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昌
摘? ?要: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至今對現代化進行了一以貫之的長期探索,在這個過程中黨對現代化的認識也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演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黨對現代化的認識經歷了抽象的先進與進步、軍事現代化、國家現代化的發展階段,這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對現代化的全面深入認識奠定了基礎。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系統探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黨對現代化認識的演進史并總結其歷史啟示,有助于深刻展現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兩個時期對現代化認識的一脈相承性,對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大有裨益。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現代化;歷史演進
近代以來,現代化是中國人民奮力追求的偉大目標,從大地主階級為實現自強、求富發起的洋務運動,到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的維新變法,到清王朝為挽救自身危機推行的“新政”,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的辛亥革命,到知識分子追求民主和科學掀起的新文化運動,再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其本質都是致力于實現中國現代化。但是由于沒有觸及到現代化的核心,再加上主客觀條件不成熟,中國社會沒有產生根本性變革。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歷史性地扛起了帶領中國人民向現代化進軍的大旗,成為現代化探索的主心骨。縱觀1921年至1949年這28年的歷史,可以看到黨對現代化的認識經歷了抽象的先進與進步、軍事現代化、國家現代化的臺階式跨越發展,其經驗啟示值得我們總結和借鑒。
一、現代化的概念界定
學界關于現代化的概念至今沒有統一的認識,一直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在西方學界,現代化一直屬于熱門主題,其研究成果也較為豐碩。西方學界對于現代化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其一,以社會變革的視角去認識現代化;其二,從社會學的角度去理解現代化;其三,以量化分析為手段去評判現代化。塞繆爾·P.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現代化是一個多層面的進程,它涉及到人類思想和行為所有領域里的變革。”[1]戴維·波普諾在《社會學》中指出:“現代化指的是發生在一個傳統的前工業社會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社會轉化的過程中發生的主要的內部社會變革。”[2]貝迪阿·納思·瓦爾馬則提出了五條評判現代化的標準:(1)合理性。在為達到目的而采用適當手段時,合理性產生于受目標指導的行動。(2)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尊嚴和追求,包括個人的傾向性和積極性、自我控制、獨立工作能力、為自己的目標不懈奮斗。(3)現世主義。個人從宗教束縛中解脫出來,在世俗社會中發揮作用。(4)科學主義應用科學原理推進技術與個人目標。科學技術幫助人類去適應自然,建立人與人之間更為良好的關系。(5)平等主義。平等不僅指法律或民權方面,還意味著擺脫偏見、歧視和消除剝削[3]。總體來看,西方學界的現代化理論主要是對于十七到十八世紀以來西歐和北美工業化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帶有濃厚的西方色彩。但西方現代化理論也有其歷史合理性:它指出現代化是一種時代趨勢,認為現代化的第一個目標是經濟增長,對現代化進程的特征做了深入研究。所有這些對中國共產黨現代化理論的提出會有某種啟蒙作用,而發展中國家實踐西方現代化理論所出現的“有增長而無發展”的弊端也給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現代化以深刻啟示[4]。當然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羅榮渠的相關研究,現代化理論并不是西方資產階級最先提出來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的序言中就曾表達了現代化的思考:“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5]其中蘊含的工業化思想對蘇聯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認識現代化都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
