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從藝術文化、科學技術和生態環境領域對國際形勢進行分析。通過對國際、個人和社會等層面進行論述,梳理出不同角度下中國設計師面對的挑戰和應承擔的責任。
關鍵詞:藝術科學化、人類命運共同體、工匠精神、設計為民
一、國際角度——全面分析、創新發展
身處在這個龐大的社會環境中,設計師最先要做的就是分析復雜的國際形勢,做好設計的趨勢預判,掌握實時動態。設計是為多數人服務的,而不只是體現設計師本身意愿。如果不能根植于眼下最關緊要的環境中,所有的想法與創新都將付之東流,不同的環境領域也將賦予設計師不同的挑戰和任務。
1.藝術文化領域
大形勢下的在藝術文化潛移默化地體現在各類設計行業領域中,層出不窮的派別與風格代表著各式各樣特色鮮明的設計文化思潮,體現著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設計理念。藝術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活的靈魂和不朽的血液,是精神的體現,也是信仰的傳播。藝術性和文化性也是設計產品該有的特征。而西方的藝術文化形式與中國傳統文化又有較大的區別,設計師要站在對立統一的角度,對中西方藝術文化進行聯系與統合。藝術無界,文化多元,要時時刻刻關心著藝術文化的形勢動態,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
2.科學技術領域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提升,設計行業在此進程中得到了大量的技術能源以及高新材料上的支持,設計師在穩步提升的過程中同樣面臨著許多難題和挑戰,這就要求設計師緊跟科學技術的發展腳步。我們熟知的工藝藝術與設計藝術,是藝術與科學的產物,設計的進步與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但其不是科學與藝術的載體,而是通過整合的方式將科學與藝術結合起來,即通過藝術的方式將科學技術展示出來。未來的設計必然與科技、藝術、生活息息相關,藝術科學化也逐漸成為設計的主流。作為新時代下的中國設計師,需要思考設計師在未來職業中,在未來的產業發展當中如何立于不敗之地,建立自己設計的新形象,打造自己在設計領域發展的未來。做到將科學技術不斷融入設計的領域,永遠做新的設計,新的創造。
3.生態環境領域
在設計中常常被忽視的,往往都是最根本的。現在的生態環境已經越來越脆弱,生活中的廢棄物和排放物已經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堪重負,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做好設計創新是每個設計師刻不容緩的責任和義務。作為設計師,要無時不刻構建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框架與概念,將生態環境作為重中之重的設計,才是能夠長遠留存的設計。這也是人類社會穩定生存、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計。
二、個人角度——做好自己,舉一反三。
每個人都是獨樹一幟的個體,設計師要站在自己的個人角度,用發展的眼光對新時代的任務進行思考。首先,做好自己的獨創設計是最根本的事情。不管材料多先進,不管理念多前衛,不管規模多浩大,如果光鮮亮麗的軀殼下包含著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那也只是徒有虛表。原創才是一個設計師的靈魂所在。要想將原創設計堅持下去,就要時刻懷揣一顆好奇之心,要不斷思考問題,敢于提出質疑,敢于突破傳統的框架,不斷舉一反三。在這個科技高速運轉的時代,部分年輕人被貼上了心浮氣躁、褊急焦慮的標簽,一部分青年設計師開始追求短、快、平的處事節奏,由此帶來極為短暫的表面利益,從而忽視了設計最主要的內在品質,這樣的設計是世俗的,華而不實的,所以,做設計還要具備工匠精神,要對自己的設計產品充滿堅定的信念,要有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理念,不斷升華、不斷改善。
三、社會角度——設計為民,奉獻社會。
當今的社會環境呈現出一個復雜多變的局面,站在這個如此之大的立場上,作為其中的一員,所有人都只是這個大群體中渺小的個體,如果每個個體不斷精進,在持續更新和發展中變成更好的個體,群體也將會慢慢變成足夠優秀的群體,再小的個體都要在群體之中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完成自己相應的任務。設計也是一樣,設計師必定在各自領域中肩負重任,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也要勇于承擔起社會的責任,設計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不僅要做好具有自己風格的設計,還要為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貢獻力量。設計師的設計如果沒有在一定環境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那這其中的意義將會被世人忽視,設計的過程也會變成沒有意義的經歷,一種不能引起改變且沒有作用的經歷,還不如沒有這種經歷。另外,造物、造福是眼下設計行業中一個大的走向,增強產品的功能性和實用性成為設計師首當其沖的任務,保德·羅蘭曾說,設計師應該是一個懷抱設計理想生活的人。生活中的設計一定是為民的設計,而當今多數設計師所追求的設計大多都被鎖定在五光十色的聚光燈下。然而來自紐約設計學院的露娜為敘利亞戰爭中流離失所的難民們設計了一系列具有極強功能性的服裝。她將少數人的艱難生計視為己任,把目光轉移,以難民為主題,并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給他們提供實際的、具體的、功能性的幫助。在設計中造福人類是當今設計師共同努力的方向。可持續設計也是不可忽視的一方面,設計師要在造物的過程中均衡考慮生態環境、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環境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如果支撐人類生存的環境載體變得脆弱不堪,那么人類做出再多優秀的設計都是無用之功。在反復權衡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之后做出具有功能性意義的設計,是每個設計師重要的使命。
結語:
有人認為設計不是為了哲學而是為了生活。生活是人類重要的存在方式,設計師的設計必須要站在為生活造福的角度上進行。如果熱愛設計,就要將設計進行到底,將設計融入自己的生活里。與其說新時代下中國設計師的任務,不如說在時代發展的推動下,設計師要為了設計而好好生活。作為新時代中國設計師,只有將設計事業視為己任,從自身能力出發,立足于服務社會,思考國家乃至世界的未來,結合當下社會情況、藝術文化、科學技術以及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情況,才能做好中國設計。任重道遠,唯有開拓創新,才能不負使命。
參考文獻:
[1]郝娟娟,本刊資料庫.科技+藝術,賦能設計新生態[J].服裝設計師,2021(07):60-61.
【作者簡介】:
王喆倩 (1999- ),女,漢族,山西晉中人,桂林理工大學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服裝與服飾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