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河南春晚全網點擊量超50億、《元宵奇妙夜》全網點擊量超30億、《清明奇妙游》全網點擊量超25億、《端午奇妙游》全網點擊量超50億、《七夕奇妙游》全網點擊量超過22億……河南衛視連續推出的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5場“中國節日”特別節目,在互聯網上獲得裂變式傳播,不僅收獲網友的如潮好評,還得到各大官媒的點贊和國際媒體的關注。
面對近年來全球收視下行大勢和電視觀眾老齡化困境,河南衛視在堅守電視端內容創作的同時,積極探尋跨屏和擴圈,挖掘更多元的內容傳播和經營模式。河南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臺長崔為兵在接受《綜藝報》專訪時表示,爆款頻出的關鍵在于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而“移動優先”的傳播機制,則為“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連續“出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在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
今年春節,河南衛視春晚節目《唐宮夜宴》火爆網絡,在各大社交平臺刷屏。不少觀眾對能歌善舞的“唐宮小姐姐”念念不忘,感嘆“原來我們的傳統文化這么有意思”“河南衛視把傳統文化演活了”。
崔為兵表示,《唐宮夜宴》的意外出圈讓他們既驚喜又不安,“那時候,我們想得最多的是幾天后的元宵節晚會怎么辦?該如何延續傳奇,如何不負眾望?”為此,河南春晚主創團隊推翻了以往的晚會方案,在一個星期內策劃、拍攝、制作出了《元宵奇妙夜》。“依然令我們沒想到的是,在洛陽實景拍攝的舞蹈《芙蓉池》一經播出,就被網友們稱為‘再次炸裂朋友圈。”
《芙蓉池》的 “再次出圈”,讓河南衛視對未來有了更多希冀,他們開始認真總結,也有了“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初步想法。“中國節日”系列以“依托文化、構思精巧、技術賦能、制作精良”為創作理念,深入挖掘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等中國節日文化內涵,將幾千年沉淀下來的傳統文化,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可體驗的融媒產品。
其實,坐落于歷史源遠流長的中原地帶,河南衛視一直在祖國深厚的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梨園春》《武林籠中對》《武林風》《華豫之門》等文化類節目,已在不斷探索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并在收視上有繼續拉升的態勢。
在崔為兵看來,如何對傳統文化進行 “時尚表達”,一直是文化類節目創作的難點和關鍵。而“時尚表達”可分解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是極致的美,將文化題材通過舞蹈、歌曲等大眾喜聞樂見的時尚元素全新詮釋;第二層是影視技術上的時尚表達,以現代AR、VR、MR技術加持,將中國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呈現視覺奇觀。崔為兵認為,打造文化節目爆款的核心密碼掌握在廣大網友手中,“他們現在對傳統文化有越來越多的需求,他們想看到更加生動、形象闡釋傳統文化的內容。出圈不是必然的,但我們一直奔著每條節目都能出圈的使命去努力。”
轉變機制? 實現資源整合優化
好的節目創意要有高效的管理機制,以及高質的制作團隊做支撐。多年來,河南廣電“以全臺之力辦衛視”,通過管理創新,轉變機制,實現人、財、物等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大限度釋放了優秀節目的生產力。
2020年,河南廣電整合文藝部、紀錄片工作室、精品廣播劇創作部及大象融媒體技術有限公司,重新成立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進行一體化運作。崔為兵介紹,新的整合運轉為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聚合了策劃、創意、技術、宣推等大量優質資源。中心作為集圖文、音頻、視頻、多媒體于一體的廣電全媒體宣傳平臺,已成為河南廣電對外聯絡的一張品牌名片,也成功打造出眾多優質節目。
廣受贊譽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制作團隊,就出自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中心共有280名工作人員,其中綜合行政人員僅4名,其他人員成立18個導演工作室,實施目標管理,未完成目標任務的予以撤銷。在推行工作室的基礎上,中心還引入競爭和淘汰機制。目前,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的項目,負責人都是競聘上崗。像端午晚會這樣的項目,就是臺里面向中心旗下8個導演工作室征集方案競標而來——陳佳團隊提出采用網絡劇+網綜的創新樣態,由四個唐小妹用各自不同的視角展現端午的一天,方案最終脫穎而出。
與淘汰相對應的,是對優秀員工和團隊的獎勵。河南廣電建立了多勞多得的薪酬激勵制度,打破人員身份、級別界限,統一基礎工資標準,降低固定工資,大幅提高績效工資占比,并向宣傳一線、創作制作等關鍵崗位傾斜,對在社會效益、節目創新、媒體融合等方面有突出貢獻或者重大突破的項目,給予優秀項目獎勵。
把握互動化趨勢? 堅持移動優先
《唐宮夜宴》走紅后,河南廣播電視臺在資源上對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予以重點傾斜。節目制作方面集合了臺里的優勢制作團隊;宣發方面建立了由臺總編室牽頭,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制訂宣發計劃,其他各頻率、頻道充分配合的宣發機制。
