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瀅瑞
摘要:本文基于belkin模式對中小學生危機干預策略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建議教師與學生建立信任感,合理表達傾聽和積極關注;其次,建議教師糾正學生的不合理信念,培養積極心理;最后,對家庭層面、學校層面、社會層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中小學生 心理危機干預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7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1)6-003-002
一、心理危機現狀
在重大突發事件之后,學生的諸多恐慌心理和焦慮心理需要得到有效的疏導。但是無論在學校還是社會,都沒有一支訓練有素、能力過硬的專業心理危機團隊。往往是咨詢師們半路出家,憑借自己的一腔熱情和生活經歷進行咨詢和干預,很有可能會誤人子弟。國家開始意識到建立完善的干預體系的重要性,開始著手在各個地方組織機構建立心理干預中心和機構,但是針對中小學生危機干預的體系尚未落實。
二、心理危機干預
1.心理危機干預的概念
心理危機干預的鼻祖G.Caplan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機的概念,表明當一個人正在經歷危機時,他先前的處理危機、應對困難的方式和先前的支持系統不足以支持應對目前的處境,這個人就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擾,這種暫時的心理失衡狀態就是心理危機。危機干預是指向人員提供緊急心理照料,以幫助人員恢復他們原有的平衡水平,減輕心理創傷潛在的負面影響。
危機有如下特點:首先,危機是與機遇并存的。危機有可能帶來嚴重的傷害和后果,導致心理失衡、不良情緒,帶來過激行為,但是危機帶來的痛苦和不適導致個體尋求幫助、產生改變,使個體積極反思原有的應對方式,生成更具有彈性的應對方法。其次,危機是復雜多變的。一旦危機出現,就會有各方各面的問題暴露出來。危機干預需要從多方面入手,處理危機狀況。最后,危機是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在相同的社會環境背景下,每個人感受到危機的程度卻不同,每個人可利用的資源以及解決方法也不同。因此教師需根據學生個人情況幫其厘清他所面對的危機狀況,進行個性化的危機干預。
2.心理危機干預模式
目前國際上有統一的心理危機干預模式的目標:即減輕危機受害者的急性的心理癥狀,恢復其主動性,防止或減輕心理創傷和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Belkin等提出了3種基本的危機干預模式,即平衡模式、認知模式和心理社會轉變模式。本文將基于belkin提出的3種基本的危機干預模式探尋中小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策略。
三、基于belkin的中小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策略
1.基于平衡模式
1.1與中小學生建立信任感
關系是位于干預首要位置的,建立良好關系的第一步則是建立信任。教師首先需通過真誠、同理心和專業咨詢技術取得中小學生的信任。危機干預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心理咨詢的形式,心理咨詢中的熱情、共情、反饋技術在危機干預中同樣十分重要。咨詢師需要做到:積極注視表達肯定、身體呈開放姿態、語氣中飽含鼓勵和肯定、話語中體現積極關注和熱情主動。
1.2對中小學生表達傾聽和關注
關注和傾聽是建立一段良好關系的必要技能。首先,對中小學生進行危機干預要表現出積極關注。可從3個層次表達關注:微觀層次、軀體語言層次和人際情感層次。微觀層次是指肉眼可見的表達關注的方式,例如身體向學生傾斜,給予目光注視正面,讓學生感到理解和接納,同時給他一個被看見、被關注、被傾聽的信號。軀體語言層次是指不自覺的軀體姿勢所傳遞的語言信號,例如老師不自覺地抖腿、懷抱大臂會傳遞給學生一種焦慮的情緒。要求教師始終保持一個開放的身體姿態對待學生,盡量以恰當的軀體語言表示出友好可親、舒適自在的會談方式,讓學生也能自如地談論自己,感到放松,暢所欲言。人際情感層次是指最終要在情感層次深度的共鳴和理解學生。
其次,對中小學生進行危機干預要表現出傾聽。傾聽在危機干預中必不可少,不僅是用耳朵去聽,而且用心去感受,設身處地去理解。傾聽不僅是聽學生的言語信號,還需要理解學生的非言語信息,例如姿勢、表情、動作、語調。咨詢師可以通過澄清、釋義、情感反映和歸納總結4項傾聽技術,加深對學生的了解。
1.3幫助中小學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緒
在建立良好、信任的關系基礎上,需要運用一些咨詢技術幫助中小學生有效、合理地發泄消極情緒。首先,咨詢師需要講解不良情緒的定義以及不良情緒的危害,讓中小學生對不良情緒有一個清晰的理性認知,并且幫助他們認識到有不良情緒是一件正常而且普遍的事情。其次,需要講解宣泄不良情緒的方法。宣泄不良情緒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談話療法、音樂療法、運動療法等。咨詢師還可以在音樂治療室、運動宣泄室等場合與中小學生會面,通過聽舒緩的音樂加之冥想放松的方式,或者拳擊或者其他競技運動的方式,進行不良情緒的宣泄。
2.基于認知模式
2.1校正錯誤認知
常見的三種不合理信念為: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至極。絕對化的要求是指個體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者不發生的信念。當某些事物發展和絕對化理想相悖時,個體就會感到難以適應,陷入情緒困擾之中。過分概括化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維方式,是以某一事件或者某一特征來片面地評價他人、評價自己、評價事物。例如,因沒有認真聽課,所以成績退步,進而完全否定自己。合理情緒療法強調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有可能出現錯誤,可以評價一個人的某一行為或者某一事件,并不能評價一個人。糟糕至極也是主觀放大,是一種對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種災難性的預期的非理性的觀念。例如,疫情期間嗓子痛,導致焦慮和緊張,引發疑病心理的產生。咨詢師應幫助來訪者認識到自己的非理性思維,并通過合理的信念替代這種不合理的信念,從而使危機消除。
