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琦 馬玉婧
摘? 要:在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聚居區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時,怎樣快速融入多元化的生活。本文采用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臨夏地區回族聚居區公共交往空間布局進行調研,通過對宗教、商業、生活三種類型公共交往空間的分析,提出優化布局意見。
關鍵詞:臨夏地區回族聚居區;公共交往空間;優化布局意見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一共有56個民族,回族人數位居第二,本文所調查的甘肅省臨夏市,其位于隴中高原西北部,總面積為80.6平方公里,人口約41萬,其中回族約占20萬人。隨著經濟和城鎮化的發展,民族文化和城市發展相滲透,交往行為逐漸開放化,在此過程中,城市較好的保留了回族傳統文化的以清真寺為核心“環寺而居”的院落街巷交往結構。(1)
1 公共交往空間的構成
城市公共交往空間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實體之間存在著的開放空間體。其包括人為建造的公園、廣場等室外空間以及商場、健身房等室內空間。本文所研究的更多強調的是回族居民日常民族性交往活動相對應的室外空間系統。根據回族的行為特征,將公共交往空間分為三類。
1.1 宗教交往空間
宗教交往空間包括其居住區、清真寺和拱北等回族居民舉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穆斯林認為,這三個場所是“真主與個人、后世與今活人與逝人”的溝通之地[2],通過宗教儀式而成為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宗教交往活動空間。宗教交往活動主要在清真寺進行,故其為回族居民宗教交往的主要空間,臨夏市共有67個清真寺,主要的清真寺有解放路南關清真大寺、臨夏清真鐵家寺、新西路清真老華寺、新西路前河沿清真寺等。
1.2 商業交往空間
商業交往空間是指當前社會商業活動中所需的空間,即實現商品交換、滿足民族用品及日常用品的需求,實現商品流通的空間環境。通過調研發現,回族人民比較重視商業,當地具有特色的是民族用品商業街,例如:解放路民族用品商業街、前河沿路商業街等。
1.3 生活交往空間
受當代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傳統的院落式居住形式逐漸被淘汰,回族居民日常的生活交往場所從院落中解放出來,開始面向公共活動場所。其主要指:公共交往場所,休閑娛樂場所,健身活動場所等。
2 公共交往空間滿意度及需求分析
通過調查,將空間數量、空間規模、空間分布、空間整體環境感受作為主要研究內容,下文將對調查所得關于宗教、商業和生活這三類公共交往空間的數據進行分析。
2.1 宗教交往空間滿意度
宗教交往活動主要聚集在清真寺。主要宗教活動有一日五次的禮拜(晨禮、晌禮、晡禮、昏禮、宵禮)較為重要的是主麻日聚禮,還有經堂教育以及三大宗教節日即古爾邦節、開齋節和圣紀節。
清真寺是回族傳統文化以及日常宗教活動的核心(3)。每日前往清真寺參加宗教禮拜活動的人數約為總人數的30%,女性是不需要也不被允許前往清真寺進行禮拜,只需在家朝著麥加方向做禮拜即可。主麻日參加宗教活動人數是最多的,是平常活動人數的十倍有余,由此可見宗教交往活動在回族居民日常交往活動中的重要性。以下是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所收集到的數據如表1所示:
2.2 商業交往空間滿意度
由于民族地區的特點,商業活動特色為民族用品商業,而這些販賣民族用品的商店一般較為集中,大都集中在解放路民族用品商業街、前河沿路商業街等街道。店中售賣有:穆斯林念珠、禮拜毯、穆斯林白帽、頭巾、小凈壺等。
義務國際商業廣場、天元商業廣場、解放路民族用品商業街、北大街和新華街是臨夏市進行商業活動的主要場所。以下是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所的數據如表2所示:
2.3 生活交往空間滿意度
