的就是抓落實。
行與言,永遠行難于言。正因為難,才是對肩負強國富民使命的黨員干部的考驗。為官貴在行,寶貴的是品質,珍貴的是行動。只有“行”,才能檢驗一系列的政策究竟行不行;只有“行”,才能讓百姓親眼所見、切身感受黨員干部的初心使命;只有“行”,才能在持續發展中不斷完善;只有“行”,才能讓理想之光照進現實,最終在推進偉大事業的征途上實現偉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