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權云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的婚姻狀況發生了很大轉變。根據相關統計,自2013年以來,我國結婚率下降,離婚率攀升,初婚年齡推遲。對這些現象背后原因的探究,涉及社會文化和人口結構的方方面面。
近日,百合佳緣集團聯合第三方數據調研機構“艾瑞咨詢”共同發布了《2021年中國當代不婚主義白皮書》——《不婚面面觀》(下稱《白皮書》),針對當代“不婚人群”的產生背景、人群現狀、背后原因,以及婚姻態度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解析和探究。
截至2019年,我國單身人口總數約為3億人, 正處于第四次“單身潮”期間,而“不婚人群”占單身人群總數的四分之一。
從性別來看,“不婚人群”中,女性略高于男性,30歲以上女性占比近三成,55%集中于一二線城市。從職業發展來看,45%的“不婚人群”是企事業基層員工,20%是職場的中高層人員,本科學歷比例占比高達73%,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占比47%。因此,絕大部分“不婚人群”通常具有高學歷、高收入的“標簽”。
《白皮書》顯示,對于“不婚人群”而言,選擇不婚的原因可分為“被動不婚”與“主動不婚”兩大層面。被動不婚,是由于諸多不利因素喪失擇偶條件,比如因適婚人口的不足、環境的限制、經濟的可支配性等,被動無法結婚。主動不婚,則是人們選擇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追求個人發展而主動放棄婚姻,這與他們對個人主義的追求、價值觀的轉換和對單身文化的包容程度息息相關。
此外,對女性來說,社會和經濟壓力增大,以及個人意識的覺醒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都是她們選擇不婚的重要因素。還有一部分受到相關輿論導向影響,這些輿論一方面宣揚單身的好處,另一方面通過傳播和放大婚姻的弊端與不幸,推崇不婚。
當然,“不婚”不代表拒絕任何情感關系。在不婚人群中,大多數處于單身狀態,且“母胎solo”占比將近三成;曾有過戀愛經歷,但目前單身占比高達63%。其中有57%的堅定不婚人士對待戀愛相對佛系,享受單身,有無伴侶均可;僅有30%的比例是獨身主義者,還有13%的比例在積極尋找伴侶中。
畢竟,婚戀是生活的一種選擇,“婚與不婚”是一種自由,“愛與被愛”也是理應享有的權利,大眾理應對此持有客觀中立的態度。相關人士認為,人們可以選擇不婚,但不要放棄追求愛情,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學會經營復雜的情感關系,比單純的婚姻形式更重要。當原本不婚的人群做好準備時,也可能隨時結束不婚狀態。
正如復星全球合伙人、百合佳緣集團CEO吳琳光所說,每個人都有選擇婚與不婚的權利,百合佳緣集團要做的,就是支持和幫助每個人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