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梅
《莊子·齊物論》中有這樣一則寓言:宋國,有人在家養了大量猴子,人們稱他為狙公。人猴之間,不只狙公了解猴子的習性,猴子也能明白狙公的心思,狙公于是愈加疼愛這群善解人意的動物,寧愿縮減家人的口糧也要喂飽猴子。有一年,村里鬧了饑荒,狙公不得不計劃縮減猴子的食糧,但他怕猴子們不高興,就先和猴子們商量。他說:“從明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果子,晚上再給你們四顆,好嗎?”猴子們聽到它們的食糧減少,都齜牙咧嘴地站了起來,表現出非常生氣的樣子。狙公見此馬上改口:“這樣好了,我每天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夠吃了吧?”猴子們聽說早上的果子從三顆變成了四顆,以為食糧已經增加了,都高興地趴在地上不再鬧了。
此后,“朝三暮四”便成為一個成語,原指聰明人善于使用手段,后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莊子·齊物論》是莊子(約前369—約前286)距今兩千多年前寫下的。那時的中國,既沒有經濟學家也沒有心理學家,所以,“朝三暮四”在讀者眼里只是個寓言,并沒有人會當真。然而,耶魯大學認知科學和心理學教授勞麗·桑托斯用她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朝三暮四”的劇情是真實存在的!
勞麗·桑托斯教授在耶魯大學實驗室里以猴子為研究對象,教會了猴子使用金屬代幣來購買食物,然后開始嚴格控制實驗設計,觀察猴子在類似情境下做出的決策。她的研究被生動地稱為“猴子經濟學”。
猴子很聰明,它們很快學會了最基礎的金融游戲規則:把代幣交給實驗員,便能換回幾顆葡萄。但,猴子們真的明白“交易”的內涵嗎?桑托斯進一步安排兩個身著不同顏色衣服的賣家一起出現。同樣收取一枚代幣,紫衣賣家給猴子一顆葡萄,紅衣賣家則給猴子三顆葡萄。不久,猴子們便總是選擇和紅衣賣家交易——它們能理性地根據收益的大小選擇交易對象了。
教會猴子錢的價值后,下一步就是為猴子引入可造成相對損失或收益的賣家。先出現的是綠衣賣家,她一開始只出售一顆葡萄,但在猴子付了代幣后,她會再給猴子一顆葡萄,最終,猴子拿到了兩顆葡萄。隨后紅衣賣家出現,她假裝要賣三顆葡萄,但當猴子付過代幣后,她會拿走一顆葡萄,只給猴子兩顆。此后,每當猴子要進行交易時,都會選擇那位以“1+1=2”的方式交易的綠衣賣家,有時,甚至還耐心等待賣家延遲追加的另外一顆葡萄;而那位總是以“3-1=2”的方式交易的紅衣賣家則無“猴”問津。
天哪!莊子是從當代穿越到古代的心理學家嗎?他居然知道對猴子而言,雖然同樣是7顆果子,但只有“朝四暮三”時果子才是香的。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桑托斯設計了這些實驗?難道她知道“朝三暮四”這個故事且從中受到了啟發?
