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忠
(福建省漳平市醫院神經內科,福建 漳平 364400)
急性腦梗死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血管閉塞,繼而引起相應供血細胞壞死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該病起病急,患者發病后應立即前往醫院進行救治,避免病情進展危及生命安全[1]。臨床對該病常予以常規血管擴張藥物進行治療,目前rt-PA是常用的溶栓藥物,該藥可特異性激活纖溶酶溶解局部血栓,并減輕腦部缺血、缺氧導致的神經損傷[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4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急性腦梗死使用rt-PA靜脈溶栓治療的療效與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4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不同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0例。對照組男11例,女9例;年齡51~81歲,平均(66.01±7.98)歲;基礎疾病:高血壓8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6例;發病至溶栓時間0.5~4 h,平均(2.25±0.55)h。觀察組男12例,女8例;年齡51~80歲,平均(65.50±7.11)歲;基礎疾病:高血壓7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6例;發病至溶栓時間0.83~4 h,平均(2.42±0.50)h。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符合《急性腦梗死的歐洲治療指南》[3]中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患者發病到入院時間<4.5 h;早期無大面積腦梗死的影像學表現;患者年齡>50歲。排除標準:伴有凝血功能障礙及肝腎功能嚴重衰竭者;存在認知障礙及精神障礙者;經頭顱CT檢查發現腦部存在惡性腫瘤者。
1.2 方法 對照組入院后使用常規血管擴張藥物、抗凝劑及維生素等治療基礎疾病,并對患者進行吸氧、補液、維持電解質平衡對癥治療。給予患者(100萬~150萬U)的尿激酶與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混合后,30 min內完成靜脈滴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小劑量rt-PA(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進口藥品注冊證號S20020034、S20020035,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有限公司,規格:20 mg和50 mg)治療,用最小劑量0.9 mg/kg(總劑量10%)進行靜脈滴注,剩下的劑量在60 min內進行靜脈滴注。之后使用顱腦CT復查,如無出血,則在患者治療24 h后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規格:100 mg)。兩組均治療24 h。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療效、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不同時間(治療前、治療后5 d、14 d)的神經功能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患者的NIHSS評分較治療前下降≥90%;顯效,NIHS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下降在45%~90%;有效:NIHS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下降在18%~45%;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神經功能評分: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5、14 d,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估兩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包括有意識、意識水平提問、視野、面癱、上肢運動等15項,總分42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神經功能改善越好。
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心慌、胸悶、心絞痛。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血細胞比容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血細胞比容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與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觀察組(n=20)對照組(n=20)t值P值血漿黏度(mPa·s)治療前2.11±0.23 2.08±0.34 0.37>0.05治療后1.10±0.14a 1.19±0.15a 2.19<0.05纖維蛋白原(g/L)治療前5.59±0.56 5.38±0.44 1.47>0.05治療后3.07±0.31a 4.22±0.39a 11.54<0.01血細胞比容(%)治療前50.98±4.11 50.21±4.03 0.67>0.05治療后30.12±3.41a 41.54±4.02a 10.83<0.01
2.3 兩組不同時間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5、14 d,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NIHSS評分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s(±s)

表3 兩組不同時間NIHSS評分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s(±s)
注:與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觀察組(n=20)對照組(n=20)t值P值治療前28.68±3.65 28.23±3.02 0.47>0.05治療后5 d 16.35±2.11a 20.32±2.03a 6.06<0.01治療后14 d 12.32±2.01a 16.02±2.55a 5.70<0.01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發生惡心嘔吐1例、胸悶1例、心絞痛癥狀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00%;對照組發生惡心1例、嘔吐1例、心慌1例、心絞痛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7,P>0.05)。
急性腦梗死的發病機制與血液流變學密切相關,由于患者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小板不斷粘附聚集形成血栓,導致血流動力學異常,大腦受此影響發生梗死[4]。經過常規對癥支持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病后仍可能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再梗死等不良事件,因此,臨床常用溶栓靜脈治療該病,以恢復患者缺血區域血流灌注、保護腦組織,避免神經功能受到嚴重損傷[5]。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為,尿激酶和rt-PA均為溶栓的常用藥,酶是在腎組織中培養或尿液中分離出的一種蛋白酶,可直接作用于內源性纖維蛋白系統,促進纖溶酶原的裂解,具有一定的溶栓效果,然而該藥只對已形成的血栓有效,不能阻止新的血栓形成,預后不理想。而rt-PA可通過賴氨酸殘基與纖維蛋白結合,激活與纖維蛋白結合的纖溶酶原轉變為纖溶酶,發揮更好地溶栓效果,疏通阻塞的冠狀動脈。因此,急性腦梗死使用rt-PA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效果顯著。治療后,觀察組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血細胞比容均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其原因為,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血細胞比容均屬于血液流變學指標,當血液中的血小板粘附、聚集時,患者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血細胞比容出現惡化,血流阻力隨著血液流變學不良變化而變化,血流速度因此減緩,腦部供血不足發生缺血、缺氧[6-7]。常規性的藥物溶栓治療雖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可能會使血栓血管同期出現溶解,引起血管內部的血管壁明顯變薄,繼而引發腦溢血。rt-PA為糖蛋白溶栓藥物,當靜脈給藥時,該藥在循環系統中會表現出相應的非活性狀態,但與黏稠血液中的纖維蛋白結合后,可刺激纖維酶原轉化成纖溶酶,進而使纖維蛋白降解,血栓溶解[8]。血液中的血栓得到溶解,其血液中的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血細胞比容會隨之降低,因此,rt-PA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
此外,本研究結果還表明,治療后5、14 d,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其原因,當炎癥增加時,患者動脈間的側支血管循環能力受阻,因此,加重神經功能損傷。使用rt-PA靜脈溶栓治療,可有效疏通患者梗死的血管,并迅速恢復腦組織供血、供氧,減輕腦水腫狀態,患者持續用藥治療,可改善腦組織血運狀態。患者的腦血液循環逐漸恢復正常,減輕腦部病灶處的炎癥反應,神經功能損傷也隨之減輕,因此,急性腦梗死使用rt-PA進行靜脈溶栓治療,可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9]。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王鎣梅[10]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rt-PA溶栓治療安全性較高。分析其原因為,可能與rt-PA靜脈溶栓途徑有關,當rt-PA經靜脈進入人體后,需與纖維蛋白結合才能被激活并發揮溶栓作用,該藥在溶栓過程中對血管的損傷較小,能降低腦溢血及其他并發癥發生風險,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使用rt-PA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效果顯著,既可改善患者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血細胞比容等血液流變學情況,又可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