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堯欽
摘要:《西游記》作為我國古代傳奇神魔小說之中的不朽名篇已流傳了400年有余,它極具浪漫色彩與恢宏氣勢,天馬行空,奇幻絕倫的想象力,又以細膩綿長的筆觸勾勒細部,達到了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峰。與此同時,作者在成書時巧妙地將佛學知識恰如其分地融入小說之中,大到故事框架,情節設置,小到人物形象,甚至是取名方式等等,都在不經意間體現了濃厚的佛學思想;其中,取經隊伍的法號便有著佛學修行精神含義。
關鍵詞:佛學思想;修行文化;悟空;悟能;悟凈
《西游記》所蘊含的文化色彩是紛繁復雜的,哪怕略其故事性不談,《西游記》本身也有著儒釋道三大宗教恣意交織的文學性,或者說文化性存在,因此,關于《西游記》內容的研究和探索自明代以來就絡繹不絕。雖然《西游記》在故事的外框上帶有濃厚的神話傳奇色彩,但其本身源自玄奘法師西去取經的歷史事跡這點卻是毋庸置疑的,取經隊伍的人物設計依托于現實的玄奘法師的取經經歷,而師徒幾人在書中也分別有著多樣化且極具指代性的稱謂,或可說他們的名號本身就是一種放之書外亦獨具隱喻含義的象征。
這其中最為核心的一個象征之物,便是師兄弟三人的法號中共有的“悟”字,“悟”即領悟、徹悟、覺悟之意,其本身就代表著修煉,修心的意義。換言之,從佛學角度而言,悟是心靈的實踐,或者也可稱之為“修證”“體證”等。
一、悟空——行者
《西游記》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1],這句標題中出現的“心猿”一詞是一個很典型的佛學用語,《維摩經》之中就曾明確說過:“心如猿猴”?!靶摹笔歉≡瓴话驳?,是一直運動而不停歇的,正如猿猴一般活躍跳脫,不受控制。古代的時候,人們對主導人思維的器官認識與現在不同,那時候他們覺得人的欲望、夢想、感情等等事物并不是被大腦所左右的,主導這些東西的器官是心[5]。
而后半句中的六賊同樣是佛學的概念,依據《心經》所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感為六根,而色、聲、香、味、觸、法是六根感知之物,即眼所能見、耳所能聽、鼻所能聞、舌所能嘗、身所能觸、意所能想的所有一切對象統稱為“六塵”,“塵”在佛學中有染污之意,換而言之,所謂六塵,即是謂之能染污情識,而使得真性不能顯發,猶如盜賊一般奪取善法之一切,故而又稱六賊[6]。
從故事的角度來說,《西游記》的十四回主要講的是唐僧初遇孫悟空,并將他從五指山底解救出來的故事,既預示著取經之旅的開始,也是為之前“大鬧天宮”的故事畫下完整的句號,因此這一回在《西游記》整個故事之中可謂是有著舉重若輕的地位,可以看作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回,這一回特意在標題中就使用了“心猿歸正”一詞,恰恰正是要與“鬧天宮”時期的孫悟空做出對比。
在十四回的開篇,作者便引用了宋代詩人張伯端的名篇《即心是佛頌》,特意提到了“心佛”之概念,透過給孫悟空的稱謂——“心猿”,更進一步論述了“修心”為何。
在《西游記》的故事之中,悟空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他既沒有前世的愿或業,又沒有與現世關聯的緣,是為無垢赤子,有一顆纖塵不染的本心。因此,雖然他是取經隊伍中最為調皮,也最愛搗蛋的那一個,卻總是不受世間凡塵的誘惑與干擾。與此同時,也正因為他的塵穢無染,他不諳世事,不理凡塵,在《西游記》的早期,即“鬧天宮”的時期,可謂是什么規矩都不理會,他的性格囂張傲慢又無禮可惡,這個階段的孫悟空便代表著“放心”之舉,這在鬧天宮的時期也有隱喻暗指,便是真正象征著孫悟空悲劇開始的事件——“倒反御馬監”。古來素有心猿意馬之說,“悟空”這只心猿主動放縱意馬,便是“心”信馬由韁的暗示,這個故事也是對世人的一種警示,由著自己的“心”胡作非為,不加以約束,最終必種惡因,得惡果。
