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鑫 白旭 馮慧娜 李景波

摘要:摘要: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貫徹落實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產業興旺,本文運用系統集成思想,基于農業產業鏈原理,圍繞價值鏈及風險鏈構建擔保+信貸+保險+期貨的“四元一體”綜合金融服務模式,增強多元金融協同支農服務功能,從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農村金融 產業集群 全產業鏈 協同支農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玉米產業作為吉林省農業主導產業,加快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和糧食安全保障,是吉林省農村金融綜合改革先行先試的迫切任務,為吉林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基礎。金融服務模式為產業振興注入活力,實現產業振興離不開背后全方位的資金支持和風險保障。近年來,業界人士基于農業產業對金融服務模式進行了大量研究。目前現代農業發展問題在于農業產業創新不足,對全產業鏈的支撐力度不夠,產業鏈條不完善,加之融資擔保機構匱乏增加銀行貸款風險,影響農村的整體融資能力。
本文運用系統集成思想,借鑒供應鏈/產業鏈金融原理,基于吉林省農業主導產業——玉米全產業鏈,運用政策性金融手段和市場機制,整合玉米種植戶、糧食貿易商、農資公司、銀行、擔保公司、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等主要參與主體的業務活動,通過構建擔保+信貸+保險+期貨的“四元一體”綜合金融服務模式,試圖彌補已有產品(組合)各自分割運作的不足,增強多元金融協同服務功能。通過“保險+期貨”模式緩解玉米生產面臨的自然與市場雙重風險約束,進而反向增強“擔保+信貸”功能以更好化解玉米種植戶的融資約束,借助訂單農業、信貸擔保、農業保險和場外期權等多種市場手段分散農業風險和穩定收入預期,從而實現玉米全產業鏈的價值共創、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農村金融綜合性服務產品創新。
一、基于農業產業鏈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的理論邏輯及可行性分析
(一)理論邏輯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農業產業化必將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依托主導產業,以社會化服務為紐帶,實現規模化經營,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農業產業化融合一二三產業,推動生產要素聚集,具有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區域化主要特征。農業產業化基于社會化服務,對農業生產全過程提供信息、技術、資金、物資、經營、管理等的全方位服務,促進各生產經營要素融合發展。為增強集群整體競爭優勢,滿足利益相關者價值共創、風險共抗的需要,觸發了農業產業集群的大規模集聚和多元化發展。
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重要途徑是農業產業集群。農業產業集群是農業產業鏈上、中、下游的行業因地域或資源要素相關性集聚在一起。隨著農業和其他產業相互融合、相互滲透,金融、技術、咨詢等服務行業一并融入集群內,產業鏈上的服務主體間(農擔、銀行、農資、保險、期貨等)相互銜接、相互協同,從而實現服務模式的創新。
基于上述理論,現代農業產業應以特色優勢主導農業為重點,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產業鏈組建聯合社,構建以農戶為利益核心的農業全產業鏈體系。同時,農業產業鏈、價值鏈、風險鏈“三鏈”有效銜接、協同發力,在原有種植、生產的基礎上融入加工、流通、服務等行業,著力打造創新鏈,實現農業全產業鏈條增值。引導和支持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與銀行、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等金融機構開展協作,在特色優勢農業領域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產業金融服務模式創新戰略聯盟,推動農業金融服務協同創新與成果轉化,搶占現代農業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環節。
(二)可行性分析
