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瑞雪
(朝陽市中心醫院康復科,遼寧 朝陽 122000)
中風為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病情嚴重者會出現記憶力下降、偏癱等后遺癥,造成死亡[1]。該疾病引起的偏癱對肢體運動功能產生的障礙較為明顯,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臨床暫無特效療法,為緩解患者偏癱癥狀,西醫常以藥物治療,但因中風患者多伴隨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治療效果受到一定限制,雖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提升患者運動功能,但療效并不顯著[2-3]。因此,有效的護理方案對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及神經缺損至關重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益氣通絡湯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及運動想象對中風偏癱患者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中風偏癱患者85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n=43)與觀察組(n=42)。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54~77歲,平均年齡(64.39±8.94)歲;病程6~9 d,平均病程(7.37±1.22)d。觀察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53~79歲,平均年齡(65.17±8.91)歲;病程6~9 d,平均病程(7.41±1.24)d。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4]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疾病者;發病前存在肢體功能障礙者;伴有神經系統疾病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用藥指導、營養支持、心理干預等措施,并針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予以對癥治療。
1.3.1 對照組 ①康復訓練:A.對患者臥姿以及體位進行訓練,指導其正確體位及翻身訓練;B.指導患者偏癱側進行各個關節被動訓練,如肘關節屈曲運動,肩關節外展、后伸等運動,髖關節屈曲及膝關節、手指伸展活動;腕關節外展、內收等運動;C.指導患者主動運動,如雙手抱膝、交叉運動等;D.訓練患者站位、坐位平衡,并進行下肢負重訓練;同時對患者進行步行訓練,用健手扶欄桿進行行走訓練,行走時囑患者盡最大可能抬腿,并逐步實施上下樓梯訓練;E.根據患者情況進行日常生活訓練,包括梳洗、進食、穿衣、如廁等。根據其實際康復情況選擇具體訓練項目,以循序漸進為原則。②運動想象療法:囑患者臥位于床上,全身放松,依照腳部、腿部、上肢至手掌的順序,交替收縮及放松兩側肌肉,此為第一部分;隨后指導患者閉眼想象自身處于溫暖環境中,如沙灘、草原等;并指導其想象自己伸肘、肩部外展、伸腕等動作;或指導其想象日常活動,如患肢握水杯和喝水動作;想象穿衣、脫衣動作;想象握筆在紙上連續、快速點擊動作;想象兩腿交替正常步行、奔跑動作;所想內容為現階段欠缺功能,此為第二部分;最后2 min,指導患者集中注意力,感受周圍環境帶來的感覺,隨后緩慢睜眼,此為第三部分;每天2次,每次15 min,每周5 d。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益氣通絡湯治療。處方:黃芪50 g、當歸、生地、懷牛漆、赤芍、生川大黃、桃仁各15 g,地龍20 g,水蛭、紅花、甘草各10 g;若患者小便失禁,則加五味子10 g;若患者下肢無力,則加廣寄生10 g;若患者語言障礙,則加石菖蒲、郁金各10 g;諸藥以水200 mL煎服,每天1劑;兩組均持續治療2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神經功能:應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分別對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個月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測定,總分42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②運動功能:應用Fugl-Meyer量表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個月后運動功能,包括10項上肢功能、7項下肢功能,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運動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神經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NIHSS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1 兩組NIHSS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2)t值P值治療前17.43±3.24 17.47±3.19 0.057 0.954治療后11.02±1.96 9.73±1.48 3.418 0.001 t值11.100 14.264 P值0.000 0.000
2.2 兩組運動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運動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Fugl-Meyer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Fugl-Meyer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Fugl-Meyer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2 兩組Fugl-Meyer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Fugl-Meyer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2)t值P值治療前50.37±6.16 50.23±6.20 0.104 0.917治療后55.15±4.36 61.03±4.18 6.344 0.000 t值4.153 9.360 P值0.000 0.000
中風在西醫屬于腦血管范疇,稱為腦卒中,該病是因腦動脈血管出現粥樣硬化,且呈漸進性加重,最終引起閉塞,造成局部腦細胞缺血、缺氧壞死,發生對應區域神經支配功能喪失,進而誘發的一種全身性癥狀疾病,包括偏癱、半身不遂、言語功能障礙等癥狀[5]。祖國醫學認為,中風是因氣血逆亂,引起腦脈發生痹阻或血溢于腦所致,氣血為本,而病邪重心為血瘀,因此,治療應以固本培元、填精益髓,對肝腎陰精進行補充,進而抑制肝風,以此帶動氣血上升;另外,應加強健運脾胃,以促進活血化瘀為主[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Fugl-Meyer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風偏癱患者采取益氣通絡湯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及運動想象療法,能改善患者神經缺損程度,提高肢體運動功能,進而提升療效。分析原因為,中風偏癱早期治療是整體治療的重要時期,為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具備獨立生活能力,康復訓練尤為關鍵[7]。通過運動影響輸出,進而加快正常運動功能的形成,以最大程度恢復患者運動功能。而運動想象時基于心理暗示以此激活某特點區域,通過運動想象強化訓練,使大腦能有意識進行模擬演練,增強患者休眠突觸活化,經傳出神經向肌肉發送運動信號,長時間反復訓練可形成條件反射,使患者偏癱身體產生重復主動性刺激,進而改善神經缺損癥狀[8-9]。而本研究中,根據中醫發病機制,加用益氣通絡湯予以治療,處方中黃芪具有補氣之功效,地龍具有逐瘀通絡的功效,針對經絡不通、血脈瘀阻引起的下肢麻木患者具有良好作用;赤芍、桃仁具有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懷牛膝具有補肝腎的功效;生川大黃具有祛風止痛、活血行氣的功效;生地具有養陰生津的功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紅花可活血通經、散瘀止痛;水蛭可破血逐瘀、通絡;甘草可清熱解毒,調和眾藥。諸藥合用共奏逐瘀通經、活血化瘀、填精益髓之功。且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益氣通絡湯與早期康復運動及運動想象療法相結合,能抑制中風偏癱患者血小板聚集,提高腦血流量,防止血栓形成,促進疾病恢復[10]。
綜上所述,針對中風偏癱患者實施益氣通絡湯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及運動想象療法,能有效改善神經功能,提高運動功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