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迎飛
摘要:現代社會許多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再加上學業競爭壓力,導致了現階段小學生的勞動意識薄弱、勞動技能缺乏、勤勞品格的嚴重缺失。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科滲透,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實踐體驗,提升學生勞動能力;家校合作,共育學生勤勞品格,與家長一起努力,讓學生成長為擁有勤勞品格的人。
關鍵詞:勞動;品格
中圖分類號:G6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1)6-060-002
現代社會許多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再加上學業競爭壓力,許多家長奉行“只要讀好書就行了”,在平時的生活中舍不得讓孩子參加勞動,所以導致了現階段小學生的勞動意識薄弱、勞動技能缺乏、勤勞品格的嚴重缺失。筆者在班級進行了調查統計,發現平時從不參加家務勞動的竟然占了54.35%,偶爾做家務的占32.61%,經常幫助家長做家務只有13.04%,看來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勤勞品格已是迫在眉睫的事。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與家長一起努力培養學生的勤勞品格,讓學生成長為擁有勤勞品格的人。
一、學科滲透,培養勞動意識
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形式有多種多樣,我們教師可以把勞動教育滲透到學科教育中來,在學科教育中尋找勞動因子,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從語文學科中嘗試滲透學生的勞動意識。
在語文書本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古詩都有我們勞動人民勤勞的身影,有田園派詩人陶淵明筆下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詩人親身躬作的身影;有石湖居士范成大“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農村兒童學著大人們種瓜時那天真可愛的身影;更有愛國詞人辛棄疾“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和平寧靜的農村兒童勞動的身影……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一幅幅歡勞喜動的畫面,就是對勞動最好的詮釋。課后,我又讓學生摘抄這些關于勞動的古詩,在摘抄過程中既可以感受留下了勞動人民勤勞的身影,又可以把勞動人民勤勞而又美好的品格銘記于心。
我還在課堂帶領學生誦讀古詩中描寫勞動場面的古詩,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在春天里我會帶學生誦讀《鄉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讓學生體會在最美的人間四月,布谷鳥叫聲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耕耘春天;初夏時節,我會帶領學生誦讀《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和學生一起在誦讀聲中體會炎炎夏日勞動人民除草追肥辛勤勞作;秋天豐收的季節里,我們又誦讀《四時田園雜興》,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孩子們讀到了人們在收獲成果時的歡天喜地;在寒風料峭的冬日里,誦讀《賣炭翁》,體會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靠著勞動來創造價值。
通過語文學科滲透我們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傳統,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意識:熱愛勞動,做一個勤勞的人。
二、實踐體驗,提升勞動能力
光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讓學生成為一個會勞動的人。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連最基本的勞動能力都沒有:桌肚里塞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有吃剩的牛奶盒、有破損的文具用品、有沒用的廢紙、丟失的棋子……什么東西都有;輪到做值日時連拿掃帚的姿勢都不會,更別說拿拖把拖地了,所以經常花很多的時間來做值日,讓等在校門口的家長怨聲載道;就餐時連餐盤都端不穩,一個不留心整個餐盤又倒在地上,餐桌都抹不干凈……這一切的現象都在告訴我,學生的勞動能力有多差,因此對學生進行勞動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我根據我們班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一些主題活動,如“自己的湯自己打”“自己的餐桌自己抹”“自己的餐盤自己倒”的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就餐時學會自己舀湯、抹桌子、倒餐盤。盡管剛開始時很多學生不會打湯,經常把湯舀到碗外面,弄得地上桌上都是湯湯水水,抹桌子只擦中間不擦就四個邊,倒餐盤的時候倒在了桶的外面……但經過老師的引導,孩子們掌握了技巧,很快做得又快又好;在“整理書包我最快”“整理桌肚我最棒”的系列活動中,我先教給學生整理書包、桌肚的技巧,然后讓學生嘗試整理自己的書包、桌肚,再通過比賽,讓學生學會了如何有條理地收拾,整理物品……
通過實踐體驗,不僅把勞動的理念和行為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還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提升了勞動能力,磨煉了意志、增長了才干,使之成為一種積極的生存方式。
三、家校合作,共育勤勞品格
家庭是落實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對學生的成長有特殊的價值,但在現實生活中勞動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卻被不斷地弱化、淡化、虛化,許多家長都片面的追求分數,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至于勞動,長大后自然而然就會做的,所以都忽視了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再加上當前的家庭教育中,許多小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居多,家里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個大人寵著,他們缺少勞動實踐的機會,很少有機會參與到家庭的勞動實踐中。
日本教育家福澤渝吉曾說過: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勞動實踐機會,我通過家長會、家校平臺、班級QQ群等形式與家長積極溝通,建議家長要轉變觀念,放手讓孩子參與勞動。
生活中可以合理安排家務勞動。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剛開始時如果孩子不會或者缺乏耐心的時候,家長及時地教一些技巧,并在一旁加以指導,讓孩子在勞動中獲得成就感。如讓孩子學做一些簡單的菜,告訴孩子切菜的時候不傷手、掌握油鍋的火候、防止熱油濺開等一些小技巧,孩子學起來也容易,增強了孩子勞動的信心。孩子學會了,平時休息在家時也會幫助家長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這樣也有益于培養孩子勤勞的品格的養成。
還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社會勞動,利用一些特殊的節日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如植樹節,可以帶領孩子參與植樹活動,也可以讓孩子在自家陽臺上種花,既可以讓孩子勞動的樂趣,還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勞動可以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當然到了豐收的季節帶領孩子到田間走走、拾拾稻穗、挖挖紅薯,不僅能提高孩子的勞動技能,還能讓學生在揮灑勞動汗水的同時體會勞動的辛苦,感受豐收喜悅的同時又能明白“沒有春天的播種,哪來秋天的收獲”的道理,更可以培養學生勤勞的品格……這些藏在日常生活的小勞動作用還真大。日常勞動這樣,學習上也這樣,學習活動其實也是一個勞動的過程,是一個辛苦的、長期的腦力勞動過程,在這過程中需要有堅強的意志、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如果不能堅持到底,缺乏毅力,則學習上就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總之,社會在不斷發展,人類勞動的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的教育觀念也要不斷地與時俱進,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培養學生勤勞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