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蘭,李梅,鄭琦
(贛州市婦幼保健院,江西 贛州 341000)
宮頸機能不全多因子宮頸口松弛、閉鎖不全導致,患者宮頸含纖維組織及彈性纖維較少,或在宮頸內口纖維組織斷裂后,峽部括約肌能力逐步降低,進一步加重病理性擴張及松弛程度。宮頸是女性生殖系統重要組織器官,子宮頸健康狀態對女性生理健康、幸福指數及生活質量有積極意義[1-2]。研究顯示,宮頸機能不全可造成妊娠中晚期重復性流產,反復流產率高達15%,且多表現為無征兆性流產,多次流產后不利于身心健康及家庭生活和諧[3]。宮頸環扎術采用縫線方式關閉子宮頸且無需切開宮頸陰道黏膜,手術創傷性小,有研究顯示環扎后孕產率可提升至90%以上[4]。但臨床對于該手術在宮頸機能不全患者中的療效存在爭議,主要集中在拆線時間、手術時機選擇方面[5]。也有多項報道表明,緊急宮頸環扎術可有效固定擴張宮頸,延長孕齡時間并降低中晚期流產及早產發生率,且宮內感染發生率低,新生兒存活率高[6-7]。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緊急宮頸環扎術糾正因宮頸機能不全所致難免流產及早產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宮頸機能不全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各30例。參照組年齡23~34歲,平均年齡(26.85±2.16)歲;體質量52~71 kg,平均(59.76±3.65)kg;孕次2~5次,平均孕次(2.85±0.32)次。研究組年齡24~35歲,平均年齡(26.91±2.14)歲;體質量54~73 kg,平均(59.83±3.68)kg;孕次2~5次,平均孕次(2.91±0.34)次。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孕周<30周;胎盤前置狀態,伴有陰道點滴出血;陰道鏡檢提示宮頸內口擴張1~6 cm,胎囊突出;患者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胎膜早破者;流產史或早產史者;嚴重內外科合并癥者;合并難治性陰道炎、陰道嚴重感染者。
1.3 方法 參照組采用宮縮劑藥物保胎治療。給予硫酸鎂葡萄糖液靜脈滴注,25%硫酸鎂16 mL+5%葡萄糖溶液100 mL,30 min內滴注完畢,后給予1.5~2.0 g/h靜脈滴注維持,于宮頸短縮、宮口擴張癥狀消失后暫停用藥,醫囑患者增加臥床休息時間。研究組在參照組基礎上采用緊急宮頸環扎術治療。所有患者均行超聲檢查,明確出血、炎癥及宮頸擴張情況,確定胎兒情況良好且無急性后實施緊急宮頸環扎手術,對術前存在羊膜囊楔入或脫出宮頸管者,實施臀部抬高頭部降低位予以糾正。術前給予硫酸鎂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促進子宮放松,取患者膀胱結石位,行硬膜外連休麻醉,保持患者頭低臀高位,行外陰、宮頸口全面消毒后,于無菌環境下將羊膜囊脫出者推至宮頸內,采用10號絲線經由宮頸5點位置進針,1點位置出針,套入絲線或扎環帶后收緊縫線,以內口容一指尖為宜并于后穹窿打結,尾線流長2 cm。術后于陰道放置條狀碘伏紗布,4 h后取出。送回病房后給予硫酸鎂靜滴維持,1.5~2.0 g/h,依照宮縮情況酌情調整用藥劑量,連續用藥3 d。導尿管留置時間不超過24 h,術后定期常規予以抗生素藥物預防感染,每天進行會陰部清潔,密切關注患者陰道出血情況及體溫變化,加強陰道分泌物觀察,及時采取對應抗炎處理。宮頸縫線至分娩前,如出現胎膜早破情況或明顯感染,需拆除縫線。術后1周內保持頭低臀高位臥養,1周后可進行適度活動,避免久站或負重,無宮縮、引導出血或溢液后,觀察1~2 d方可出院。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環扎時孕周、孕齡延長時間、新生兒體質量、并發癥發生率、流產及早產率。Apgar評分包含對新生兒皮膚顏色、心率、足底反射、肌張力、呼吸5個方面的評定,各項0~2分,總分10分,8~10分為正常,4~7分為輕度窒息,0~3分為重度窒息,評分高低與新生兒健康情況呈正相關[8]。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環扎時孕周期、孕齡延長時間、新生兒體質量、Apgar評分比較 兩組環扎時孕周期、孕齡延長時間、新生兒體質量、Apgar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環扎時孕周期、孕齡延長時間、新生兒體質量、Apgar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環扎時孕周期、孕齡延長時間、新生兒體質量、Apgar評分比較(±s)
