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菁麟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康復科,江西 南昌 330000)
小兒腹瀉是兒科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多發于夏、秋季,主要由于消化道細菌感染或飲食不當所致[1]。該病若治療失時或治療不當,則可造成陰津枯竭,氣陽衰憊,陰陽兩傷,甚至威脅生命安全,且該病易久泄遷延不愈,最終嚴重影響小兒的正常生長與發育。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中醫外治方法也逐漸被大眾接受并認可,小兒推拿作為一種非藥物的治療手段,更易被患兒及家屬接受,然而臨床上小兒推拿手法復雜多樣,推拿時間較長,可能會影響患兒疾病康復[2]。單用推上七節骨,方法操作簡單,易于上手,可隨時操作,有助于控制疾病早期病情變化[3]。為分析單用推上七節骨治療小兒感受外邪之腹瀉的具體臨床效果,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30例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單用推上七節骨治療小兒感受外邪之腹瀉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0例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15例。對照組男7例,女8例;年齡3個月~5歲,平均(2.50±0.24)歲;<3歲10例,3~6歲5例;病程0.5~3 d,平均(1.70±0.21)d。觀察組男9例,女6例;年齡4個月~3歲,平均(1.61±0.31)歲;<3歲10例,3~6歲5例;病程1~3 d,平均(2.01±0.33)d。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患兒均符合《腹瀉病診斷治療指南》[4]中腹瀉的診斷標準;年齡0~6歲;無精神疾病;無胃腸道器質性疾病;符合條件的感受外邪至腹瀉患兒。排除標準:有胃潰瘍及上消化道出血病史;局部有皮膚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術后采用常規的小兒推拿手法。補脾經:用拇指螺紋面著力,在小兒拇指螺紋面作旋推300次。補大腸:用拇指螺紋面著力,在小兒食指橈側緣自指尖向指根虎口處直推100次。清小腸:用拇指螺紋面著力,在小兒食指橈側緣自指根向指尖處直推100次。摩腹:用手掌面在小兒腹部作逆時針摩法5 min。揉龜尾:用拇指端著力,于小兒龜尾穴作揉法100次。寒濕者加推三關、濕熱者加推六腑。
觀察組只單用推上七節骨。七節骨位置在命門至尾椎骨端成一條直線。推上七節骨操作:用食指,中指指面自下而上做直推300次。分別于手法后12 h及24 h觀察兩組患者腹瀉情況。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腹瀉停止時間及治療前治療后24 h的中醫癥狀積分變化。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兒精神狀態明顯好轉,進食量增加,無腹瀉癥狀;有效,患兒精神尚可,但進食量較少,腹瀉次數減少或大便成形;無效,患兒腹瀉未有明顯改善[5]。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中醫癥狀積分:分別在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第3、7天評價患兒癥狀(大便次數、性狀、腸鳴、面色異常、食欲、腹脹、腹痛及神疲乏力等)變化情況,用輕(6分)、中(4分)、重(2分)來評估每個癥狀的嚴重程度,總分越高表明癥狀越輕[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腹瀉停止時間與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觀察組腹瀉停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中醫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24 h,觀察組中醫癥狀積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腹瀉停止時間及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s)

表2 兩組腹瀉停止時間及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觀察組(n=15)對照組(n=15)t值P值腹瀉停止時間(h)21.64±2.13 27.64±2.30 7.41<0.01中醫癥狀積分(分)治療前12.34±3.32 12.56±3.01 0.19>0.05治療后24 h 25.86±2.12a 20.12±2.01a 7.61<0.01
小兒腹瀉屬中醫“泄瀉”范疇,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綜合征。該病各年齡均可發病,但嬰幼兒的發病率最高,臨床上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水樣便為主要表現[7]。該病癥狀較輕的患兒,一般預后良好,但重癥腹瀉者會因腹瀉而傷精耗氣,預后較差。現代研究認為小兒腹瀉主要是輪狀病毒感染,故臨床治療以抗病毒為主,但抗病毒治療可能會造成腸道菌群失調、腸道生態失衡、細菌的耐藥性增加而導致效果不佳[8]。中醫是我國傳統醫學,近年來中醫外治法的效果得到廣泛認可,小兒推拿作為中醫外治法中的特殊療法,具有調和陰陽、調理臟腑功能的效果,將其用于小兒腹瀉的治療中,能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9]。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通過推拿的方法刺激脾經、大腸、七節骨、腹、龜尾、臍、脊7個核心穴位,能起到調節五臟、清胃熱、消宿食與止嘔的作用,該方法可通過調整人體信息以及系統內能的信號變化發揮治療作用,并以此達到治療目的。常規的小兒推拿手法不同于藥物治療會造成腸胃的負擔,且推拿所用的介質為清水,無藥物作用,并不會對皮膚造成刺激,然而該手法復雜多樣,不易上手。單用推上七節骨是治療腹瀉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手法,具有動作簡單、對胃腸無刺激、簡單、經濟等特點,更易于在臨床與家庭中推廣,因此,單用推上七節骨治療小兒感受外邪之腹瀉的效果顯著。
此外,本研究結果還表明,觀察組腹瀉停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24 h,觀察組中醫癥狀積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中醫推拿經過揉按與腹瀉有關的核心穴位,提高游離酸總酸度及胃蛋白酶的活性,并借此強化脾胃功能、提高患兒機體免疫與小腸吸收能力[10-11]。患兒腸道吸收力恢復正常,腹瀉情況可因此得到改善,而患兒疾病癥狀好轉,其中醫癥狀積分也會隨之提高。
綜上所述,單用推上七節骨治療小兒感受外邪之腹瀉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提高患兒的中醫癥狀評分,改善患兒癥狀及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