1.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基礎良好。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其對我國GDP平穩增長一直起著積極推動的作用。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9年第一產業增加值70467億元,增長3.1%;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1%,我國農業的穩定發展離不開我國糧食第一大作物——玉米產業的強大支撐,以吉林省玉米為例,吉林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吉林省玉米產量以3045.30萬噸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1.7%,播種面積達421.96萬公頃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0.2%。另外,隨著國家收儲制度的改革,玉米價格市場化,農業保險、農業期貨服務等產業形態不斷涌現。玉米產業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玉米產業化水平穩步提高,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2.符合國家政策導向。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農業產業化,具體表現為專項基金項目的支持傾斜、貸款貼息、發行企業債券、所得稅減免、開展農業保險、創新農業信貸擔保機制等等。農業產業化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政府作為。依據市場經濟和公共產品理論,政府不僅要為市場經濟運行提供必要的外部條件,還要在市場經濟中發揮填空補充、矯正和調節作用。國家曾提出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并扶持一批主導產業突出、聯農帶農緊密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這些需要政府協調各方,使農戶、企業之間分工明確,合作共贏,資金能夠補充及時、風險能夠合理分散,形成了有序的“利益鏈條”。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輻射范圍內實現產品自由流通,規模生產,由此可見,這些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成效顯著。
3.符合產業鏈發展客觀需求。產業鏈條所涉利益主體之間關系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農村金融資源稀薄、貸款周期短、農戶群體還款能力不強、自然災害、價格波動等長期困擾農村金融發展的不利因素以致的風險,較易沿著整個鏈條擴散至相關聯主體。給關聯企業造成巨大壓力,導致資金鏈緊張,甚至會造成整個產業鏈嚴重失衡。利益相關者迫切需要站在全局高度對產業鏈中各節點企業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的模式創新,實現鏈條各主體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
4.部分試點已具備發展條件。以吉林省為例,其作為國家農村金融領域綜合改革實驗區,擁有大量的農村金融改革經驗。近年來,吉林省通過創建物權融資服務體系、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提升金融機構服務覆蓋面、提高金融精準扶貧能力和優化農村金融發展環境,開展糧食直補等方式對農村金融進行多元、多維度的改革,且改革成效顯著,形成了新的個體農戶信貸產品體系、經營主體貸款品種體系、圍繞農業產業鏈展開的“龍頭企業+農戶+基地”“訂單+保單+信貸”“訂單+保險+期貨”等服務模式等大批實踐成果。在此期間,吉林省農村金融改革積攢了大量的實踐經驗,且改革成效明顯。作為全國率先展開農村金融領域改革的實驗區,吉林省農村金融服務呈現出服務農業產業鏈條延長、支農資金信貸數額較大、涉農金融產品模式靈活、農村金融風險分散合理等優勢,已初步具備開展全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的所有基礎。
二、全產業鏈金融服務創新的模型設計及其運行機制
基于上述理念,本文應用農業產業鏈原理,圍繞價值鏈和風險鏈進行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分為政策驅動型和市場主導型。
(一)模式一:政策驅動型
政策性農擔公司作為牽頭人,為農戶信貸融資提供擔保。銀行以政策性農擔公司為保障條件向農戶發放貸款,銀行把農資款支付給農資公司/供銷合作社,農資公司/供銷合作社為農業生產者(種植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農資,并進行科學指導增產增收。待糧食收獲,農業生產者可將當季糧食出售給糧食購銷企業,糧食購銷企業向銀行償還農資款及利息,剩余糧款返還農業生產者;(或將當季糧食直接出售給深加工企業)深加工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獲得采購資金,然后向糧食購銷企業/農業生產者購買原材料,經生產加工研制各種農產品,延長產品價值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并且為避免原材料價格上升、成品價格下降,其利用期貨市場進行綜合套期保值,即對原材料進行買期保值,對產品進行賣期保值。
(二)模式二:市場主導型
糧食深加工企業作為牽頭人在糧食生產區與農業生產者建立種植基地,形成緊密聯系;深加工企業向銀行貸款,部分款項購買生產原料,剩余款項由銀行支付給農資公司/供銷合作社;農資公司/供銷合作社為農業生產者(種植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農資,并進行科學指導增產增收;待糧食收獲,農業生產者將當季糧食提供給深加工企業并獲得糧款;深加工企業獲利后償還貸款,為避免成品價格下降帶來的損失,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即對產品進行賣期保值。
