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輸血科,遼寧 沈陽 110032)
產科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急重癥,多由產科并發癥引起,患者常伴有溶血、微血栓栓塞、休克、出血等癥狀,易造成血液大量流失,并損傷血液中凝血因子活性,故臨床在對原發病進行治療的同時,仍需通過血液輸注,及時補充缺失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以改善微循環,提高搶救成功率[1]。因全血含有大量的懸浮紅細胞,有助于增加患者血容量,并緩解機體缺氧狀態,但全血中的凝血因子、血小板等成分較少,單純的輸入全血無法改善成分缺失的情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在產科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患者搶救中采用成分輸血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產科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式分為成分輸血組(n=30)和輸全血組(n=20)。成分輸血組年齡24~36歲,平均年齡(29.87±3.21)歲;孕周37~41周,平均(38.92±0.54)周;原發病因:前置胎盤2例,重度子癇前期8例,胎盤早剝9例,羊水栓塞11例;初產婦19例,經產婦11例。輸全血組年齡24~38歲,平均年齡(30.11±3.35)歲;孕周37~41周,平均(39.08±0.60)周;原發病因:前置胎盤1例,重度子癇前期4例,胎盤早剝7例,羊水栓塞8例;初產婦12例,經產婦8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診斷標準[2](血漿抗凝血酶Ⅲ活性及含量下降;纖溶酶原活性及含量下降;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或縮短超過3 s;血漿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水平>20 mg/L或3P試驗陽性;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進行性下降或<1.5 g/L;血小板值進行性下降或<100×109/L。以上實驗同時有3項異常,則符合診斷要求);臨床資料完整者;無嚴重精神系統疾病者;無血液性疾病者。排除標準:存在心臟、肝、腎等器官功能異常者;存在惡性腫瘤者;不能配合治療者;存在感染性疾病者。
1.3 方法 對所有患者的原發病進行積極治療,包括糾正凝血功能異常、解除血管痙攣、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擴容、強支持治療等,并實施清宮或子宮切除。
1.3.1 成分輸血組 依據纖維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及血漿凝血酶原時間等指標,輸入l~2個治療量的血小板,給予2 200~2 500 mL新鮮冰凍血漿,2 600~3 400 mL懸浮紅細胞,800 U冷沉淀。
1.3.2 輸全血組 依據患者出血、血壓等情況,輸入2 000~2 800 mL全血。
1.4 觀察指標 ①分別于輸血前后,采集患者4 mL空腹靜脈血,采用全自動血凝儀(日本希森美康株式會社,型號:CA6000)檢測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紅細胞比容,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日本希森美康株式會社,型號:1800)檢測血小板計數。②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輸血后休克、蕁麻疹、發熱。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液學指標比較 輸血前,兩組血液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輸血后,兩組凝血酶時間均短于輸血前,纖維蛋白原、紅細胞比容、血小板計數均高于輸血前,且成分輸血組優于輸全血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液學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血液學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輸血前比較,a P<0.05
?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成分輸血組蕁麻疹1例,發熱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2/30);輸全血組休克1例,蕁麻疹3例,發熱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5.00%(7/2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48,P=0.011)。
產科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是由于前置胎盤、重度子癇前期、胎盤早剝、羊水栓塞等原因引起的,導致血循環中出現胎盤組織及羊水產生組織因子,進而彌散性激活血液內凝血機制,造成血管內廣泛纖維蛋白沉著,并損傷器官及組織,臨床主要表現為全身性出血傾向。因在凝血過程中,會導致凝血因子大量減少,促使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亢進,導致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大量形成,進而影響凝血及抗凝血系統,對纖維蛋白的聚合產生抑制作用,并將血液由高凝狀態向低凝狀態轉變,進一步加重出血,嚴重影響母嬰生存質量[3]。因此,需實施積極治療,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目前,臨床對于產科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患者的搶救以原發病因的對癥治療為主,并加強生命體征支持,同時,給予冷沉淀物、血小板、新鮮冰凍血漿等補充治療,以降低血細胞及相關必要血液成分損失[4]。全血中成分較豐富,含有懸浮紅細胞、凝血因子、血小板等,可全面補充患者缺失的血液成分,及時擴充血容量,但其成分含量具有差異性。相關研究發現,全血的成分以懸浮紅細胞為主,可較好的緩解患者缺氧狀態,但對于部分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因全血中該成分含量較少,對缺失的成分無法逆轉,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影響搶救效果[5]。此外,全血的保存以紅細胞存活為主,而無法有效保存中性粒細胞及血小板,全血長時間儲存于冰箱中,會減少約50%的Ⅻ因子活性,降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并在2 d后會全部喪失血小板功能,因此,患者僅通過輸注全血,不能有效補充缺失的血液成分[6-7]。而全血大量輸注,還可能延長凝血時間,減少血小板,同時,會加重微循環負荷,易誘發代謝紊亂、肺水腫等問題,影響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輸血后,成分輸血組凝血酶時間短于輸全血組,纖維蛋白原、紅細胞比容、血小板計數均高于輸全血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輸全血組(P<0.05),表明在產科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患者搶救中采用成分輸血可有效改善血液學指標,提高輸血安全性。本研究采用成分輸血,依據纖維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及血漿凝血酶原時間等指標的變化情況,為患者補充冷沉淀、冷凍血小板、新鮮冰凍血漿等,可較好的改善凝血功能。此外,對于無需大量擴容的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患者,可給予冷沉淀,其凝血因子及纖維蛋白原含量較為豐富,在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治療中應用廣泛,可及時補充纖維蛋白原的缺失。新鮮冰凍血漿與全血類似,含有凝血因子及纖維蛋白,在擴容時大量使用,可及時補充患者缺失的凝血因子,進而避免該成分減少而引起的機體低凝狀態。此外,因血液中含有毒素、雜質等,會造成患者輸血后出現蕁麻疹、發熱等不良反應,導致急性過敏反應,嚴重影響搶救效果,而相較于具有復雜成分的全血,成分血因雜質較少、物質較單一,對患者的影響較小,故輸血后不良反應較輕微,其血液輸注的安全性較高[8]。
綜上所述,在產科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患者搶救中采用成分輸血可有效改善血液學指標,提高輸血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