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彭佳
摘要:樂教樂學云平臺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它不僅彌補了傳統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的不足,還將學生,家長,學校三者有效的結合起來,實現三者的信息分享,進一步加強學校和家長的有機溝通。家長可以通過這一平臺及時的掌握學生在學校的信息,而學校也可以通過家長知道學生在家的表現。對家長和學校來說都是十分有利的。
關鍵詞:初中古詩詞學習;樂教樂學云平臺;有效結合
如今,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利用新科技手段進行教學,彌補了以往教學的問題。給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并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將教學內容呈現的多元化,為現代化教學貢獻了許多力量。而樂教樂學云平臺正是利用科技手段進行教學的典例。它將學生、家長和學校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不僅創新了教學模式,也方便老師利用這個平臺進行初中古詩詞的語文教學,方便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
一、“樂教樂學”的優勢特征
“樂教樂學”教育,就是把孩子放在教學的中心,并且將學生家長,學校三者之間進行有效的互動,是實現信息共享的一種模式。“樂教樂學”通過科技手段構建了高效的課堂,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科技和教育相融合。并且通過樂教樂學云平臺,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在樂教樂學中獲得體驗感和成就感。樂教樂學云平臺也強調了家長的積極參與,家長可以通過手機,電腦,平板等在家里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二、樂教樂學云平臺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簡單應用
2.1借助樂教樂學云平臺,讓學生有效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而情感共鳴又是理解古詩中作者意思的最好方式。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對學生學習古詩詞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有5000年的歷史,就古詩詞而言,向我們呈現了富有底蘊,內涵豐富的狀態,無論是對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來說, 在理解詩人情感和學習感悟這些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詩人距離我們比較久遠以及詩人的說話方式與現代有不同等因素,導致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普遍存在投入精力較大而收獲較小的問題,這應該引起我們充足的重視。比如在學習唐代詩仙李白的詩歌時,當時可以借助樂教樂學云平臺,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了解李白的事跡以及他所處時代的時代背景。從中感悟他放蕩不羈,樂觀灑脫性格,激發學生對詩仙李白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學習李白的《將進酒》等名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創作《將進酒》的背景進行了解,然后通過樂教樂學平臺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李白的豪放以及李白擔心百姓而不能“食”的無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本詩所蘊含的情感以及要表達的想法。
2.2借助樂教樂學云平臺,讓學生逐步對古詩詞感興趣
我國的古詩詞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世界文化園林中的耀眼明珠,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為古代優秀文化傳承和如今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然而,這對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們來說,他們早已缺乏了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并對古典詩詞學習產生了為難的狀態。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借助樂教樂學云平臺等科技手段,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們在興趣中得到知識。比如在學習王維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一篇中,作者通過描寫他自身的痛苦來體現廣大天下寒士的痛苦,借此來表現在當時戰亂的情況下,社會的苦難和時代的樣貌。在狂風四作的秋夜,作者還在憂國憂民,迫切的想通過改變現實的社會來讓百姓和戰士遠離苦難。體現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教師可以借助樂教樂學云平臺提高學生對本首詩的興趣。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作者的情感。
2.3借助樂教樂學云平臺,讓家長積極參與學生學習當中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家長對學生的關注逐步加強,通過接送孩子上下學,給孩子送飯等方式來關注學生。即便這樣,也無法滿足家長想要強烈了解學生在學校情況的需求。而“樂教樂學云”教育平臺的創立以及科技時代的來臨,讓家長,學生和學校有效的結合起來,在網絡上實現了三方的互動。并且可以通過家庭的良好教育帶動學生更好的學習古詩詞。例如,教師在班里舉行“有關李白古詩背誦”的古詩詞背誦大賽時,教師可以把這個活動分享到樂教樂學平臺,讓家長和學生共同學習,這樣不僅增加了親子間的共同話題,也將親子關系進一步得到了提升。讓學生通過家長的幫助,積累有關李白的相關詩詞,不僅能發揮良好的家庭教育帶動作用,還能激發學生自主有效學習,有著一舉兩得的作用。
結束語:對于教師來說樂教樂學云平臺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不僅提高了教學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對于家長來說,通過樂教樂學云平臺,可以更好的觀察到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加強親子間的溝通。對于學生來說,通過樂教樂學云平臺學習,可以提高學習的學習動力以及學習的自制力。所以樂教樂學云平臺的作用不可忽視。
參考文獻:
[1]黃俊杰掌握有效教學方法創設精彩信息課堂:淺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策略[J].新課程學習:上,2011(6):290-291.
[2]易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問題、對策及創新實踐[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7):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