回族居民的生活交往活動是穿梭于社會與清真寺之間。受宗教文化影響,在閑暇時間,中老年人都習慣于前往清真寺做禮拜和功修,一般愿意將閑暇時間花費在娛樂,交往,運動的都是年輕人。日常活動除了信仰所需的活動之外,還有日常交流、休憩、娛樂等,以及部分人還有古玩愛好,臨夏市有一個著名的古玩街道:茶馬古市。以下是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所收集到的數據如表3所示:
2.4 需求分析及增加類型
2.4.1需求分析
通過分析調查問卷可得,大多數的人認為宗教交往空間、商業交往空間和生活交往空間都是不太缺乏的,部分居民認為宗教交往空間是非常缺乏的。如表4所示:
2.4.2增加的交往空間類型
通過調研,結合居民日常交往所需,提供了商業廣場、傳統民族商業街、道路節點、街頭綠地、戶外運動場所、兒童活動空間、生活廣場、宗教活動場所,讓部分居民進行選擇,如圖1所示:
3 公共交往空間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3.1 宗教功能的缺乏
在宗教交往空間中,大多數居民認為宗教活動場所較為缺乏,調研可知并不是所有居民都認為宗教活動場所是缺乏的,這是由于宗教活動場所的分布不均勻所導致的,主要的宗教交往活動場所分布在西區,而東區分布較少,東區屬于最新開發的地區,其商業較為發達,所以大多數居住在東區的居民對于宗教交往場所的資源是比較缺乏的。可以將宗教活動場所結合居住區均勻布局,其主要依托清真寺而分布,既可突出清真寺的宗教職能,又可緊密聯系居民生活。
3.2 商業功能的缺乏
在商業交往空間中,大多數居民認為傳統民族商業街和商業場所較為缺乏,通過對道路的觀察,發現比較集中的民族用品商業街只有三條街道:解放路民族用品商業街,前河沿路民族用品商業街和北大街,而它們存在時間已久,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并沒有增加其他的民族用品商業街,隨著城市范圍的擴大,這三條街道已經不能再滿足居民對民族用品的需求。商業廣場除了起初的臨夏市中心廣場之外,新增了中天健廣場、義務國際商業廣場等,但大都集中在東區,又局限了西區居民的使用。為解決此問題,我們可以滿足商業場所結合宗教場所布局的傳統理念,商業依靠居民宗教活動所需的商品得以經營并可以增加宗教與商業之間的聯系。
3.3 生活功能的缺乏
在生活交往空間中,大多數居民認為戶外運動場所和街頭綠地較為缺乏。通過對臨夏市總體觀察可知,其商業在不斷擴大,但忽視了居民對戶外活動場所的需求,現僅有的兩個公園:紅園與東郊公園是幾十年前就存在的,隨著城市的發展,居民分布逐漸擴散,也應適當的增加公園面積與數量,這樣不僅能增加戶外活動場所,還能提高城市的綠化率,達到優化生活交往空間環境的目的。
4 結束語
十幾年前的臨夏市供求穩定,面積較小,人口較少,各個功能均能滿足居民的需求,居民區滿足傳統“環寺而居”的規律,因此不會出現宗教場所缺乏的問題;商業區滿足“依寺而商”的規律,不會出現商業街缺乏的現象;居住區占地面積較小,戶外活動場所能滿足居民的基本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城市中的問題逐漸暴露,表現出公共交往空間的不合理性,應合理布置各個功能,根據居民的需求,科學的進行改善。
參考文獻:
[1]黃嘉穎 , 吳左賓 . 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城市少數民族社區結構變遷探析——以西安鼓樓回族聚居區為例 [J]. 現代城市研究 ,2011(9):72-85
[2]白凱.自我敘事式解讀回族宗教活動空間的意義[J].地理學報,2012(12):1712.
[3]. 陳肖飛 , 艾少偉 , 張落成等 . 非正式制度下城市清真寺周邊商業空間區位研究 --- 基于西寧東關回族社區的調查 [J]. 經濟地理 ,2014(6):109-114.
基金項目: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20年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基于行為特征的臨夏地區回族聚居區公共交往空間布局研究”(20201404067)
作者簡介:
吳佳琦(1999-),女,甘肅永昌人,本科,漢族,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城市空間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