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廣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總是繞不開關于“私伙局”的話題,它在臺山等地區發展得如火如荼。它雖然不是官方意義上的正式組織,但是作為民間團體,它已然成為廣東音樂(文中也稱粵曲)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并得到政府的支持。作為傳承粵曲的民間力量,私伙局是由一群熱愛音樂的人們自發組成,他們不計報酬,自籌經費購買各種樂器,并堅持常年練習,只為廣東音樂能被更多的音樂愛好者知曉并認可,他們為了自己心中所愛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熱情。現代意義上的私伙局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更超越自娛自樂的層面,它不僅是音樂愛好者的心靈家園,也為廣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作為民間團體,廣東的私伙局不斷探索音樂的推廣途徑,使得民樂不僅保留了淳樸的民風,還融入了一些現代的時尚因素,使廣東音樂得到不斷改良。這種巧妙的融合在提高了藝術鑒賞水平的同時,也提升了粵曲的知名度,使得廣東音樂被更多的愛好者了解并熱愛,這都是因為民間團體一直在發光發熱,對廣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關鍵詞:廣東 音樂 民間團體 傳承 發展
廣東音樂是嶺南文化藝術的代表,是當地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擁有很高的地位。我們熟悉的臺山是廣東音樂的主要發源地之一,2006年,廣東音樂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臺山市獲文化部命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2年,臺山市文化館被列入廣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榮譽面前 ,民間音樂愛好者顯得比較清醒,出于對廣東音樂的熱愛,也為了更多的音樂愛好者能夠更進一步了解這項傳統藝術,在廣東音樂還沒有走到難以為繼的時候,臺山、白云山以及廣東其他城市的民間團體自發擔負起傳承與發展廣東音樂的重任。一路走來,他們遭遇過許多困境,但一直沒有放棄,他們積極探索音樂傳承的道路,保護并傳承這一傳統文藝形式。他們經歷很多,在民間音樂的傳承中有著自己獨特的經驗與經歷。本文主要對私伙局在廣東音樂傳承與發展中的作用做出簡要分析,希望能為廣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一、廣東音樂的歷史發展
廣東音樂歷史悠久,在明代起源,萬歷年間得到發展,后在清代光緒年間逐漸風格,到了民國時期進一步繁榮昌盛。廣東音樂海納百川,不僅包括粵劇和潮州音樂,還包括個性鮮明的地方性民歌曲藝等。
廣東音樂是一種具有鮮明地方特征的樂種,在我國的珠江三角洲一帶流傳頗廣。今天許多港臺歌曲中仍能看到最初的廣東音樂的影子,它曾經那樣淳樸且厚重。
說到廣東音樂,就不得不提到八音班。八音班是廣東音樂發展的起源,也是一種具有代表意義的表演團體。它的存在非同小可,可以說,它開啟了民間團體等一些地方藝術組織的先河。臺山地區的八音班聲名遠播,其音樂極具濃厚的地方色彩,是一種寶貴的民間藝術且生命力非常旺盛。即使在今天,經過了幾代人的演繹和發展,八音班依然生機勃勃。八音班經歷了各個朝代的更迭,見證了廣東音樂的興衰與發展。在明朝初具雛形,后在清初得到發展,可以說八音班一路走來,凝結著許多民間藝人的心血。最初的八音班,多演奏佛教音樂和民間小調,到清朝中期,人們已不滿足于八音班單純演奏樂曲的活動,促使八音班進行改革,走樂曲演奏與戲曲演唱結合的道路。后來,粵劇改用白話來唱,更加貼近了群眾,這不僅大大加快了八音班演奏樂曲和演唱戲曲結合的發展,逐步走向成熟,而且迅速形成了一支廣東音樂的創作隊伍,創作了大量廣東音樂。這些牌子、廣東音樂和廣東小曲不僅大大豐富了八音班的演奏內容,而且也融入了粵劇粵曲的唱腔之中,使八音班的演奏、演唱悅耳動聽,令人耳目一新。這些樂曲由于從各個側面反映社會生活,表現喜、怒、哀、樂等情感,因而深受群眾喜愛,成為群眾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廣東音樂的發展也進入了繁榮興旺的時期。
二、廣東民間團體——私伙局的成立與發展現狀
在廣東省內,存在為數眾多的民間團體,俗稱私伙局,它是由廣東音樂愛好者自發組織的,它們對于民間音樂的傳承功不可沒。最早的私伙局出現在明末清初,之后得到持續發展,經歷了四個時期的發展后,私伙局已經形成自己的風格。
我們查詢資料發現,“私伙局”一詞,古已有之。佛山是粵曲的發源地,大約在清朝建立初期,廣府大戲有幸得到佛山群眾的垂青,一時之間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由于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演出受到的重重限制,廣府大戲無法滿足更多群眾的觀賞需求。然而,藝術的生命力總是此消彼長,即使遭遇阻礙,許多唱作俱佳的優秀藝人在演出的閑暇時光,仍會自發選擇去當時已然一枝獨秀的八音班樂隊為更多的群眾演唱粵曲。這種做法其實就是私伙局的開端,佛山民間曲藝由此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段時期在佛山民間曲藝的發展中占據最重要的位置。后來,民間唱家與樂師組合的“粵曲社”大量出現,這便是后來俗稱的“私伙局”。目前,佛山五區共有500多個私伙局,而禪城區祖廟街道就有30多個。又如廣東東莞市長安鎮13個社區都有各自的“粵曲社”,每個居民小組都有“粵曲私伙局”。
今天,我們的生活看起來更為便捷,但是在網絡化的商業環境下,我們失去了很多傳統意義上的東西,人們的娛樂方式變得速食化,不再有更多的耐心和時間去觀摩傳統藝術。網游、桌游、KTV、攝影、打撲克、看電影、逛街、旅游等成為新的文化消費方式,傳統的文化休閑方式如看大戲、聽粵曲等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即使是身處粵劇發源地,許多年輕人對粵劇文化也知之甚少,而喜愛粵劇的長者們卻難以享受到粵劇的曲韻之美,粵劇文化日漸式微。在此文化語境下,存在于臺山等地的私伙局努力開辟傳播途徑,在具有典型意義的傳統節日里,自發組織“開局”等文化傳播方式,或不定期地進行相關曲目演出,使成長于城市、鄉村等環境中的年輕人在無形中受到廣東音樂相關文化的熏陶。因此,私伙局成為粵劇傳播的最主要載體。