“我們制定了‘基于自有媒體矩陣,堅持移動優先的戰略方針。”崔為兵介紹,在“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策劃制作傳播過程中,“小屏”傳播被放在首位,創作團隊始終圍繞移動端的應用場景來策劃選題、制作內容,通過植入交互、開放、共情等互聯網傳播基因,剪輯出核心、精彩的內容,以精短、直觀、便捷的視聽傳播形態迅速傳播,注重持續話題發酵,打造長尾效應,放大節目影響力。“把握互動化這個趨勢,主動挺進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人群聚集的網絡公共平臺,開展互動傳播,顯著加大商業平臺內容發布頻率和互動交流力度,借助網絡大V、權威媒體及有影響力的社會公眾人物提升傳播能級,放大傳播效果。”
此外,根據河南廣電已經構建的自有媒體矩陣,包括大象新聞、河南衛視、都市頻道、民生頻道、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河南春晚官方、《都市報道》欄目、《大參考》欄目、《小莉幫忙》欄目、猛犸新聞App端等約80個自有媒體,“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制定了整體宣發策略:“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在河南衛視播出前,會先在自媒體客戶端、賬號等“出口”進行首輪生發,而后在第三方進行二輪傳播;播出時,重點在微博、B站、大象新聞客戶端、快手官方賬號進行移動端的合作和宣傳物料輸出;播出后,及時響應觀眾的反饋,調配臺里自媒體資源,回應網友關切。
“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在網絡的走紅,無形中帶動了河南衛視文化傳播影響力再上臺階。美蘭德藍鷹平臺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河南衛視的綜合傳播指數排名第13位,綜合指數達到了87.36。另據抖音平臺公布的2021年7月份TOP機構榜排名顯示,河南廣播電視臺在榜單前十名中占據兩席。
繼續在文化領域深度布局
崔為兵透露,河南衛視未來在內容制作和新媒體營銷傳播上,除了主打“中國節日”系列,還將繼續在文化領域進行深度布局。一是打造國潮品牌項目集群。持續創新中國傳統節日的時代表達符號,制作推出中秋、重陽等特別節目,重點以開放共創的姿態做好2022年春晚;二是打造原創文綜項目集群。借勢新國潮,以平臺思維、文化定位、國潮風格對河南衛視深度改版,制作推出《跟著總書記學詩詞——天地詩心》、國風舞蹈節目《上下舞千年》、雜技競藝節目《國技無雙》等原創文綜“集群”,將河南衛視打造成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輸出平臺;三是打造文化IP產業項目集群。推進現有品牌節目IP和中國文化IP的創意研發和產業化,實現文創產品實體化、生活化、動漫化、影視化。
不難看出,將傳統文化以現代影視技術進行創意包裝,以迎合當下人群的最新審美,是河南廣播電視臺多年來探索出的路子,也是其目前及未來堅持的方向。至于這樣的發展路徑能否被廣泛復制,崔為兵表示,“中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闊,每一個省份,每一座城市,都有著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河南廣播電視臺有自己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奇妙游,其他各省同樣可以擁有自己的‘XX游。這并非說各地要蜂擁而上去模仿,但從傳統文化里挖掘創意,至少可以成為一種藝術生產的借鑒思路。”
專訪河南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臺長崔為兵
“明確定位,堅守初心”保證精品持續輸出
采訪/杜邁南
《綜藝報》:“中國節日”系列的每場晚會據說從策劃落地到播出在20天內完成,為什么要將策劃制作周期控制在這么短的時間?
崔為兵:其實,這么快節奏的生產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主要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歷經《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的播出,以及正在策劃、制作的《中秋奇妙游》《重陽奇妙游》,我們發現中國傳統節日的密度還是很大的。臺里“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生產單位——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這半年多來幾乎是全負荷工作、滿負載運行,這是造成策劃、制作周期這么短的客觀原因。
《綜藝報》:融媒時代,如何保證持續的精品內容輸出?
崔為兵:“明確定位,堅守初心”可能算是我們保證持續的精品內容輸出的原因吧。“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啟動以來,我們開了幾次大范圍的研討會,一直在探討定位和方向。總的來說,我們希望用創新手法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并且最大范圍地發揮其精神價值的輻射力量。
以新科技賦予中國文化感染力,以新表達賦予中國文化吸引力,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激發青年受眾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在創作時注重向年輕、時尚群體靠近,用年輕人喜歡的話語體系和審美方式制作節目,讓節目更具沉浸感和代入感,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中國文化的接受者和傳播者。
《綜藝報》:什么才是評價電視、視頻內容的第一標準?
崔為兵:不唯流量、不唯收視率,不盲從跟風,要有自己的標準。如果非要說這個標準是什么,首先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受人民大眾歡迎的,能為廣大受眾帶來收獲、感觸、感悟的才是好的內容。
《綜藝報》:現階段,河南廣電新媒體發展處于何種階段,遇到哪些困難或者難題?
崔為兵:河南廣電堅持“內容+技術”雙輪驅動,以媒體融合發展為抓手,積極構建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一端一中心、一云一平臺”全新發展格局,以加快從傳統媒體生態向移動互聯生態的轉變。目前遇到的困難或者難題,可能和其他省廣電媒體有相通之處,就是如何進一步提高自有客戶端的日活躍用戶數和下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