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向健,朱衛芳,田文武
(1.湖北省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湖北 天門 431700;2.湖北省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輸血科,湖北 天門 431700;3.湖北省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湖北 天門 431700;4.三峽大學附屬仁和醫院輸血科,湖北 宜昌 443001)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較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是指食管、十二指腸及胃部等部位的出血,臨床癥狀主要為黑便與嘔血等。而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在數小時內失血量超出1 000 mL或循環血容量的20%,該病癥為臨床一種較常見的危急重癥。一旦出現上消化道大出血則需及時實施救治,否則將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上消化道大出血時需及時補充血容量,保證患者血液循環,這對救治效果將產生重要影響[2]。常規的輸血方式為建立單一的靜脈輸血通道,但存在輸注速度較慢的問題,不能迅速補充患者血容量?;诖?,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雙管雙輸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消化內科收治的86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救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25~71歲,平均年齡(45.39±2.46)歲;原發?。耗[瘤10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20例,急性胃黏膜病變8例,其他5例。研究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28~77歲,平均年齡(46.43±2.55)歲;原發病:腫瘤8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23例,急性胃黏膜病變9例,其他3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輸血前檢查血紅蛋白均在60~70 g/L。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者;并發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者。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常規建立一條靜脈通路采用標準輸血器進行輸血,研究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按照雙管雙輸法補充血容量,具體做法為建立兩條靜脈通路,將兩個標準輸血器分別連接在兩個靜脈留置針上,然后將兩個輸血器插入兩袋血液進行輸血,同時,實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3]比較輸血中兩組患者的呼吸、體溫、脈搏、血壓變化,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及輸血后24 h死亡率,白細胞計數(WBC)、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壓積(Hct)、血小板計數(PLT)、C反應蛋白(CRP)及鉀離子(K+)、鈉離子(Na+)、氯離子(Cl-)、鈣離子(Ca2+)的變化情況。輸血效果分為顯效(輸注1 U紅細胞Hb含量提升>5 g)、有效(輸注1 U紅細胞Hb含量提升3~5 g)、無效(輸注1 U紅細胞Hb含量提升<3 g)??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輸血效果比較 研究組輸血總有效率為90.70%,高于對照組的65.12%(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輸血效果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transfusion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血常規指標比較 輸血后24 h,研究組RBC、Hb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WBC、PLT、Hct和CR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血常規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routine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s)

表2 兩組血常規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routine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s)
注:WBC,白細胞;RBC,紅細胞;Hb,血紅蛋白;Hct,紅細胞壓積;PLT,血小板計數;CRP,C反應蛋白。與對照組輸血后24 h比較,a P<0.05
項目WBC(×109/L)RBC(×109/L)Hb(g/L)Hct(%)PLT(×109/L)CRP(mg/L)對照組(n=43)輸血前5.18±0.62 2.01±0.34 69.20±18.60 0.20±0.03 175.30±38.50 8.31±2.85輸血后24 h 5.72±0.68 4.33±0.36a 118.80±20.40 0.43±0.05a 182.10±41.30 10.55±3.41研究組(n=43)輸血前5.95±0.59 2.36±0.32 66.50±19.80 0.21±0.05 166.8±34.7 10.14±3.26輸血后24 h 6.13±1.65 4.51±0.38a 126.50±20.30a 0.42±0.06 175.60±38.30 11.32±3.67
2.3 兩組電解質比較 輸血后24 h,兩組K+、Na+、Cl-、Ca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電解質比較(±s,mmol/L)Table 3 Comparison of electrolytes between two groups(x±s,mmol/L)

表3 兩組電解質比較(±s,mmol/L)Table 3 Comparison of electrolytes between two groups(x±s,mmol/L)
注:K+,鉀離子;Na+,鈉離子;Cl-,氯離子;Ca2+,鈣離子
?
臨床中,上消化道大出血較常見,常表現為發熱、貧血、黑便及嘔血等,其中黑便多為柏油狀,而嘔血多呈咖啡色或棕褐色,若血液在胃部滯留的時間較短或出血量較大,則可嘔出鮮紅或暗紅色的血液,且伴有血塊,該病發病兇險,搶救不及時則死亡率較高[4]。
有研究指出,迅速補充血容量是搶救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主要方法,可盡快恢復血液循環[5]。因此,及時建立輸血通道對醫治及預后具有積極意義。秦昌友等[6]研究表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止血、輸血及輸液等醫治措施是救治患者的主要方法,可顯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同時,輸血時血容量的擴容速度也是影響病死率的重要因素。常規輸血方式途徑單一,僅有1條靜脈通道,不能迅速補充血容量,輸血效果欠佳,通過抬高液體懸掛高度、留置深靜脈導管、選用較粗的穿刺針等方式加快輸血速度,但存在一定局限性,臨床易發生空氣栓塞、感染并發癥,對急救效果產生不利影響[7-8]。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現采用雙管雙輸補充血容量,可同時建立幾條靜脈通路,能迅速補充患者所需血液,使血容量得到快速擴充,有助于提高搶救成功率[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輸血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研究組死亡率及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劉俐等[11]研究結果一致。研究組輸血后24 h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含量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主要是因為采用該方法的輸血患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了更多的血液灌注,血容量得以快速恢復,從而能快速改善外周血液循環,恢復機體凝血機制,紅細胞丟失較少。從而有助于提高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這與李夏荼等[12-13]研究結果一致。兩組輸血后24 h電解質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是由于在輸入等量血液時,庫存血所含有的電解質數量相同所致。常規輸血模式的死亡率高于雙管雙輸模式,主要是因為常規輸血未能及時補充血容量,易造成外周血循環減少,因此,搶救成功率及生存率較低[14-15]。同時,由于該項研究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并不能對其應用效果進行全面分析,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全國血液供應短缺及各地經常出現血荒的情況下,如何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值得每個醫務工作者深思。常規的輸血模式采用單針多次輸血,為達到治療效果需更多的血液資源。雙管雙輸輸血模式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搶救中可有效、快速進行擴容,一次性快速補充足量的血液,能更好促進患者外周血循環改善,且操作簡單方便,能有效提高輸血效果,降低病死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