中國關于現代化的大討論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就已有之,但中國學界關于現代化的有規模的集中研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在這個過程中涌現出了李秀林、羅榮渠、陳勤、彭明、虞和平、何傳啟等一批現代化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對于現代化概念的界定,中國學界同西方學界一樣,都是不盡相同、無法統一的。李秀林等在《中國現代化之哲學探討》中系統勾勒出了現代化的基本特征:第一,在經濟方面,現代化是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轉變;第二,在政治方面,現代化是由專制制度、過渡型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轉變,政治上的現代化本質上是民主化;第三,在組織方面,現代化是由單一性的、不分化的社會組織向結構多樣化、功能專門化的轉變;第四,在觀念方面,現代化是由宿命論、迷信和宗教熱忱向理性化、知識化、世俗化的轉變;第五,在活動方面,現代化是由壓制人的創造性向解放人的創造力和發揮人的潛能的轉變;第六,在交往方面,現代化是由封閉的、地域性的人際關系向開放的、全球性的人際關系的轉變;第七,在生活方面,現代化是由以農村為主體向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為中心的轉變;第八,在能源方面,現代化是由以有生命動力源泉為主向以無生命動力源泉為主的轉變;第九,在環境方面,現代化是由順應自然條件向改造自然環境和與自然界實現協調的轉變[6]。羅榮渠在《現代化新論——中國的現代化之路》中指出:現代化不是一個自然的社會演變過程,它是落后國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徑(其中包括可利用的傳統因素),通過有計劃的經濟技術改造和學習世界先進,帶動廣泛的社會改革,以迅速趕上世界先進工業國和適應現代世界環境的發展過程[7]。 陳勤等在《中國現代化史綱·無法告別的革命》中將現代化釋義為:現代化是一個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工業化為動力,以科學技術發展為先導和紐帶,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主體,涉及政治制度、社會結構、組織管理、生活方式、人類活動空間等諸多領域的革命性、全球性、長期性和整體性的發展與變遷過程[8]。彭明在為其主編的《20世紀的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程》系列叢書所做的總序中寫道:“現代化大體上指的是:在經濟上從封閉的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從自然經濟走向商品經濟;在政治上從封建專制走向民主;在思想文化上,應該有相應的精神文明。”[9]何傳啟則從現象、內涵和政策三個維度闡釋了現代化的主要內涵:第一,從現象角度看,現代化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為和過程;第二,從內涵角度看,現代化是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范式轉變,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然環境的合理保護,同時文化多樣性長期存在并發揮作用;第三,從政策角度看,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現代化被作為一個發展目標[10]。
綜上,學界對于現代化概念的界定至今仍無法達成共識。但我們從中西學界的各種概念中可以歸納出其共同點,那就是:作為世界各國孜孜以求的宏偉目標,現代化是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民主化、城市化、文明化等都是其具體表現,在這期間必然伴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以及人類自身等各方面的重大深刻變革。實現現代化不是僅有一條路可以走,各國應根據實際情況摸索出一條自主現代化道路。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黨對現代化認識的不同階段
(一)萌芽起步階段:先進與進步(1921—1937)
“在近代中國前面擺著兩個問題:即一、如何擺脫帝國主義的統治和壓迫,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二、如何使中國近代化。這兩個問題顯然是密切相關的。”[11]實現民族解放和獨立與推進現代化是互為前提、互為結果、不可偏廢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準確把握住了這一點,通過革命促進現代化、又通過現代化推進革命,使得中國社會對現代化的認識產生了大的飛躍。
中國共產黨成立早期,黨內同志對于現代化的認識處于萌芽起步階段,一般意義上用“現代化”抽象地代指先進與進步之義。這里的“先進和進步”是相對于舊中國和西方國家而論的,類似于“西化”或者“歐化”,但還不能完全等同。因為中國共產黨自成立開始就堅持獨立自主,對于現代化的認識自然也不會完全偏向走西方道路。在這個階段,對現代化的認識集中于文化思想理論領域,直至現代化大討論之后才開始轉向現實經濟領域。黨內較早直接正式使用“現代化”表述的是陳獨秀。1923年7月,他在《給薩法羅夫的信》中指出:中國“現代化工人的數量很少”[12],這里的現代化作修飾用,是相對于宗法式思想、對政治持否定態度而言,指的是政治覺悟比較高、政治思想比較先進。1927年2月,瞿秋白在《中國革命中之爭論問題第三國際還是第零國際?——中國革命中之孟雪維克主義》中提及“經營商業方法的現代化”[13],此處的現代化仍屬進步的意思,用來表示經營商業方法的與時俱進和不斷發展。1931年秋,瞿秋白在《蘇維埃的文化革命》中提出:“要發動新的文字革命……直到實現中國現代化的羅馬化。”[14]這里的現代化側重于實現文化方面的先進和進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中國的知識界展開了關于現代化問題的大討論,社會主義思想掀起了這場大討論的高潮,改變了知識界自“五四運動”以來主要從文化領域探尋中國現代化運動的傾向,把現代化的探求從文化領域延伸到了經濟領域,提出的建設方略也更加具體和實際[15]。 由此, 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認識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現代化”作為“先進與進步”的代名詞從過去的專門形容文化轉向描述與經濟社會相關的事物。1934年1月,張聞天在《中國革命的社會經濟基礎》中兩次提到“現代化”:一處是資本主義殖民下中國農民所受的剝削與束縛“有些已‘現代化了”[16]475;另一處是地主經過土地的出租剝削農民,“這種剝削仍然是封建式的剝削,而不是資本主義的剝削,不論地租的形式是自然生產品或是所謂‘現代化的貨幣”[16]477。在該文中,現代化的語義依然是先進和進步,是與過去、陳舊、落后等概念相比較、相區別而論的,仍屬抽象修飾之義,但其對象主體卻發生了重要變化。