2.2培養積極心理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觀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因此,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內在積極心理品質和開發心理潛能上,如積極的思維品質、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積極習慣的養成、積極人格的塑造、積極認知方式的形成、積極意志品質的磨練、積極心態的調整、積極組織與積極關系的建立等。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目標放在中小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一方面可以幫助中小學生在度過危機的同時達到較快的成長成熟;另一方面可以培養中小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學習態度,這是中小學生一生受用的財富,幫助他們在日后面臨重大危機時,能夠發現自身和環境中的積極因素,從而較快達到心理平衡狀態,順利度過危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給中小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以下幾點啟發:第一,著重學生心理品質的發展。第二,著重喚起學生主觀層面的積極情緒體驗。如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沉浸體驗、自尊自信、樂觀希望,等等。
3.基于心理社會轉變模式
3.1家庭層面
依托學校建立家長班,向家長傳輸正確培育子女的思想,幫助家長學會自我控制、自我調節、情緒管理,減輕家長給予學生的壓力。其一,父母在營造和諧良好的家庭氛圍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這類型的家長班可以有效增強父母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的意識、教會家長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的方法。其二,家長班是一個互助式的團體,家長可以找到同伴,互相分享經驗和誤區,達到共同成長。家長應成為學生支持系統的有力因素。對孩子的困難和問題要及時幫助,給予支持,給孩子一個溫暖堅定的后盾,以便形成安全的心理氛圍。
3.2學校層面
其一,開展線上心理輔導和心理講座。通過授課、個體咨詢、團體咨詢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心理,構建自己的支持系統,學會合理宣泄情緒的方法,更好地應對危機事件的發生。其二,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庫。通過這種方式學校心理中心可以對所有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進行全局把控,心理健康檔案庫是動態更新的,以便及時了解問題學生并進行心理疏導、危機干預,防止突發意外情況的發生。其三,多維度介入。學校可以構建班級——年級——學校三級防御體系。班里設立班級心理委員,班主任兼心理輔導的角色,年級組長兼任管控年級心理健康狀況的工作,校長兼任管控全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構建中小學心理健康網。其四,建立心理危機專線。心理教師輪流接聽心理危機專線,幫助學生在第一時間化解危機,以免造成不良事件的發生。
3.3社會層面
其一,加強社會媒體和自媒體的宣傳工作。呼吁國民關注自己心理健康水平,時刻監控自我的心理健康狀態。提供給國民一些行之有效的科學的降低焦慮、提高心理韌性、保持心理健康的小方法,倡導國民積極健心。其二,加強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公眾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國家衛健委等部門印發了《關于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對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者提出了具體要求。國家需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化的心理危機干預系統,在綜合分析國情的基礎上不斷加強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完善工作。
參考文獻:
[1]季建林,徐俊冕.(1994).危機干預的理論與實踐,臨床精神醫學雜志(02),doi:
[2]楊宏飛.(2001).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顧,中國心理衛生雜志(04),289-290.doi:
[3]林崇德,李虹,馮瑞琴.(2003).科學地理解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教育,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5),110-116,doi:
[4]樊富珉.(2003).SARS危機干預與心理輔導模式初探,中國心理衛生雜志(09),600-602.doi:
[5]樊富珉.(2003).“非典”危機反應與危機心理干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4),32-37.doi:
[6]史占彪,張建新.(2003).心理咨詢師在危機干預中的作用,心理科學進展(04),393-399.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