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


摘 要:20世紀在中國是中西方文化發生劇烈碰撞的時代,中國美術的發展道路不可能完全沿著以前的藝術邏輯進行演變。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們最重要的藝術使命就是正確認識文化差異,并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美術發展的新道路。那個時期對西方繪畫而言是蓬勃發展的年代,而中國繪畫卻面臨如何突破與創新的難題。林風眠將正在歐洲各國興起的、以立體主義和抽象主義繪畫為代表的西方現代藝術潮流,推介到中國,并提出“中西融合”的藝術主張,開啟了中國繪畫藝術的新征程。
關鍵詞:林風眠;“中西融合”;藝術風格
林風眠是中國最早的對繪畫進行改革的畫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一代宗師、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者,他是“中西融合”藝術理想的倡導者、開拓者,主張“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教育思想,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先驅。林風眠將西方繪畫特點與中國繪畫的優勢相結合,使中國繪畫邁上新征程,還培育出了大批優秀的繪畫藝術人才。林風眠的繪畫創作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油畫,繪畫風格傾向于表現主義;另一類是中國畫,以花鳥、人物、風景為題材。他的作品對中國現代繪畫藝術產生重大影響,他也被譽為“中國現代繪畫藝術之父”。
一、林風眠對中國藝術教育的影響
每一位成功人士的一生中有許多機遇,有的機遇是不期而遇,有的機遇放在你面前看你是否能把握,有的機遇則是需要竭力爭取才能得到。1919年,出身廣東梅縣山村的林風眠聞訊加入了赴法勤工儉學的行列,同船飄洋過海的有蔡和森、蔡暢等一批立志改變中國現狀的革命家,林風眠和他的同鄉勵志復興中國藝術。此時的歐洲藝術正處于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過渡時期,美術領域經歷了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的發展,豐富的藝術資源拓寬了林風眠的藝術視野。如果說林風眠赴法留學是他人生路上的良好開端的話,那么后來蔡元培推薦林風眠出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現中央美術學院)校長便是為他搭建了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林風眠在任職期間,發起了史無前例的“北京藝術大會”,而且在《東方雜志》上發表論文《東西藝術之前途》,從藝術的起源說明藝術的由來,又通過比較方法梳理出東西藝術的同和異,提出了東西藝術調和與互補的藝術主張。
林風眠在教育上注重營造出輕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習,激發學生繪畫創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林風眠有一個引起非議但又有一定道理的口頭禪:“畫不出來,就不要畫,出去玩玩。”他鼓勵學生釋放天性,其實藝術創作過程中遇到瓶頸期時,休息、放松也是獲得靈感的有效手段之一。除此之外,林風眠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運用啟發的教學方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林風眠還很重視了解世界藝術界的最新動態式,他所提出的教學理念是: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的藝術。他倡導“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教育思想,對繪畫形式語言進行不斷探索。林風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學生、身邊的人,甚至是當時中國的藝術家們,改變著他們的思想,激勵他們勇于走上藝術創新的艱辛之路,對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二、林風眠對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意義
20世紀的中國在繪畫上面臨各種問題,為了解決當時中國繪畫存在的問題,使中國藝術走出困境,從法國留學歸來后的林風眠經過反復研究,意識到融合中西繪畫藝術的必要性,于是提出了“中西融合”的藝術主張,力求通過吸收中西文化的精華來促進中國繪畫的發展。
