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茂
[摘 要] 當前,環境問題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地理學科與環境有著緊密關聯,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要滲透環境教育,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滲透到學生意識中,使學生養成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意識。本文對環境教育滲透與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探究。
[關鍵詞] 高中地理;環境教育;滲透與整合途徑
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目前人們意識到環境的問題嚴重性,為改善環境開始投入大量人力以及財力。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的新觀念。所以環境教育成為高中地理教學重點內容,特別是學生發展在高中處于重要階段,地理學科滲透以及整合環境教育有助于學生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可以順應社會的發展,對學生將來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之間的聯系
高中地理課程涉及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區域環境等知識,可以結合環境教育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以自然地理為支撐,人地關系為線索,進行地理教學。提高人們保護環境意識和愛護環境意識是環境教育的根本目的。環境教育可結合高中地理大氣環境、水環境、陸地環境等課程展開闡述,所以,環境教育可與高中地理知識相結合。在高中地理課程中,學生既能掌握地理知識,又能增強自身保護環境意識,同時在生活中可以遵守規則,可以促進學生發展。另外,還可以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效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生活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此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能力。
二、環境教育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的意義
(一)不斷深化地理教學內容
隨著人們對生態的逐步認識,保護環境已經成為我們每一位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高中地理的學習是與環境教育密不可分的,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這既是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地理課本對環境本身的要求。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環境教育是學習地理的核心觀點。學生通過學習各地方的不同的環境特點,發現地理事物內在聯系。當然,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親近大自然,在實踐中理解環境與地理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利國利民的,是我們必須用實際行動去踐行的。
(二)實現地理教學目標
高中地理環境教育主要表現在人與地理環境間的關系。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是地理研究兩大對象。地理內容的特點是交叉性以及綜合性強,其特點主要體現在地理學,主要包含環境因素,而且環境因素不斷穿插其中,這兩者聯系比較緊密。例如:地區發展情況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首要考慮因素,這也是地理教師在授課時要充分利用的資源。要讓學生明白,不同的地理環境,出現的環境問題也是不同的,那么保護環境的方式方法也會不同。例如:黃河的治理,上游要保證水質不被污染,中游就要注意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這樣,學生在學習地理的相關知識的同時,也明白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可謂是一舉兩得,既完成了地理的教學任務,又提升了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三)有助于學生環境意識培養
環境污染問題可對人類生存產生嚴重影響,例如: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倫敦煙霧事件等。解決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等環境問題成為我國當務之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搜集生活中發生環境污染事件對學生展開環境教育,從而增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人的行為習慣養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所以學生愛護環境的行為需要從小處著手,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滲透環境教育,教學即可以有效實現這一目標。地理教師可通過建立情境將案例帶入其中,進而養成學生保護環境意識。在此學習過程中學生轉變思考模式,主動學習環境知識,并逐漸影響日常行為,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
三、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以及整合環境教育的途徑
(一)延伸地理教材環境知識
高中地理學科的教學內容雖較廣泛,但程度不深,學生對內容易理解。高中地理學科有許多知識與人類生存發展有密切聯系,例如:農業、工業、陸地、海洋以及氣候等,對人和自然協調發展做出相應闡述,所以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可以整合環境教育,將這兩者相結合,從而提高地理學科教學效率。以高中地理大氣環境這一課為例,高中地理教師在講授課本知識外,可以適當延伸其他知識,引導學生如何保護大氣環境,引導學生從身邊一點一滴開始。同時讓學生了解水循環是有限的,從而讓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地理課本上還有人口與環境相關知識,通過這一章課程的講解讓學生了解人口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即相互依存的關系,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高中地理教材是教師環境教育滲透的重要依據,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差異以及學習特點,恰當利用地理教材中的環境素材,使學生對環境知識學習系統化,進而實現增強學生保護環境意識以及習慣的教學目標。
(二)滲透環境教育的理念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理念的滲透是地理教育必須給學生強化的理念,新課標要求要在地理教育中落實以德樹人的教學目標,那么注重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感,逐步養成環保的行為習慣,也是地理教學中需要完成的情感和價值目標。地理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明白,人類活動與大自然間的關系、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是環境教育主要涉及內容。在新課程改革后,高中地理添加了有關人文環境內容,學生通過對人文環境的學習,加深了對大自然與人文環境間關系的理解,進而認識到自然環境會受到人文環境的影響。例如:人類在受到洪水的襲擊時就認識到植樹造林的作用,人類活動會對大自然產生影響,同樣人類活動也會受大自然的影響。所以人類要想生存發展就應該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反之,就會遭到嚴重的懲罰。“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環境保護日”“3月22日世界節水日”等這樣的公眾節日,教師或者學校可以順時順境進行一些環境教育理念的滲透。只有學生真正認識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才會主動實施環境保護的行為,而學生付諸行動,環境教育才達到真正的目的。
(三)借助課堂教學滲透環境教育
課堂教學是滲透環境教育重要途徑,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自身情況進行教學活動開展,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教學內容生動化、形象化,從而使自身教學作用得以發揮。例如:在學習高中地理“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這一課中,地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播放“啊,地球出汗了”這一漫畫動態圖,讓學生直觀看到目前全球氣候正在變暖,之后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以及全球變暖產生的影響,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氣候變暖的危害。
同時可以選取幾名同學進行角色扮演(伐木者、世界環保組織成員、熱帶雨林成員等)不同角色,再對如何減輕溫室效應這一問題進行討論,通過這一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四)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實踐是理論教育的最終目的,再好的教育理念也要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檢驗教育理論,在實踐中加深對教育理論的感悟和體會。在高中地理科目中,教師可以就地取材,通過組織課外活動,了解當地的環境狀態,將環境教育滲透到地理學科中。地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與保護環境相關的實踐活動。例如:在授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說當地的環境問題,也可以在課外查閱資料了解當地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以此開展“我為家鄉環境保護獻言”之類的活動,進而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如何才能為家鄉的環境保護出自己的一份力,盡自己的一份責。這種課外活動其實還有很多,教師可以靈活選擇,不必局限于教材的提示,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垃圾分類,通過日常生活中垃圾分類進而讓學生了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從而引導學生自覺對環境進行保護。
(五)組織教師開發校本課程
環境保護是為了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對高中學生的環境教育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作為開展環境教育的主陣地——學校一定要高度重視,配合地理教師展開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之外,學校還可以組織相關的教師開發本校的環境教育校本課程,以便把地理教育中的環境教育推向更高的層次,成為自己學校的一個辦學特色。校本課程可以利用當地的地理環境和資源與環境教育相結合,設計一些學校有能力、有空間和時間舉辦的活動,把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興趣作為校本課程編寫的參考點,把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生現實的實際生活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編寫成既有利于開展環境教育,又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學報課程。通過校本課程的學習,相信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會更上一層樓,也會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自覺自愿地保護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利.試論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J].學周刊,2019(8):110.
[2]艾雙葉.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24):139.
[3]羅榕婷.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優劣勢分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1).
[4]陳長順.論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J].才智,2020(6).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