但歸根結底,孫悟空之所以這個樣子,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他不愿受到世俗規矩的約束管教,所以佛祖才要讓他被壓五百年,這從側面說來也可說是應了佛家所說,有“惡有惡報”之意,而這階段便意味著“定心”。這“定心”也就是把"心猿"安定下來的過程。在第十四回中,重獲自由的孫悟空打死的六個山賊也正是標題所指的“六賊”的指代,打死六賊的悟空是“心猿”,也就是心的指代,一旦心中有了障礙,這個心就不是“空”了,一切多余的思想雜念,七情六欲,都會破壞這種安定,所以必須徹底去除雜念,這才安排悟空打死“六賊”,而非是唐僧所謂的趕走。除此之外,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其實也是一個十分明顯的“定心”的暗示,《西游記》中緊箍咒的咒語的稱呼便是“定心真言”。正如第十四回在《西游記》中是承上啟下的情節一樣,“定心”也是象征著轉機的階段[7]。
在之后的故事里,孫悟空在佛祖的安排下護衛唐僧取經,此舉便是在用取經學佛來約束他管教他,讓他一心向善,并且通過經歷九九八十一種磨難,讓他懂得用自己強大的能力懲惡揚善,這便是最后的“修心”階段,說得再通俗一些,這一階段就是要四處行走,經歷各種事情,歷練自己的“心”,因而孫悟空還有一個名字——行者;在此之后,經過不懈努力,行者果然善有善報,取得了正果。
這整個“修心”的過程其實就是在“悟空”,“空”代表著的是宇宙最根本的真空,換言之,即是無,這種“無”并不是沒有的意思,它代表著的是“看不見且摸不著的能量的轉換”?!翱铡笔且环N永續存在的事物,“空”也是指能看到無的本質,最終達至“外不被五欲六塵所沾染,內不起貪嗔癡欲的妄念”的境界,成為最超塵脫俗的存在,所謂“悟空”,便是領悟并最終達至這個“空”的境界,這也是佛教修行中的最高境界。
二、悟能——八戒
《西游記》中,豬八戒的前世貴為天蓬元帥,他本該是掌管天河水兵的大將之才,卻因為調戲嫦娥而被貶凡間(意指惡有惡報),可明明吃盡了前世所犯的道德錯誤帶來的業障的苦頭,偏生他哪怕是做了豬也還在犯貪吃好色之錯,甚至于在加入取經團隊之后,他也還是在動用自己的小聰明偷懶躲事,一遇到困難挫折便成天想著分家拆伙,各奔東西,以至于許多時候會和一心一意的孫悟空發生直接沖突,這一點在《西游記》的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1]的故事之中便十分的明顯。
這第二十七回是《西游記》中的經典篇目“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這一回中,悟空因為三次打死妖怪,遭到唐僧誤會,因而被其趕走。但實際上,在孫悟空第一次打死白骨精,還有第三次打死白骨精之后,孫悟空都曾拿出證據證明自己的清白,而每每唐僧正將相信他之際,豬八戒卻從中作梗,他妖言惑眾,胡說八道,令行者的辯白蒼白無力,最終導致行者被唐僧趕走,甚至就連離開之際,也還要告誡悟凈需要小心“八戒”的話。在這一回中,如果說趕走孫悟空的主要原因是唐僧的不信任,那么豬八戒的所作所為毫無疑問也是推波助瀾的間接原因,正因為他這種“不能”說的話語,才蒙蔽了唐僧心靈的澄凈,所以“心猿”才會離開。
在佛教的概念之中,“戒”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端氖陆洝分性醒裕骸胺鹱与x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庇纱丝梢姡航渎纱媸溃闳缤鹜幼∈?而佛子持戒,便是修行悟道之根本。
而所謂“八戒”,是佛陀制定的一種暫時性出家修行的戒律與齋法,其目的是為讓作為在家之人的弟子們也能參與到佛法的潛修之中,它的全稱是“八關齋戒”,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戒律,主要是因為在家人的修行同出家人不一樣,即使他們想要潛心修行,也難免受到來自家庭、社會的種種影響,障礙可謂頗多。佛陀憐憫身為在家人修行的善男信女們,為了讓他們能夠有接觸出家的清凈生活的機會,借以長養善根,種下出世正因,所以特別制定了在家人的修行戒律,這就是八關齋戒的由來。其中,“關”意為關閉八惡,不造三業。而“齋”者,則有使人身心清凈、消除妄念、齊斷諸惡的能力,具修重善之意。
