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哲
人類社會離不開商業活動,有商業活動就離不開雇傭行為,就免不了產生勞動糾紛。在中國歷史上,雇傭行業源遠流長。不過翻開唐、宋、明、清等朝的法典,有關雇傭的民商事規定卻非常稀少,勞動力市場在當時仿佛成了“無須法律”的世界。但在古代民間生活中,雇傭行業非常繁榮,客觀現實需要產生了有效的規則來規范這類行為。在國家立法規制缺失和民間客觀需求的雙重作用下,民間自發形成了有關雇傭的民間習慣與規范,為璀璨的中華法律文明增添了一抹絢爛。
在中國古代,“雇傭”二字很少使用,更多的時候是以“雇”“傭”“庸”等單字來表達類似今天的含義。所謂“雇”字,原意指一種候鳥,到了后來逐漸演化為今天出錢讓人做事的含義。《康熙字典》云,“若今言雇賃也”。所謂“傭”字,《說文解字》云,“傭,均直也……若《廣雅》云,傭,役也。謂役力受直曰傭”。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先秦時期,雇傭就已非常普遍地出現在我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但越是久遠的年代,越缺乏專業翔實的史料記載。不過從一些古籍的只言片語中,我們依然能夠管窺當時雇傭行業的普遍,甚至還能從中發現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國家機器的運轉和歷史潮流的走向。
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就為我們留下了這方面的記載。春秋時期,齊桓公某次微服私訪,發現有戶老人家孤苦生活,無人贍養。齊桓公問其緣故。老人答道:“我有三個兒子,因為貧困無法為他們娶妻,他們出去替人干活,還沒回來。”齊桓公回宮后,把這件事告訴了宰相管仲。管仲答道:“國家倉庫中有腐爛丟棄的財物,就會有人饑餓;王宮之中多有怨婦,百姓就會娶不到妻子。”齊桓公深以為然,遂遣散了一大批宮女,讓她們嫁人。同時出臺法令“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齊桓公能贏得民心,進而稱霸諸侯,這是重要原因。
許多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都曾被雇傭。而且正是因為曾經受過苦難,這些人特別能體諒百姓疾苦,幫助他們日后成就大事,流芳千古。秦末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年輕時就曾替人耕作。史載:“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漢初名臣欒布,年輕時“窮困,賃傭于齊,為酒人保”。東漢循吏第五訪,“少孤貧,常傭耕以養兄嫂。有閑暇,則以學文”。因為品德高尚,學問亦佳,第五訪被舉為孝廉入仕,官拜新都令。在三年任期之內,第五訪為政清廉,教化有方,鄰近州縣的百姓都來歸附,人口增加了十倍。升任張掖太守后,有一年遇到饑荒,第五訪下令開放官倉救濟百姓。其他官員害怕承擔責任,紛紛表示應當上報朝廷。第五訪認為,張掖距離都城有數千里之遠,等待朝廷批文下達,勢必餓殍遍野。他斬釘截鐵地說:“若須上報,是棄民也。太守樂以一身救百姓!”正是因為第五訪的擔當,“由是一郡得全。歲余,官民并豐,界無奸盜”。漢順帝聽聞這件事后,親自下詔嘉獎第五訪。
早在先秦時期,雇傭就已非常普遍(圖/網絡)
東漢隱士梁鴻,年輕時因家貧在上林苑放豬。有一天他不小心導致失火燒毀了別人的房舍,梁鴻主動找到了受損人,表示愿意把自己所有的豬用來賠償對方損失。對方仍不滿意,梁鴻說:“我沒有多余的財物,愿意替您干活作為賠償。”受雇期間,梁鴻“不懈朝夕”,感動了周圍的鄰里耆老,他們紛紛責備雇主,而稱贊梁鴻。雇主感到非常訝異,把豬還給了梁鴻,梁鴻堅辭不受而去,聲名遠揚。后來梁鴻攜妻到吳地隱居,依附在豪族皋伯通家。他們居住在破舊的廂房里,替人舂米為生。每次工作歸來,妻子都為他準備好飯菜,把托盤舉得和眉毛一樣高,不敢仰視丈夫。這就是成語“舉案齊眉”的來歷。皋伯通聽說這件事后,感嘆道:“彼傭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于是待之以賓客之禮,梁鴻得以潛心著述。