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在幼年時期對于現代化的認識主要源自新文化運動時期知識分子致力于從思想上改造中國的理論與實踐,其脫胎于“西化”而又不同于“西化”。此番認識雖然只是現代化的冰山之一角,但這為中國共產黨在以后的革命實踐中認識現代化塑造了“先進和進步”的基本樣態,并且奠定了走中國自己的現代化道路的基礎。因此,它在中國現代化認識史上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小覷、不容遮蔽的。
(二)初步發展階段:軍事現代化(1937—1944)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日本侵華步伐不斷加快,中國處在風雨如晦的戰爭年代,所以中國共產黨對于現代化的認識主要還是來自于革命斗爭的實踐。在這個階段,中國共產黨人對于“現代化”的理解有著明顯的具體所指,即不是圍繞“國家現代化”的宏大論題過多地展開討論,而是主要著眼于軍事技術裝備上的“現代化”,是一種軍事的“器物現代化”觀念[17]。 同時, 中國共產黨也孕育出了軍事隊伍現代化的思想。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后,受時局的影響,黨內同志在戰略防御階段和相持階段有關現代化的表述多與軍事領域相關,黨和軍隊的領導人還曾多次直接闡述軍事現代化的思想,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第一,指軍事裝備現代化。1937年9月,朱德在總結平型關戰役時指出:“我們以劣勢武器要戰勝現代化的強敵,在戰術上就必須善于靈巧機動地使用自己的兵力和兵器。”[18]次年,他又在《論抗日游擊戰爭》中提出:“過去中國的游擊戰爭,一般是以刀矛相戰,與現在以劣勢武裝對現代化軍隊作戰的抗日游擊戰爭大不相同。”[19]331938年,周恩來明確指出:“軍隊技術的提高,裝備的現代化,是迫切需要的。沒有裝備好的技術高的政治堅定的現代化的幾十個師,是不能最后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的。”[20]81939年6月,葉劍英在《論日軍的跳躍作戰》中指出:“為了適應山地戰放棄現代化的裝備時,則跳躍作戰將失去效用。”[21]2次年3月,葉劍英在重慶出席蔣介石召開的參謀長會議上談到:“我游擊隊以劣勢的裝備與敵現代化的快速部隊作戰。”[21]32顯然,黨對軍事現代化第一個層面的理解仍是以物的現代化為基礎,這也反映了革命戰爭年代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是第一要求。第二,軍事技術的現代化。1938年,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明確提到,要“發展新的軍事工業”[22]470,“革新軍制離不了現代化”[22]511。1939年,左權在《論軍事思想的原理》中提到:“武器的量、質和人力決定全部戰爭的過程,沒有現代化的軍事技術,沒有靈活的戰略戰術是不能把敵人趕到鴨綠江邊的。”[23]864由此可見,黨已經精準把握住了軍事工業化是軍事現代化的支撐和保障,并將發展軍事工業和軍事技術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這為下一階段提出“以工業化促成國家現代化”奠定了理論基礎。第三,指軍事隊伍的現代化。1938年1月,周恩來在《怎樣進行持久抗戰?》中強調:“要最后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不僅要發揮我軍在運動戰中的特長,并且要在提高技術條件和軍隊現代化的基礎上,使我軍轉入陣地戰的壕溝工事里去。”[20]9同年,朱德還提出:“抗日的民族自衛戰爭要取得最后的勝利,……必須有政治堅定、指揮統一、裝備優良的數百萬正規的、現代化的國民革命軍作為主力才能達到目的。”[19]34“現代化的軍隊之作戰,前后方是同等的重要。……現代化的軍隊,在作戰時如果前后方被隔斷,那末,這個軍隊的作戰力量就要大為減弱而不能持久,甚至有全師覆沒之可能。所以交通對于現代化的軍隊,是一個決定勝負的要素。”[19]53在《我們對于國民參政會的意見》中,毛澤東等人表示:“為達到戰勝日寇,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國家,那末,首先在軍事上必須求得前線作戰部隊戰斗力之加強,敵人占領區域中人民游擊戰爭之大規模的發展及有現代化武裝之堅強部隊的創立。”[20]492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還提出,要“創立真正現代化的機械兵團”[20]614。1939年7月,賀龍在八路軍冀中軍區參謀會議上的講話中談到:“各級司令部要進步到能組織陣地戰和現代化軍隊的戰斗。”[23]5551941年5月,鄧小平在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全師模范宣傳隊初賽會上指出:“尤其需要加強部隊的文化科學知識的學習,使科學為指戰員所掌握,創造現代化的正規兵團。”[24]這充分表現了黨對軍事現代化更深層次的認識——軍隊的現代化。軍人是在戰爭中使用武器和技術的有主觀能動性的主體,軍隊現代化則是軍事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總而言之,無論是裝備、技術還是隊伍的現代化,從主體上看都是在革命斗爭基礎上圍繞著軍事領域的現代化。
這一時期,黨對現代化的認識雖然大多囿于軍事領域,但這是歷史環境和革命形勢的必然性和局限性所決定的。一方面,黨要想挽救民族危亡、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就必須緊緊抓住槍桿子,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黨在軍事實力方面較日本帝國主義、國民黨都有很大差距,所以黨必須將主要精力放在軍事上,這又是形勢的局限所致。不過從總體來看,這一時期黨關于改善軍事裝備、發展軍事工業、創建機械化兵團和實現軍隊現代化的路子是非常正確的,也為之后進一步認識現代化定下了工業化的調子和方向。
(三)接續發展階段:國家現代化(1944—1949)
