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哪些算學科類校外培訓?教育部作出明確規定
林煥新撰文指出,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導各地做好校外培訓(包括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治理工作,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
通知明確,根據國家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的規定,在開展校外培訓時,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按照學科類進行管理。對涉及以上學科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內容進行的校外培訓,均列入學科類進行管理。
通知指出,在開展校外培訓時,體育(或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學科,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含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按照非學科類進行管理。
通知要求,各地要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進行審核把關,加強日常監管和監督檢查。
山西:太原規范中小學生作業管理? ?作業設計納入教師教學實績考核
趙巖,劉茜撰文指出,日前,太原市教育局印發《義務教育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意見(試行)》,進一步規范中小學生作業管理,加強作業設計研究,遵循教育規律,堅持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意見》指出,作業是課程與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按照教育性、科學性、層級性、統整性、拓展性、技術性、協同性的原則,履行“五育”并舉職責,按照“作業領域多元,作業方式多樣”的要求,突出主題性、過程性、實踐性、體驗性,倡導“身心健康優于學業成績”育人理念。
《意見》明確,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不超過90分鐘;周末、寒暑假、法定節假日控制書面作業時間總量。作業難度不得超過課程標準要求和大多數學生的能力發展現狀,要提供不同認知水平的作業供學生和家長自主選擇完成。
《意見》強調,教師不得通過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家長代為評改作業。嚴格落實小學“每周一日無作業”制度,堅決防止校外培訓機構給中小學生留作業。學校要建立學生作業檔案,建立學校和年級組作業管理機制。將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與管理納入教師和校長專業能力培訓內容,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強化“減負關鍵在課堂”的意識和責任,提升課程教學內涵,減輕不合理的學業負擔。
教師要自覺提高設計作業的能力,系統化設計符合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學校要把作業設計、批改和反饋等納入對教師專業素養培養和教學實績考核評價項目,每學期初要對學生作業作出規劃,合理確定各學科作業比例結構。統籌規劃學生作業總量,嚴格控制書面作業時間。堅決杜絕機械重復、無效作業,嚴禁暴力式、懲罰性作業。
江西:發布《中小學研學旅行》系列標準
徐光明撰文指出,為了推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雙減“工作的落實,7月28日,江西省教育廳舉行江西省《中小學研學旅行》系列標準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小學研學旅行基地(營地)認定規范、課程設置規范、組織實施規范、評價規范。
江西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校以及研學旅行的實施單位要認真學習領會《標準》要求,緊密結合推進“雙減”的政策要求,因地制宜,遴選一批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營地),精心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聯互通的研學旅行網絡。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精心設計課程,靈活安排時間,建立豐富的研學旅行課程體系。逐步加強專業隊伍建設,著力提升課程開發、組織管理的專業性。要健全安全責任體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安全責任落實、事故處理、責任界定及糾紛處理的機制。科學評價學生研學旅行成效,并將評價結果逐步納入學生學分管理體系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以上信息選自《中國教育報》,
并對原文有編輯改動。)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