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平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鞍山醫院普外科,遼寧 鞍山 114000)
結直腸癌是胃腸道常見惡性腫瘤,隨著腫瘤逐漸增大,對腸道造成堵塞,極易引發腸梗阻。患者受疾病影響,多伴有營養不良,在出現腸梗阻后,可加重病情,嚴重者可導致患者死亡,因此,需及時解除腸梗阻狀態,為后續治療創造條件[1-2]。結直腸癌性腸梗阻的臨床治療措施較多,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經肛腸梗阻導管減壓術逐漸應用在臨床中,能為腹腔鏡輔助腫瘤切除提供充分的腸道準備,但具體療效還有待進一步討論。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應用腸梗阻導管治療結直腸癌性腸梗阻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40例結直腸癌性腸梗阻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0例。觀察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48~68歲,平均(58.23±3.62)歲;完全梗阻3例,不完全梗阻17例。對照組男11例,女9例;年齡48~70歲,平均(58.28±3.36)歲;完全梗阻2例,不完全梗阻18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直接腸癌診斷標準[3];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直系家屬陪伴。排除標準:中途退出者;具有精神疾病史或認知功能障礙者;腫瘤晚期無法行手術治療者;有腹部手術史者。
1.3 方法 觀察組給予腸梗阻導管治療。術前常規清潔灌洗梗阻遠端腸道,行電子結腸鏡檢查。活檢孔插入導絲,常規造影,觀察腸道梗阻情況。置入鉗道擴張器,在水囊內注入30~40 mL蒸餾水,固定導管。連接“Y”型接頭,注入0.9%氯化鈉溶液,連接負壓吸引器,對腸道進行減壓,并觀察腹部體征。第2天開始,每天以上述方法沖洗腸腔,并根據糞便稀稠程度每2~4小時沖洗1次,保證出大于入。之后行腹腔鏡輔助結直腸癌根治、腸管Ⅰ期吻合術,全麻,取頭低腳高位,常規4孔法,按照實際情況選擇手術,術后充分擴肛,胃腸減壓,禁食并給予腸外營養支持。
對照組行常規治療,術前準備同上。置入腸鏡至梗阻部位,擴張導管,沿導絲置入支架,常規灌腸進行腸道減壓,并觀察腹部體征。其他處理方法與上述相同。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手術指標,包括腸道準備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左髂切口長度。②比較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包括肛門排氣時間、進流食時間、術后住院時間。③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腸道準備時間、手術時間均長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以及左髂切口長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觀察組(n=20)對照組(n=20)t值P值腸道準備時間(d)6.92±1.25 4.22±1.15 9.669 0.000手術時間(min)117.25±30.25 95.23±30.18 2.305 0.027術中出血量(mL)41.25±15.23 32.25±11.62 2.509 0.007左髂切口長度(cm)6.05±2.13 5.21±1.25 2.069 0.021
2.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進流食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情況比較(±s,d)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d)

表2 兩組術后情況比較(±s,d)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d)
組別觀察組(n=20)對照組(n=20)t值P值肛門排氣時間2.15±1.13 3.21±1.25 3.826 0.000進流食時間4.71±0.61 5.12±0.28 3.716 0.000術后住院時間10.23±3.62 14.41±3.69 4.919 0.000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結腸癌性腸梗阻,可導致腸管膨脹,壓力增高,進而引發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需及時治療[4-5]。常規治療方案主要包括一期結腸造口、二期腫瘤切除并造口回納,治療目的為緩解腸梗阻癥狀,同時根治性切除腫瘤[6-7]。腸梗阻導管置管,屬于微創療法,操作簡單,不僅能有效改善癥狀,而且安全性較高,減少再次手術所增加的痛苦[8-9]。腸梗阻導管置管有效避免患者行急診外科手術,為醫生對患者病情的評估提供參考,指導治療方案的制定,同時腸梗阻導管置管也不會對腫瘤造成強大擴展力,具有較小壓迫性,醫護人員能準確記錄腸道引流量,及時了解患者體液以及電解質失衡情況[10]。
根治性結腸癌切術的術前準備,重點是在于腸道準備是否充分,如腸道準備較差,則會增加術后腹腔感染的風險。給予患者腸梗阻導管置管,可促進糞便、氣體排出,降低腸道內部污染,緩解腸壁充血水腫,恢復腸管血供,改善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前準備時間、手術時間以及手術切口較長,但術后恢復時間較短,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雖有較長的術前時間以及手術時間,但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均較好。腸梗阻導管置管為手術治療創造良好條件,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加快患者康復。郝榮等[11]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應用經肛腸梗阻導管聯合腹腔鏡手術治療結直腸惡性梗阻患者,不僅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還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應用腸梗阻導管治療結直腸癌性腸梗阻的效果顯著,可加快患者術后恢復,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但本研究受臨床限制,研究樣本數選取較少,且觀察時間較短,還有待進一步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