隨著中國革命形勢的變化,黨對現代化的認識逐漸由過去單純的追求軍事現代化轉向實現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并且進一步拓寬延展到國民經濟領域。這里所講的國家現代化,就是當時條件下所稱的國家工業化,但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共產黨雖然將工業化視為現代化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但并沒有將工業化狹隘、片面地理解為工業領域的現代化,而是以工業現代化為主要抓手來促進國家現代化的實現。
1944年,自戰略反攻階段到來以后,中國革命形勢發生了重要的轉折,中國共產黨對于現代化的認識開始由軍事現代化拓展至國家現代化。1944年5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工廠職工代表會議舉行的招待會上明確表示:“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必需有工業;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中國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沒有新式工業。日本帝國主義為什么敢于這樣地欺負中國,就是因為中國沒有強大的工業,它欺侮我們的落后。”[25]此時,工業化作為等同于或類似于現代化的代名詞,被黨的領袖置于鞏固民族獨立的高度多次突出強調。同年8月,毛澤東在致秦邦憲的信中寫道:“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機器,不是手工。我們現在還沒有獲得機器,所以我們還沒有勝利。如果我們永遠不能獲得機器,我們就永遠不能勝利,我們就要滅亡。現在的農村是暫時的根據地,不是也不能是整個中國民主社會的主要基礎。由農業基礎到工業基礎,正是我們革命的任務。”[26]可見,毛澤東深刻認識到了農業基礎轉向工業基礎是重要的一步,工業化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必經階段,工業化是取得勝利的基礎。1945年4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明確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27]1081在這個重大時刻,毛澤東所考慮的工業化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軍事現代化,而是擴展到奪取全國政權之后發展重工業和輕工業,逐步實現國家現代化。毛澤東還認為,中國的工人階級“不僅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27]1081。這就將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提高,使其成為工人階級的歷史任務,并將其和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政權并列起來。雖說當時毛澤東關于國家工業化的思想還不能完全和現代化劃等號,但這已經觸及到了現代化的實質和核心。1947年5月,劉伯承在晉冀魯豫中央局和邊區政府機關干部會議上指出:“現代化沒有鐵路,就等于黃牛拉汽車,炮兵怎么辦?吃飯怎么辦?都解決不了。”[28]這番認識充分印證了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工業化如果推進緩慢,那一定會制約現代化的發展。就軍事上來講,工業基礎設施跟不上,汽車、炮兵等所謂的現代化裝備都毫無用武之地。1949年,隨著“三大戰役”的勝利,黨對現代化的認識開始轉向全國解放以后的經濟社會領域。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現在被我們廢除了,或者即將被廢除,在這點上,我們已經或者即將區別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將取得使我們的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地向著現代化發展的可能性。”[29]1432針對黨在全國執政之后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的發展前途問題,他還指出:“是可能和必須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它們向著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展,任其自流的觀點是錯誤的。”[29]1432可以說,毛澤東在經濟發展領域關于現代化、集體化的重要認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個體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指明了發展方向。1949年4月,周恩來在《關于和平談判問題的報告》中進一步指出:“中國太落后,現代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只占百分之十左右,需要用極大的努力才能使國家現代化。”[30]在這番論述中,周恩來推動黨對現代化的認識實現了一次重大的進展,即通過努力發展現代性工業來實現國家現代化,這不僅明確區分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還表達了工業化是實現現代化的手段和途徑的含義。
這一階段橫跨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兩個時期,還經歷了抗日戰爭勝利和全國解放兩次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認識也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轉變,即從軍事現代化轉向國家工業化。歷史地看,工業化雖然不能和現代化完全等同起來,但至少說明黨已經探索到了現代化的核心問題,而且還清醒地認識到工業化并不局限于具體工業,而是社會各領域的工業化,這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豐富與發展現代化理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現代化兼過程、目標和理論等多重維度于一身,對其認識是一個非常龐大、復雜和艱巨的長期事業。