雖然雇傭行業在中國古代非常繁榮,但是長期以來,歷代王朝對這類活動缺乏有效的法律規制。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頒布了《大明律》,“雇工人”開始作為法律名詞出現在國家法典之中。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些“雇工人”法律條款并不是用來解決民商事糾紛的,而是用于相關刑事審判的定罪量刑。這是什么緣故呢?傳統社會富家大族蓄養奴仆的情況非常普遍。在等級森嚴的專制社會,刑事責任之大小與個人身份之貴賤密切相關。主人侵犯奴仆,量刑遠輕于平民,甚至無罪;奴仆侵犯主人,量刑遠重于平民,動輒問斬。在當時的司法實踐中,厘清涉案人員的身份等級非常重要。明清法典中的雇工人,其法律地位大致介于奴仆與平民之間。后世的明朝萬歷、清朝雍正、乾隆等朝,國家對法典中的雇工人條款進行了多次修訂,其目的都在于厘清雇工人的辨別標準,以便刑事審判。比如乾隆五十三年修律規定,“如系車夫、廚役、水火夫、轎夫及一切打雜受雇服役人等,平日起居不敢與共,飲食不敢與同,并不敢爾我相稱,素有主仆名分者,無論其有無文契、年限,俱以雇工論。若農民佃戶雇請耕種工作之人,并店鋪小郎之類,平日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稱,不為使喚服役,素無主仆名分者,亦無論其有無文契年限,俱依凡人科斷”。至于當今法律當中對于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勞動糾紛的處理等內容,古代法典幾乎付之闕如。
盡管如此,智慧的古人們還是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總結出許多有關雇傭方面的習慣規則,它們在民間享有很高的權威,很好地彌補了國家立法的缺失。清末民初之際,中國法制全盤西化,編纂民商法典的工作刻不容緩。可貴的是,當時的中國立法者在借鑒西方的同時,沒有忘記中國法治的本土資源,進行了大規模的民商事習慣調查,其中就有不少雇傭方面的珍貴資料。比如支付勞動報酬,天津地區的習慣為,“在勞務終了之時,不必先時支付。如以期間約定報酬,則勞務者得于各期間之經過后,請求其期間之報酬,各期間之經過前,不得請求該期間或以后期間之報酬。使用者解除契約,勞務期間雖未終了,亦當給付終了以前之報酬。倘由勞務者自行解除,只需給付其經過期間之報酬,以后未滿之期間可不給付”。又如福建順昌,“人家雇工,有論年、論月之分。論年者,每年工價約二三十元,謂之長工;論月者,每月工價約三四元,謂之短工。長工多于上工時支付工資,短工多于下工時支付工資”。在福建長樂,“雇乳母,屆斷乳時,須加工資一月,謂之‘斷乳費”。
湖南湘潭的煙業在近代曾制定過一份行規,涉及大量雇傭方面的規定。這份行規條理清晰,內容精細,立意公允,在保護勞工權益方面多有建樹,堪稱典范。比如關于勞動時間,規定“春分以后每日八點鐘起作,六點鐘休息;秋分以后每日九點鐘起作,五點鐘休息,以示整齊。如鐘點到時,偶有因事因病未曾起作者不拘,倘故意延煙,任東記過。早晚工作視陰陽長短,天氣炎涼為變通。故夏不作晚工,冬不作早工,三時只作早工。倘店東急需貨售,照常息工之后,另加工夫三小時以備緩急。每月以四次為率。早工自日出時起,晚工以二更為度”。在勞動報酬方面,規定“點包、長年工資每半月一結,東無慳吝,工無長支。惟意外急需,可隨時變通……凡給工資,錢色照市面通用花邊,扣時價加算,毋得高抬以滋議論”。非常有趣的是,這份規約還提及了考評獎金的問題。為了保護勞工權益,立約者特意要求獎金不得與工資掛鉤。“工藝有優劣之分,店東有考察之權。凡工琢之煙,任東與店伙隨時考察分別,或另給獎以資勸誡。然獎金不得于工錢相涉,店東不給獎金者聽便,為考察失當,難以服眾,反滋議論。考察者應當一秉至公,以昭慎重。”
為了避免勞工遭到雇主惡意解聘,規定“除有滋事生端,曠工廢事等可以隨時開除外,平時無故不得開退。縱生意滯鈍,減人必須逢五八節期方可”。在保護勞工的同時,也對資方權益加以保護,規定“工人亦不得乘工夫緊急,故意退避欺卡店東,如有此情,潭城不準雇請”。為了避免同行惡意競爭“挖墻腳”,行約規定“工經請定,他店不得暗相雇奪,該工亦不得背舊投新,如違均當處罰”。難能可貴的是,這份規約還就勞動糾紛之化解作出了規定。“口角是非,主雇在所難免,盡可請憑商工兩界董事或街團理論,不得動停工琢,曠時廢業,激成事端,違者重罰。”“工般舊規甚嚴,倘有不法等情,一經查獲,店東鳴工董事,輕則處罰,重則開退。而店亦貴和平,倘有禮相接,苛刻太甚之舉,該煙工可鳴商董處罰,以杜紛爭而聯主雇。”諸如此類的規定還有很多。在國家立法不足的情況下,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習慣法,才使得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大量的矛盾糾紛被化解在了基層,為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當下,勞動糾紛也難以避免,因此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時,借鑒傳統法律文化之精華,發揮行業規約的重要作用,不失為一項明智的選擇。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