當時的林風眠借鑒西方印象派的色彩運用方式,又借鑒西方風景畫的寫實風格進行創作,抒發自身心底那一抹濃濃的鄉土情。他吸收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又借鑒西方藝術,取其精華,追求畫面的純粹。他把將印象派色彩、水粉畫技法與中國畫的筆墨技法相結合,并采用組合景物的寫生方法。在“中西融合”思想指導下,林風眠在對自然進行觀察的基礎上,把西方繪畫的光、色、形式、結構等繪畫語言與中國繪畫諸因素融合在一起,創造了獨特的繪畫風格。林風眠曾在畫家陳玲娟的筆記本扉頁上寫下了“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畫畫”的勉勵贈言,他身體力行地告誡年輕一代的美術家們:“心情不要太急,自以為大筆一揮就畫出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道路。一個真正的美術工作者,他首先得是個誠實的人。創造是一個艱難的勞動過程,在自己的藝術生涯中創造出好的東西來,首先得研究美術史和前人的創作經驗,認識我們多彩的民間美術,在技術上踏踏實實下功夫。”
三、“中西融合”的繪畫語言特征
20世紀的西方繪畫在繪畫語言有了重大突破,但中國傳統繪畫發展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林風眠積極進行著“中西融合”的繪畫實踐。中西方藝術相互融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形式語言的運用對于藝術家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林風眠在形式語言上融合了中西的繪畫技法,采用了“寫生—創作”的方式。寫生是觀察、記錄自然的手段,而創作靠的是默寫、回憶,這樣對于自然景物不再是簡簡單單地描繪下來,而是把看到的自然景物印在腦海中,將其作為繪畫素材,基于自己主觀感受對自然景物進行描繪,由此來抒發自己的真實內心感受。
(一)線條
線條、筆墨是中國傳統繪畫中基礎的繪畫語言。線條是最樸素的繪畫語言之一,最初的原始繪畫就是簡單的線條勾勒出的美麗畫卷。林風眠所繪的仕女系列,多采用曲線,線條優美靈動,飄逸又灑脫,把仕女的體態生動準確地展現出來,如圖1所示。林風眠在法留學期間深受西方繪畫的影響,他對曲線的運用與法國畫家馬蒂斯對畫面的處理有異曲同工之妙。林風眠與馬蒂斯都喜歡用曲線,通過線條的運用直接表現自身的情感。
(二)色彩
通過對林風眠作品的研究,可以看出他成功地將色彩引入水墨畫中,使二者完美地融合到一起,使色與墨相互交融,創造出獨特的風景畫,如圖2所示。林風眠打破了傳統水墨畫的繪畫語言體系,擺脫了傳統中國繪畫中筆墨的束縛,對傳統中國繪畫進行改革。首先,林風眠對繪畫材料進行改良,對繪畫工具和材料進行了全面的實驗,再對硬筆、軟筆、生宣、熟宣等逐一嘗試,最后選擇了毛筆、水墨、生宣等中國傳統繪畫材料。他將西方印象派色彩處理方法和水粉畫的表現手法用在宣紙上,采用色彩與水墨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靈活運用色彩來表達自身的情感。
(三)構圖
林風眠的繪畫作品以正方形構圖為主,改變了傳統繪畫中富于張力、充滿動感的構圖形式,確立了一種新的審美形式。而且在林風眠方形構圖的畫作中,無論是動態的鳥,還是靜態的房屋,幾乎沒有傾斜的結構,都是平穩的、安靜的。方形構圖是林風眠繪畫藝術的重大轉折,這種轉折是他的心境在繪畫上的反映。他留學回來,滿懷壯志,但卻在社會中屢遭失敗。林風眠的后半生幾乎都是在隱居中度過的,他遠離塵俗,將注意力集中在創作中,創作了大量的彩墨畫,創作的題材大多是景物、仕女等,采用的構圖方式多為正方形構圖,體現出林風眠內心的平靜、柔和。
四、結語
林風眠“中西融合”的藝術思想對中國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借鑒西方繪畫的同時,保留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特色,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創建了中國繪畫新的審美體系。“中西融合”之路的成功給當代藝術的創新指明了方向,為中國繪畫藝術的不斷發展奠定了堅實有力的基礎。隨著經濟、文化全球化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人們的觀念日益開放,一大批學者通過研究和分析林風眠的藝術理論與創作了解中國現代繪畫藝術的發展歷程,特別是研究他“中西融合”的繪畫思想,使人們更深刻地理解和認識中西方藝術發展的必要條件,從而促進中國繪畫藝術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牟建平.中西合璧先驅:林風眠[J].收藏,2021(2):132-146.
[2]王雯凱.論林風眠的繪畫語言特征及對油畫民族性的影響[D].揚州:揚州大學,2016.
[3]宋曉波.寫實與寫意:從徐悲鴻和林風眠的繪畫看中國油畫風格的形成[J].大舞臺,2010(3):70-71.
[4]刁秀航.論林風眠的“調和中西”藝術觀[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5]張東升.林風眠“中西調和”藝術思想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2020.
[6]郎邵君.守護與拓進:二十世紀中國畫談叢[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新疆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