事實上,在國外,心理學家首先是在人類的身上發現了“朝三暮四”的迷惑心理,為了了解這些迷惑心理的演化才有了桑托斯教授的“猴子經濟學”。
丹尼爾·卡尼曼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因為“將來自心理研究領域的綜合洞察力應用在經濟學當中,尤其是在不確定情況下的人為判斷和決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摘得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且由此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行為經濟學。卡尼曼心理學研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損失厭惡。他曾在街頭給測試者做了一套測試題:落袋為安或放手一搏。
測試者在城市街頭隨機尋得愿意參與的路人。測試分以下兩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測試者給你10英鎊,錢就歸你了,你可以放在口袋里,帶著它離開;但,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錢?你可以做個保險的選擇,即讓測試者再給你5英鎊,總共得到15英鎊。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冒險,那么,測試者會拋起一枚硬幣,如果落下后人頭朝上,你可以再得到10英鎊,但如果是字朝上,你既沒有10英鎊拿,也沒有5英鎊可得,只能帶著最初的10英鎊離開。
第二種情形:測試者給了你20英鎊,再讓你選擇:如果你選擇直接離開,你需要返還5英鎊,帶著15英鎊離開;但,如果你愿賭上一把,那么,測試者同樣會拋起一枚硬幣,如果是人頭朝上,你不會損失什么,可以帶著20英鎊離開,但如果是字朝上,你就要返還10英鎊,最終得到10英鎊。
如果我們能理性比較的話,可以發現兩種情形的結果其實是同樣的,只是第一種情形是以做加法的方式推進,第二種是以做減法的方式推進。
然而,兩種情形的結果卻截然相反:在第一種情形下,人們大都選擇了落袋為安,在第二種情形下,人們大都選擇了放手一搏。
以上實驗引入了經濟學中的兩種重要謬誤:“相對價值計算”與“損失厭惡”。比起計算絕對收益,人類更喜歡從一個初始價位出發,判斷是“賺”還是“虧”。在“賺”的情形下,人們會更趨保守,回避風險,選擇落袋為安。而在“虧”的情形下,人們反而變得更傾向于冒險——只因為冒險代表“不受損失,全身而退”的期望。這種情緒反應常常讓人們做出一些不理性的抉擇:股民會在熊市里抱著下跌的股票不肯“割肉”;賭徒會因為一再輸錢而借高利貸一賭再賭,以期“回本”……
2010年《經濟學人》有篇報道:多倫多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兩名經濟學家在一家工廠里對工人們做了一個實驗:有兩組工人,第一組工人被告知,如果你們能完成本周的生產任務,將獲得80元的獎金;第二組工人則被告知,本周你們有80元獎金,但如果不能完成生產任務,就會失去這筆獎金。
實驗結果:第二組工人完成任務情況更好!
都是完成任務可得80元獎金,為何第二組工人完成情況會比第一組好呢?因為對第一組工人來說:80元獎金是“可以得到”,而對第二組工人來說,80元獎金卻是“可能失去”。
李某曾是歌手陳某的老公,也是北京某集團的董事長。2013年8月,李某強闖女主播沈某位于香港的寓所,隨后李某因涉嫌盜竊及非法藏有武器被拘留,被警方帶走時他不停地大喊:“她花了我一千萬。”
事發后,因沈某不出庭作供,香港法院撤銷控告。但李某之后仍多次以電話和短信方式打擾沈某,沈某再度控告李某藐視法庭,李某在缺席庭審的情況下,被判入獄6個月、緩刑2年,并賠償港幣10萬元。
此后,陳某與李某離婚。
2015年,李某又在微博發文揭露陳某“惡毒真面目”,這次,他說:“她花了我上億!”
顯然,令李某瘋狂的不是“愛情”,而是在“愛情”里花費的金錢。
有關經濟方面的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是指人們根據一定表現的現象或虛假的信息而對他人作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符的問題。認知偏差可導致感知失真、判斷不精準、解釋不合邏輯或各種統稱“不理性”的結果。
2007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進行了一組實驗:他們讓品酒者品嘗5瓶外觀完全相同的解百納赤霞珠葡萄酒。這些酒上面有不同的價格標簽,從5美元一瓶到90美元一瓶不等,這些品酒者最終要對每款酒的整體滿意度打分。
實際上,參與實驗的酒只有三種,其中兩款酒在便宜酒款與昂貴酒款實驗中分別用了兩次。
結果,品酒者一致認為:越貴的紅酒越好喝。研究人員用了專業的科學儀器對品酒者飲酒時的腦部活動進行掃描。結果發現,品酒時,參與者的大腦中“眶額皮質”在判斷酒的價格過程中比較活躍,這個腦區在很多研究中都與“獎賞或愉悅”有關。當他們品嘗自認為“昂貴”的酒時,這個區域的大腦回路活躍度會相應增加,進而產生更愉悅的口味、香氣體驗。
人們對奢侈品的盲目追求便基于這種認知偏差。
又如:禁果效應。早先,針對土豆在法國無人愿意種植而難以推廣的困境,一位農業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種植了土豆,由一支全副武裝的國王衛隊看守。一天夜晚,他故意把國王衛隊撤走。結果,有人受到“禁果”的引誘,晚上來偷挖土豆種到自己的田地里。隨后,偷土豆的人越來越多。當人們看到這些“禁果”(土豆)既好吃又有很好的經濟效益時,土豆的種植開始在法國普及了。
借鑒禁果效應的成果,商家再加以靈活運用及改進,于是“饑餓營銷”的限量版,“開盲盒”的秘密與刺激,開始豐富和改變著我們的理財和消費方式。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