另外,對于粵劇愛好者而言,專業的粵劇曲藝演出團體由于高昂的演出場地與演員費用而催生的高昂門票常使粵劇愛好者望而卻步,而數量眾多的“私伙局”正好解決了上述問題,拓寬了粵劇文化傳承的廣度。
在廣東的中山、順德、江門乃至粵西各市,私伙局的發展勢頭也很不錯,即使在廣州這樣國際化都市的深巷之中,亦隱藏著眾多私伙局。這些音樂愛好者白天工作忙碌, 淹沒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中,到了晚上自發組織成團,每個人演奏自己擅長的樂器,街巷中時時傳出悅耳的粵曲聲。這些民間團體的演員不計報酬,利用閑暇時光自發走到一起練習廣東音樂,并且想辦法使音樂推廣出去。
三、私伙局在廣東音樂傳承與發展中的作用
(一)扎根群眾,使粵曲在民間得以傳承
粵曲私伙局在普通群眾中產生、發展,代表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私伙局活躍在群眾的身邊,比專業的藝術表演團隊更貼近群眾,對當地群眾的生活產生直接影響。閑暇假日,在公園或群眾的生活社區,人們總會聽到熟悉、親切的粵韻,看到私伙局的“發燒友”們雅集笙歌。富有特色的韻律在人們身邊流動、傳播,為人們傳遞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人們在他們的演奏中感受音樂,滋養心靈,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一文化現象隨著時光流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不斷培育著愛唱粵曲的發燒友,也影響著他們身邊的人,繁育著愛聽粵曲的群眾,衍生出一個個熱愛粵曲的私伙局。如此循環往復,使粵曲、粵樂在嶺南大地上始終深深扎根在群眾中。因此,“私伙局”在粵曲傳承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這是專業團體無法替代的。
(二)持續發展,年輕人才讓粵曲融入更多時尚元素
一直以來,私伙局在廣東都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隨著戲曲文化的推廣與傳承,近年來,發展勢頭良好的公辦、民辦企業的私伙局如百花盛放。隨著政府的重視,廣東當地的私伙局每年都會創作排練自己的精品節目,并且多部作品入選國家級文藝展演。隨著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私伙局的人才隊伍也逐漸年輕化和專業化,甚至有許多90后、00后也加入這個隊伍,并且帶來了新鮮的時尚元素。例如,他們發揮自己的長處,將傳統樂器與西洋樂器相結合,在譜曲的時候加入更多西方的“HIPHOP”元素,使得中西方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融合。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是廣東南海區曲藝隊吸收了不少專業院校畢業的年輕隊員。這些年輕隊員還成為粵劇進校園的身體力行者,將粵劇文化在校園傳播。公園也唱,家里也唱,還在抖音、快手上直播演唱曲目,年輕力量加入私伙局,使私伙局隊伍變得繁盛,讓粵劇粵曲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
(三)大力宣傳,展示廣東音樂魅力
隨著政府對民間團體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加入這個隊伍中來。2019年,廣東各地的私伙局發展越發昌盛,多個演出劇目被央視選中,再次開創了粵曲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展示了廣東音樂的魅力。2020年至今,粵曲的傳播變得更加前衛,如設立融媒體互動,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實現廣播、網絡同時播放,我們有理由相信,全球同步直播指日可待。多少年來,民間團體繼續不遺余力地弘揚廣東音樂,努力探索廣東音樂在新時代的發展方向,以新擔當、新作為開創新局面,為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打造更廣闊的平臺。
四、結語
綜上所述,廣東音樂歷史悠久,能夠得到持續發展,除了自身具有一定的魅力之外,民間團體在其發展與推廣中功不可沒。私伙局通過不斷打磨自身的魅力,將廣東音樂推向有華人繁衍生息的國家和地區。私伙局的匠人不懈努力,想方設法把這一國家級的非遺項目在不斷傳承創新中進一步發展,將廣東音樂發揚光大。因此,尊重曲藝前輩創造的文化財富,直面私伙局發展的機遇與困境,在時代的主旋律下傳承與創新粵劇文化,實現整個廣東地區私伙局的可持續發展,才能順利地將私伙局融入廣東音樂的每一寸土地之中,成為全世界華人的精神養分,成為僑鄉人民的共同心愿。相信在所有關心、愛好廣東音樂人們的共同努力下,廣東音樂——我國民族樂林中的一朵奇葩,必將開放得更加絢麗。
參考文獻:
[1]盧國堯.淺談民間樂社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理論與研究,2008(10):18-20.
[2]陳啟.私伙局路在何方[J].南國紅豆,2010(06):25-26.
[3]羅麗.私伙局:珠三角大眾文化的注腳[J].南國紅豆,2011(06):30-32.
[4]萬鐘如.私伙局對嶺南音樂文化的歷史貢獻[J] .南國紅豆,2012(04):26-28.
[5]劉瑾.粵樂應如何發展?——基于文化多樣性視角的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6(02):67-70.
(作者簡介:趙大禹,男,碩士研究生,廣東技術師范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器樂<竹笛>)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