上述兩種運行模式在整個產業鏈中農業生產者作為弱性群體通過購買保險公司開發的農業保險,將自然、市場雙重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達到保價、保量效果;保險公司購買期貨公司的場外看跌期權產品來對沖農產品價格下降和農作物減產可能帶來的賠付風險,達到“再保險”的目的;期貨公司為轉移和分散市場價格風險在期貨市場復制看跌期權;上述模式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方式,形成風險分散、各方受益的閉環,幫助農業生產者降低風險、保障收入,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為我國實現農業產業化奠定堅實基礎。
三、全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的預期效果及政策建議
此金融服務模式以政策驅動或市場主導的形式使全產業鏈上相關客戶利益最大化,其中農戶作為核心受益者,消除其在實際農業生產中的“后顧之憂”;預期可以實現玉米生產穩產保供和農戶增收齊頭并進,農業生產、流通、加工等全過程在“四元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模式支持下,生產效率、產品附加值、品牌效益將得到大幅度提升;借助該模式可高效倍增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在引導農業和農村深度參與“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中發揮積極作用;通過構建擔保+信貸+保險+期貨的綜合金融服務模式,增強多元金融協同服務功能,從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議: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通過產業集群形成價值共創、利益共享及風險共抗的機制對提高產業競爭力、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政府及金融機構應將資金加大力度向“三農”傾斜
一是加大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信貸支持,滿足產業鏈上下游主體及核心企業的資金需求。比如近年來國內金融機構陸續推出小額農戶信用貸款、“公司+農戶/合作社”等貸款產品和服務,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提速發展,帶動農戶脫貧致富。二是提高金融產品的創新水平,滿足涉農經營主體的新型融資需求,諸如收儲貸、活體質押、螞蟻金服貸等信貸品種,為全產業鏈、農業發展周期服務,確保產業鏈融資得到有效保障。
(二)提升主導農業產業輻射帶動作用
提升主導農業產業輻射帶動作用,為產業鏈相關企業提供更多的項目支持。政府部門引導涉農加工企業向糧食主產區集聚,設立“涉農企業農產品生產基地”,促進生產基地與涉農企業的深入合作。以政策驅動型為例,農業擔保公司發揮“領頭羊”的作用,確定農業主導產業擔保范圍,協調模式內涉農企業與農業生產者之間的合作方式,使收益更多的流向農民,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從而構建特色鮮明、聯農帶農、布局合理的鄉村產業體系,示范引領地區協調發展。
(三)加強農村地區金融法律法規建設
加強農村地區金融法律法規建設能夠為農村投融資提供良好的法律基礎。基于農業產業鏈發展模式,涉及多方參與的現實情況,制定出一部行之有效的農村合作金融法,使金融機構參與者更高效更合規的建設農村金融市場。另外,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服務體系,農業保險品種聚焦特色農產品,提高農業生產低于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的能力。
(四)監管部門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
加強鏈條各環節信用建設。通過設立電子化信用信息平臺,將產業鏈條相關主體納入電子信息庫,監管部門可通過數據分析失信企業,并對企業農戶出現貸款違約、經營不當等情況及時采取懲戒措施,創建一個使產業集群內各成員互利共生與合作共贏的服務模式。
參考文獻:
[1]陳學斌.劉樹憲.李貴斌.姜丹丹.金融支持農業產業鏈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以黑河市為例[J].《理論探研》2019(11):10-12.
[2]鄭軍.陳奇.“保險+信貸”的“1+1>2”反貧困效用探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 92-100.
[3]史金艷.余聰慧.黃靜怡.基于“保險+期貨”的大豆價格風險管理模式研究———以吉林云天化試點項目為例[J].《管理案例與研究評論》2020(3):331-344.
[4]曹慧.“銀行+保險+期貨”支持農業發展的應用研究《西部金融》[J].2020(10):94-97.
[5]張月莉.農業產業集群價值共創機理研究——以美國新奇士柑橘集群的例證[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7(8):76-79.
[6]劉學華.杜建軍.楊玲麗.農業產業集群、信息獲取與農業收益[J].
《經濟經緯》2018(4):30-36.
(作者單位:吉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