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鴿
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脫貧攻堅勝利號角吹響為鄉村振興拉開帷幕,產業扶貧項目作為鄉村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和敲門磚,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振興鄉村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如何發展持續又穩定增收的產業扶貧項目,是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的重中之重。
但從目前情況看,各地產業扶貧項目實施效果不佳,并且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導致貧困戶脫貧成效有待進一步提高。筆者主要以縣域鄉村振興為例,在此背景下對產業扶貧項目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索產業扶貧項目未來的發展方向。
縣域地區產業扶貧項目發展的必要性及意義
目前我國正處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期內,統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任務和項目,避免重復建設和資金資源浪費,充分發揮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效益,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產業扶貧項目,首先,要實現產業振興和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打造縣域產業項目特色,保證項目實施達到的預期效果,確保貧困農民參與其中并獲取相應報酬。其次,有利于保證項目有效管理和效益發揮,避免出現地方政府投資的各類扶貧車間、基地項目多頭重復評定、重申報輕管建。同時,明確要求已實施項目嚴格建立落實利益聯結機制。最后,要強化產業項目后期運行和管護使用,促進地方政府建立運營管護長效機制,明確管護運行主體和經費來源,加強后期管護,杜絕出現項目閑置廢棄、無法使用甚至損毀等績效不高情況。
縣域地區產業扶貧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目前情況看,產業扶貧項目在拉動貧困人口收入,改善貧困地區生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產業發展基礎薄弱,再加上產業項目自身發展緩慢,致使一些產業扶貧項目建成投用后未能達到預期的效益目標,貧困地區發展仍面臨錯綜復雜的局面。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產業扶貧項目經營中斷現象時有發生。招商引進扶貧產業,本是一件村集體、農戶和企業多方共贏的好事,但由于前期招商工作不夠扎實,未開展充分調研、組織相關人員到外地進行觀摩和學習,沒有充分考慮當地的資源環境稟賦、產業結構和農戶的種植養殖傳統等,引進的企業可能出現嚴重的“水土不服”,無法與當地實現融合性發展,導致企業難以長期持續穩定經營,效益目標難以實現。
2.雙方簽訂的租賃或者承包協議不盡完善。從目前情況來看,深度貧困縣地區大多數扶貧車間和扶貧基地等產業扶貧項目采取租賃或者承包經營的方式,由村“兩委”直接交給引進的承租承包企業使用并簽訂經營租賃協議。在簽訂協議時,僅簡單約定期限和租金,沒有將帶動農戶數量、吸納就業人數等關鍵事宜寫進協議,無法使產業扶貧項目與農戶形成長期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
3.村“兩委”未能及時如約收取租金或者承包金。一些行政村“兩委”人員或礙于情面,或為應付上級部門硬性檢查而引進企業,對引進企業缺乏有效管理,履職盡責不到位。沒有依法嚴格執行租賃和承包協議的約定,致使個別正常經營的產業扶貧項目的租金也沒有及時收繳,有的甚至拖欠一年以上。如果出現入駐企業經營不善一走了之,那么村集體經濟損失將無法挽回。
4.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專業化人才。招商引進的企業都交由企業自主管理,任憑其發展。村“兩委”缺乏產業項目發展的專業人才進行有效指導。目前,縣域地區實施的“致富帶頭人”項目多由村里的村委主任及村干部和資深能人參加培訓,但是這些人員學歷低、知識結構未形成體系,無法保證培訓效果。再加上組織培訓資源分散,培訓貧困人數占比低,無法有效建立專業化人才隊伍。
5.產業扶貧項目產業化水平低。產業扶貧沒有形成規模化、完整化的產業鏈條,發展模式還停留在粗放型發展層面,簡單的初級生產難以帶來良好的效益。再加上產業發展對政府政策扶持依賴性過大,小規模企業或合作社無法正常運轉、盈利,想要生存需要依靠政府的資金扶持,處在輸血式發展階段,仍未完成造血式發展的轉變,發展沒有可持續性。
關于鄉村振興背景下產業扶貧項目發展方向
擺脫貧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縣域地區將“產業+扶貧”項目作為助力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不僅有助于全縣貧困人口脫貧,還能為鄉村振興提供產業基礎,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通過對產業扶貧問題進行剖析,充分認識到產業扶貧項目工作目前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1.增強服務意識,促進入駐企業發展。產業扶貧項目由財政投資建設,政府出資幫助筑巢引鳳,而項目資產和收益全歸村集體所有,這是壯大村集體經濟和助力農民脫貧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鄉村兩級一定要增強服務意識,用心呵護引進的企業,幫助他們協調解決用水用電用工用地等實際問題,落實相關優惠政策,用真情彌補資源、交通、區位等方面的短板和劣勢,促使入駐企業正常經營健康發展,真正實現多方共贏。
2.增強法律意識,明確企業帶動責任。鄉村兩級干部都要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增強法律意識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在簽訂租賃或者承包協議時,不僅要依規約定不低于財政投入資金8%的租金收益,而且要堅決明確約定帶動農戶的數量及吸納的務工人數,明確帶動農戶的方式和渠道,促使入駐企業承擔輻射帶動責任,真正與農戶形成長期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真正帶動農戶通過自身勞動脫貧致富。
3.增強責任意識,確保農村集體收益。村“兩委”班子成員不僅是全村群眾的致富帶頭人,更是全村群眾最信賴的人。因此,村“兩委”成員一定要嚴格履行管理職責,放下私心情面,擯棄好人主義,杜絕個人私利,敢于公正捍衛村集體利益,嚴格執行協議的約定,依規收取租金收益,確保村集體經濟有所積累并不斷發展壯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確保村集體經濟有能力有實力通過二次分配,為防止返貧筑起堅實的防線,不負民意,不忘初心,在帶領全體村民脫貧致富的新征程中不遺余力地發揮戰斗堡壘作用。
4.做好人才保障,促進人才回流。首先,縣鄉(鎮)基層政府部門應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政策支持,促進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享受優惠政策照顧。其次,健全人才回流獎勵機制。根據縣級產業項目發展需要,定期組織技術人才免費到高校、科研機構等進行學習深造,更新理論知識,提升技術水平,保證縣域產業項目發展,擺脫知識落后限制。最后,完善配套政策。對反哺家鄉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住房補貼和購房補貼。同時為其打通就醫、子女上學、落戶辦理綠色通道,解除后顧之憂。
5.樹立品牌意識,打造優勢特色產業。利用資源稟賦優勢,結合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優勢,依靠入駐的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依托品牌化實現價值增值。縣域地區產業發展,首先要甄別市場發展潛力大與本地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形態,只有基于貧困縣特色農林產品與勞動力等稟賦結構優勢的產業發展,才能夠形成有競爭力的產品。注重基于優質農產品產業鏈的品牌化建設,以品牌溢價創造更高的價值,打造特色優勢產業。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農業農村發展到新的階段設定的一個新目標,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這個戰略的實施對于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隨著全國脫貧攻堅已經全面收官,鄉村振興即將全面開啟的大背景下,意味著接下來產業項目的發展需要向更高要求、更好質量、更大效益邁進。特別是對于縣域基層而言,始終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乘勢而上、埋頭苦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把鄉村產業做大、做強、做好,始終努力朝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作者單位:汝陽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