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明,李子倩,齊大勇
(錦州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遼寧 錦州 1210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AMI起病急,病死率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研究顯示,AMI的死亡率高達30%,其中50%的死亡患者集中在發病1 h之內[1]。由于大多數AMI發生在院外,因此,及時、正確、有效的院前急救成為挽救AMI患者生命的關鍵。但在我國能對AMI患者實施第一時間急救的家屬及親友常缺乏急救知識,或因驚慌失措而喪失救人意識,只能在撥打120急救電話后等待急救人員的到達,而在急救人員達到現場途中出現的“搶救空擋期”常使AMI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院前醫療電話指導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錦州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院前救治的246例AMI患者為研究對象,將2019年2—7月本中心救治的120例AMI患者作為對照組,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本中心救治的126例AMI患者作為觀察組。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錦州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年齡<70歲;患者院前有突發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入院后確診為AMI;求救者依從性好,能配合電話急救指導。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合并惡性腫瘤者;急救人員到達后患者或家屬不同意接診醫院治療者。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 方法 對照組:急救調度員接到急救電話后未進行醫療指導,只派遣院前急救人員到現場進行院前急救醫療服務。院前急救醫療:①詢問患者病史,進行相關查體,描記12導聯心電圖,做出初步診斷;②指導患者平臥休息,避免活動,建立靜脈通路,吸氧;③給予阿司匹林口服,根據患者生命體征酌情給予硝酸甘油靜滴,必要時給予鎮靜、止痛治療;④轉運途中積極觀察患者心律失常情況,如發生心臟驟停,則立即實施心肺復蘇。
觀察組:急救調度員在派遣任務時,通過電話給予電話醫療指導,提醒呼救者保持鎮靜,電話保持暢通,詳細詢問患者病情后,囑患者平臥休息,避免活動,口服阿司匹林,有條件者進行吸氧,指導呼救者測量患者血壓、心率,根據血壓情況酌情給予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對判斷心臟驟停患者,指導呼救者將患者去枕平臥,進行心肺復蘇,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處理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發病至治療時間,現場救治時間,急救人員到達時癥狀緩解率,救治期間惡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腦卒中等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1個月內生存率。其中現場救治時間指救護人員到達現場至患者被轉運至救護車內準備送往醫院的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發病至治療時間、現場救治時間及急救人員到達時癥狀緩解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發病至治療時間和現場救治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急救人員到達時癥狀緩解率為27.8%,高于對照組的1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發病至治療時間、現場救治時間及急救人員到達時癥狀緩解率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ime from onset to treatment,on-site treatment time,and symptom relief rate upon arrival of first aid personn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和治療結局比較 觀察組救治期間發生并發癥31例(24.6%),對照組發生并發癥47例(39.2%),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1個月內死亡率為7.1%(9/126),對照組死亡率為15.8%(19/12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和治療結局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院前急救是指發生在醫院外的,對正在或將要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癥,嚴重創傷和各種意外進行及時搶救,使患者迅速脫離生命危險或延長生命的醫療過程[2]。對AMI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院前急救,可最大限度縮短心臟缺血時間,提高入院后救治成功率。院前急救的實施者不僅是120急救人員,而且包括現場的所有目擊者。但由于我國公眾急救知識普及培訓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民眾急救知識普及率較低,李麗廉等[3]調查顯示,深圳市社區居民核心急救知識知曉率僅為30.53%,農村居民的知曉率更低。同時,大多數人在面對親友突然病倒時,通常只關注患者的危險情形。因此,AMI患者病倒時常無法得到及時醫療救護,造成“搶救空擋期”的出現。李麗萍等[4]研究發現,急救調度員電話指導目擊者對猝死患者進行心肺復蘇,可有效填補猝死患者的“搶救空擋期”,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改善患者預后。但目前院前醫療電話指導在AMI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的研究尚未報道。
時間在AMI的救治過程中至關重要,由于受院前急救體系、急救服務半徑、交通條件等因素影響,120急救人員常無法在短時間內趕到現場對AMI患者展開救治[5]。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從發病到得到救治的平均時間長達30.2 min,觀察組在接到急救電話后,調度員即對目擊者進行電話指導,通過目擊者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科學、正規的院前急救,結果顯示,多數目擊者均能配合對AMI患者進行搶救,觀察組患者發病至治療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韓朝等[6]研究顯示,第一時間對AMI患者進行簡單的吸氧,口服阿司匹林,含服硝酸甘油等急救措施也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激活,降低血栓持續形成風險,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血液灌注,提高搶救成功率。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在院前急救人員到達現場時的癥狀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心肌對缺血缺氧極度敏感,如發病初期得不到及時救治,40%~60%的AMI患者會在發病1 h內出現惡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腦卒中等并發癥,甚至可能發生心臟驟停[7-9]。研究顯示,心臟驟停4~6 min便可導致患者腦組織發生不可逆的病理性損傷,導致搶救成功率降至4%[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院前醫療急救電話指導在縮短AMI患者心肌缺血時間,穩定病情,為進一步心肌再灌注贏取時間的同時,還能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搶救成功率。本中心急救調度員還可指導目擊者對可能發生心臟驟停的患者進行有效判斷,并指導其對確定心臟驟停的患者進行心肺復蘇,結果顯示,通過電話指導目擊者均能快速掌握心肺復蘇技巧,進而對心臟驟停患者實施心肺復蘇,保證了患者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血液灌注,為后期急救人員的救治奠定基礎。本研究中伴隨著目擊者對AMI患者的及時救治和心肺復蘇的有效實施,觀察組患者救治成功率得到明顯提高,1個月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院前醫療急救電話指導可使AMI患者得到無縫式醫療救治,填補“搶救空擋期”,減少AMI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降低病
死率。由于院前急救具有一定的專業特殊性,目前我國民眾對院前急救知識知曉率仍較低,因此,要從根本上提高AMI院前急救效果,仍需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