縱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認識的歷史演進,再結合中西方學界關于現代化概念的研究成果,我們完全可以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黨對現代化的認識是基本正確的,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進一步認識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經驗。應該承認,這些認識也有一定的缺陷和瑕疵,但這是由歷史局限性所導致的,我們不能站在當今時代去苛求前人。值得注意的是,這28年的現代化認識演進史向我們提供了以下經驗和啟示:第一,必須注重發揮黨的主心骨作用。“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只要繼續堅持和加強黨中央統籌全局、協調各方和對現代化的集中統一領導,那我們對現代化的認識也必將更加科學、全面、深刻和立體。第二,必須堅持立足中國實際的原則。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其內在要求就是要充分考慮本國國情的特殊性。在這條征程上,中國共產黨既沒有照搬西方模式,也沒有照抄蘇聯模式,而是立足中國實際,義無反顧地走出了一條自主現代化之路[31]。我們還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推動認識與實踐有機統一。第三,必須注重發揚與時俱進和勇于創新的精神。新時代,中國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危機相互交織疊加,在這種嚴峻形勢下認識和推進現代化,我們就必須永葆與時俱進的精神,能迅速根據國內外局勢的變化做出新判斷。還要秉持敢為人先的精神,繼續提出一些前人和外人都沒有提過的現代化新認識,不斷創造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更加光輝燦爛的新成就和新偉業。
參考文獻:
[1]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30.
[2]波普諾.社會學:下[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618.
[3]瓦爾馬.現代化問題探索[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3:6-9.
[4]李安增.中國共產黨現代化理論形成之歷史考察[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05):25-34,125-126.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2.
[6]李秀林,李懷春,陳晏清,郭湛.中國現代化之哲學探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1-12.
[7]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中國的現代化之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2-13.
[8]陳勤,李剛,齊佩芳.中國現代化史綱·無法告別的革命:上卷[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2.
[9]彭明,總主編.20世紀的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程:經濟卷(1900—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
[10]何傳啟.中國式現代化與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0(12):12-16.
[11]胡繩.關于近代中國與世界的幾個問題[N].人民日報,1990-10-17(05).
[12]陳獨秀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35.
[13]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33.
[14]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29.
[15]夏學花.三十年代初現代化問題大討論中的社會主義思想研究[J].社會主義研究,2011(02):24-28.
[16]張聞天文集:第1卷[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
[17]洪汛.中國共產黨現代化觀念的百年演進及其歷史意義[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4):1-14.
[18]朱德年譜(1886—1976):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677.
[19]朱德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5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1]葉劍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4]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
[2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72-273.
[26]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9.
[27]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98.
[29]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2.
[30]周恩來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17.
[31]艾四林.黨的十九大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的豐富和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