注:Apgar,新生兒評分
組別參照組(n=30)研究組(n=30)t值P值環扎時孕周期(周)23.78±2.09 22.34±2.11 2.656 0.005孕齡延長時間(d)58.13±5.72 72.81±5.64 10.010 0.000新生兒體質量(kg)1.58±0.26 1.94±0.29 5.063 0.000 Apgar評分(分)6.51±0.35 7.84±0.32 15.361 0.000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流產及早產率比較 參照組發生高膽紅素血癥3例,低鈉血癥4例,呼吸窘迫綜合征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6.67%(11/30);研究組發生高膽紅素血癥、低鈉血癥各1例,呼吸窘迫綜合征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4/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56,P<0.05)。參照組發生流產6例,早產16例,流產及早產發生率為73.33%(22/30);研究組發生流產4例,早產10例,流產及早產發生率為46.67%(14/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44,P<0.05)。
宮縮劑藥物分為鈣通道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等類型,葡萄糖硫酸鎂為鈣離子拮抗劑藥物類型,可通過影響乙酰膽堿釋放而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以達到治療早產的目的[9]。宮頸內口環扎術是當前臨床用于早期即明確宮頸機能不全患者的常用手術治療方法,多數患者可實現足月保胎[10]。而緊急宮頸環扎手術者孕早期即伴有先兆流產特征,宮口擴張至1~2 cm且胎膜未破,該類手術治療效果具有不確定性,保胎成功率相對較低,難免性流產及早產率相對較高[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環扎時孕周期早于參照組,緊急宮頸環扎術治療后孕齡延長時間長于參照組,且新生兒體質量及Apgar評分均高于參照組,提示確診后早期及時開展宮頸環扎治療,利于維持妊娠,胎兒宮內生存時間延長后,對改善新生兒結局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組高膽紅素血癥、低鈉血癥、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并發癥發生率更低,且流產及早產率低于參照組,提示緊急宮頸環扎可降低手術風險,改善妊娠結局[13]。
近年來,隨著宮頸環扎術在臨床中應用越來越廣泛,是治療宮頸機能不全的主要手段[14]。采用宮頸環扎術治療可最大程度恢復宮頸結構并提升宮頸承受能力,從而延緩產婦子宮下段及宮頸口的過度松弛,達到延長孕周并降低早產率、流產率的目的[15]。而臨床依照宮頸機能不全確診時機的不同,將宮頸環扎術分為預防性宮頸環扎、治療性宮頸環扎、緊急性宮頸環扎、救援性宮頸環扎幾大類,且不同類型的宮頸環扎手術在拆線時機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性[16-17]。同時,宮頸環扎術后感染、陰道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亦可影響妊娠結局[18]。另研究指出,預防性、應激性、緊急性、救援性宮頸環扎術治療后孕周、早產率及活產率存在顯著差異,且術后拆線時機不同亦可造成治療結局差異[19-20]。由此可見,雖然該手術治療具有一定臨床價值,但相關風險因素較多。
綜上所述,目前宮頸機能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為進一步確保孕產婦安全及新生兒健康,臨床應同時加強對于宮頸機能不全的早期診斷力度,并嚴格把握宮頸環扎術手術指征,盡可能減少實施緊急性宮頸環扎術,通過提升宮頸機能不全早期診斷準確率,積極開展預防性宮頸環扎治療,可從根本上改善孕產婦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