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發展是校外培訓行業的必答題
丁雅誦撰文指出,一段時間以來,校外培訓機構的種種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培訓亂象,可以說是很難治理的頑瘴痼疾。家長們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個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輸在分數競爭的起跑線上。別的孩子都學那么多,咱們不學一下還行啊?于是爭先恐后。這個問題還要繼續解決。”
近日,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這一機構增設體現了對新一代少年兒童的關懷,對于深化校外教育培訓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校外培訓機構開展非學歷教育培訓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對于滿足中小學生選擇性學習需求、培育發展興趣特長、拓展綜合素質具有積極作用。但如果失范失序,就會加劇學生與家長負擔,破壞教育公平,形成“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是增設專門監管機構,深化校外教育培訓改革;還是相關部門重拳出擊,加大校外培訓行業整改力度,都是為了讓校外培訓回歸正軌,從而實現教育生態的良性發展。因而,校外培訓機構做好合規轉型,是必答題,而非選擇題。只有回歸到其本身的功能定位,校外培訓才能行穩致遠。
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有賴于培訓市場的整頓、監管力度的加強,也需要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更需要繼續深入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從課堂教學、作業布置、考試頻次等方面著手,向課堂要效率、要質量;鼓勵支持學校開展各種課后育人活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改變單一的考試分數評價指標,淡化分數名次,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多元化的人才選拔方式……標本兼治,才能真正把學生的負擔減下來。
校外培訓問題,解決得好不好,直接關系著群眾的教育獲得感。以治標降虛火,以治本促育人,相信以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成立為契機,在種種治理舉措下,教育培訓行業定會更加規范有序。
——據《人民日報》
小學生做美妝博主?三觀別被帶偏了
趙曉明撰文指出,近年來,小學生做美妝博主現象日益火爆,消費逐漸向兒童領域蔓延,兒童專屬玩具、兒童專屬彩妝……各種兒童“專屬”產品不斷涌現。
如果兒童化妝是為了舞臺表演無可厚非,但這些如果單純為了所謂的“變美”而化妝就需要慎重。盡管市場推出了眾多兒童專屬美妝產品,但這些彩妝產品是否符合產品質量要求,成分是否安全,長期使用是否會對兒童發育造成不利影響,都需要家長、商家乃至相關責任部門認真思考。
與此同時,過早地接觸化妝品,更會對兒童的審美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此前就有相關媒體報道,韓國某美妝產業開設了連鎖的兒童美容店,很多還未識字的3~7歲兒童被父母送來美容院,體驗各種美容服務。這種行為不僅會讓孩子建立起對“美”的錯誤認知,更會使其忽視對心靈、智慧上的追求,從而讓兒童過早地陷入容貌焦慮,對兒童今后的成長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小學生做美妝博主也暴露出家長及其法定監護人監護責任的缺失。在兒童三觀尚未成型的階段,家長作為孩子的法定監護人,不僅需要對孩子進行學習上的引導,更需要及時對孩子進行心靈和觀念上的指引,上行下效,孩子的很多行為都和父母相關。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到底何為“美”,就需要家長對孩子的正確引導,不能聽之任之。
兒童需要特有的可愛與稚趣,不要讓厚重的化妝品掩蓋了孩子純真的美。
——據《檢察日報》
少兒編程熱,還需家長冷思考
李嘉瑞撰文指出,近期,一些少兒編程培訓機構“爆雷”“跑路”,更是把少兒編程推到了歧途。
目前,市場上的少兒編程課程,主要教授孩子學習一些圖形化、模塊化的編程知識,完成一些簡單的程序編制。應該承認的是,這類少兒編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孩子迎接信息化時代急需的數字素養、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不過,少兒編程與計算機領域的專業編程有著天壤之別,甚至完全是兩個概念。在一些培訓機構的宣傳廣告中,“編程”概念的外延被不斷擴大,趨向模糊。如果不加甄別,很容易陷入商家設置的營銷話術。編程熱之下,還需冷思考。隨著以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家長們為孩子提前謀劃培養適應信息時代數字化生存能力,這一點值得肯定。但如果盲目跟風陷入舍本逐末、商業逐利的陷阱,損失的不僅是學費和時間,更是孩子的未來。
——據央廣網
(以上信息選自有關媒體,
并對原文有編輯改動。)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