在經書《增一阿含經》中曾有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2]這句話本身便是一個對世人的教導,其意可通俗地理解為:不要去做這世間的任何一種惡行,但應當積極去踐行這世間的一切善行。這句話是諸佛所教導的做人的總則;也是佛教真正的教義。想要實現這個目的,規章制度的約束便是必不可少的,不如說戒律就是為了實現這樣的偉大志愿而存在的。
“悟能”中的“能”按字面意思解,代表著能量、能力之意,它同時也還指代變化,亦有可轉換的意思。這是因為能量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能力卻也是可變化成其他某種事物或是轉換成能量的某種樣式的。而“悟能”的字面意思便是指學習并知曉自己的“能”,通俗易懂地說,就是知曉自己能做什么,該做什么,明確與自己的能力相對應行為或作為。正因為豬八戒的形象特點(貪食貪睡、投機取巧),所以才會用“八戒”來告誡于他,讓他懂得謹言慎行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言行舉止當作何為,以此開悟,從這層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悟能”是“八戒”的最終目的。
因而對佛家弟子而言,不管想不想受戒,持戒都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佛法寓于持戒之中。嚴守戒律是學佛的第一步,也是修行的根本,就好似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等五常對于儒學的意義一樣,“八戒”所說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香油著身、不坐臥高廣大床等戒律,也是佛家修行人務必要遵循的道德指標和行為規范,同時,只有守戒才能正確地踐行佛學修行,也只有守戒才能獲得真正的佛學智慧,守戒即是“悟能”本身。
三、悟凈——沙僧
與豬八戒一樣,沙悟凈也是被貶下凡的神仙,他被貶之前是玉皇大帝身側的貼身侍衛,身居卷簾大將一職,只因不小心打碎了玻璃盞,被貶下凡間,且每七日還要遭受萬箭穿心之苦,又因他實在無法承受這穿心蝕骨的痛苦,只得灰溜溜地躲到了流沙河之中,此后便一度在流沙河興風作浪,危害一方,甚至以路人為食,是一副惡神模樣。在加入取經團隊之后,他痛改前非,一心向佛,成了隊伍中最為安靜、老實、吃苦耐勞的那一個。在《西游記》的故事中,沙悟凈的著墨顯然不如孫悟空或者唐僧,甚至也能明顯感覺得到他的形象亦不如豬八戒般鮮明而有特色,就像是一個沉默的苦行僧,僅以無言的行動昭示自己堅貞不渝的向佛之心。
不過也多虧如此,關于沙悟凈的人物形象來源倒是一直爭議不大,說法也較為統一,這點反倒不似孫悟空或者豬八戒這類形象鮮明的角色,自從胡適先生在《西游記考證》中提出了“此章記玄奘遇深沙神的事,確是后來沙僧的根本”的說法之后,現在大都認為其人物形象或許來自佛教的“深沙大將”。
不過比起沙悟凈的人物形象,他在取經隊伍中的人物定位倒是比較明確,由書中的種種情節看來,他顯然是隊伍中“擔起調和與凝聚”之任務的角色,其調和在于阻止悟空與八戒的斗爭。故事之中,但凡這二人起沖突,沙悟凈便一反平日靜默低調的常態,總是能第一時間拿出主意,勸阻這二人收聲住嘴,握手言和,這個時候的沙僧會表現出驚人的沉穩與睿智;而“凝聚”則在于他較之其余三人,對取經一事更為專一,隊伍每每遇到拆伙的危機,都是沙悟凈勸阻大伙莫要放棄;除此之外,取經隊伍中唯獨沙僧是從來沒有埋怨過路途遙遠、旅程艱苦的人,足見其意志力堅強。從這個角度來說,沙悟凈之所以在《西游記》中的形象與個性并不突出和鮮明,并非作者著墨不多,或無意描寫所致,而應該恰恰相反,正是作者刻意為之,故意將之寫成這樣[8]。
沙悟凈在加入取經隊伍之前本是流沙河中的吃人妖怪,其兇性與殘暴從他脖子上那串人類的頭蓋骨項鏈便可見一斑。但奇妙的是,在他皈依之后,他的形象反而是師兄弟三人中最像和尚的,這點可從《西游記》第二十二回的原文中便看出端倪:“三藏見他行禮,真像個和尚家風,故又叫他做沙和尚?!盵1]
《六祖壇經》有述:“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3]。在這里,凈是潔凈、清凈的意思,換言之,這句話也就是在說,假如想要抵達凈土,就應該先讓自己的心靈澄凈,而只要心靈清澈之后,我們所見到的環境自然也處處皆是凈土。
佛學中素來有緣起一說,世間萬物皆有正負兩面,心凈之人可以同時看到這兩個方面。而當一個人敢于接受負面的那部分信息的時候,便意味著他有勇氣去面對并改變。[4]對于沙悟凈這樣犯下彌天大罪之人,恰恰正需要這樣的機遇。因而取名為悟凈是為了予他清凈心,不與世相爭,凈心向佛,這樣才能真正地放下過去,最終痛改前非。
所謂“悟凈”,便是指有意識地讓自己尋求凈土,也即是遠離污濁。在《西游記》行文之中,作者還會將沙和尚喚作沙僧,這也代表他亦象征著初入法門,修行尚淺,大體只為求得清凈心的僧人,但對于求佛問道的修行而言,這樣的清修方法無疑是重中之重的第一步,若無清凈之心,更遑論去進行下一步的修行了。因此西游記里才會將之設定得比較不起眼,突出其清凈的特色。
四、結語
《西游記》這部著作,雖然同時包含著儒釋道三教合一,錯綜雜糅的思想傾向,但佛教思想無疑是其中最為直觀與鮮明的,這點從整個故事的走向及結果就可以看得出來。唐僧師徒幾人的目標是取得真經,并且就在他們取回了佛經之后,幾個人都最終受封而成了佛[4]。從這個角度來說,《西游記》可說是以玄奘取經的真實故事為藍本,借由取經故事從側面描述了唐僧師徒幾人皈依佛法,修行悟道,最終成佛的一個過程,而師兄弟三人的法號正是這個過程的一種暗示。三人法號中的“空、能、凈”,從直觀意義上盡皆可指代三種物理現象,而結合其象征意義,也可說是三種不同的思想境界。對潛心修佛的佛教徒而言,所謂的“修行”其實應該說是一種向內探索的過程,它們磨煉的是自我的心性與精神,是對人性的塑造,因此佛教的“修行”講求的是“看破凡塵俗世的污垢欲念”和“超脫生死輪回的悲歡離合”,他們追求的正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結合這種“修行”觀念來看,師兄弟三人的名號亦可說是關于修行人的能力和果報的三種不同水準。這正是佛家通過“修行”,從而求佛問道的三重境界,由“悟凈”開始入佛門,再從“悟能”懂佛法,最后才能“悟空”得佛心,由淺入深,似水到渠成般層層遞進,最終才能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大圓滿。
參考文獻:
〔1〕吳承恩著.西游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2〕瞿曇僧伽提婆.增一阿含經[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2.
〔3〕黃寶生注.梵漢對勘維摩詰所說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4〕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張蕊青.《西游記》之“心猿”及其文化根源[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9(6).
〔6〕趙美真,雷璐燦.《西游記》中的佛教寓意[J].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20(6).
〔7〕程毅中.《心經》與心猿[J].文學遺產,2004(1).
〔8〕陳耀明.談談沙悟凈形象的塑造[J].嘉興教育學院學報,199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