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
摘要: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思想理論指明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師教學的參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以自己的主觀看法來進行教學,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學”的要求來進行教育教學。本文充分依托陶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念,從班級管理層面探討班級管理中靈活、有效的溝通方式,以管理中的“突破點”、“轉變點”和“連接點”為契機,挖掘學生身上的可塑點,讓學生從成功的歡樂中不斷汲取好好學習、改正不足的情緒力量,從而推動整個班集體的建設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關鍵詞:賞識;傾聽;共情;教學做合一
中圖分類號:G66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1)6-061-002
眾所周知,班級管理是小學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一名班主任,在班級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免不了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溝通教育難題,陶行知先生在教學做合一理念中就主張:“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這句話同樣適用于班級管理之中。在班級管理中,學生就是班級的主體,出現溝通難題時,教師不能以自己的主觀看法來進行教育,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學”的要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進行教育引導。從筆者多年的班主任實踐經驗來看,教育者如果能選對與學生溝通的技巧,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靈活、有效地與學生進行溝通教育,則會事半功倍,從而推動整個班集體建設邁上一個新臺階。
一、慧眼“識才”,找到“突破點”——“熊孩子”也能變金鳳凰
陶先生曾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p>
在一個良好的班集體中,如果學生規則意識強,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也會比較順暢。可是事實往往和現實并非一致,不管你接手怎樣的班級,班級里總是會或多或少出現一些“熊孩子”,他們的種種行為常常會與你制定的“規矩”背道而馳,最后讓你無計可施。那么如何與這些孩子打交道,如何讓他們也能自覺地遵守班紀班規,我覺得我們的首要任務除了更多的關注他們外,更應該開啟“慧眼”去捕捉他們身上的可塑點。
張小雨(化名)是我曾經任教過的一位男生,他在班級里就是個十分特殊的孩子。上課沒有辦法集中注意聽講,有時甚至無法坐定在自己的位置上,更讓人無奈的是他還會在課堂上亂叫,是個在老師眼里十分頭大的孩子。
經過一段時間的細心觀察,我發現:雖然他課上不是很“聽話”,但是他的責任心卻挺強的!班主任老師給他布置的勞動任務,不管多晚,都是要完成的!因此,我就打算從這里尋找突破口!(當時我們班的眼保健操頻頻被扣分,而這位小雨同學就是其中扣分的最主要原因——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他沒有一次是認真做的?。┯谑?,我劍走偏鋒,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推薦他加入到班級“眼保健操”監督員的隊伍里——既然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靜”下來,那就索性發揮這個“優勢”“動”起來。我發現小雨當時就不淡定了,他用既緊張又疑惑的眼神看著我,搖了搖頭表示不行。我則用眼神堅定地告訴他:你一定可以的!結果當然可想而知,同學們紛紛表示不贊同。但我堅持自己的決定,在做好其他同學的說服工作外,耐心地幫小雨同學鼓勁,讓他和同學們一起為班級建設出份力。
小雨邊學邊做,邊做邊學。一開始,他做得小心翼翼,在我的不斷鼓勵與引導下,小雨的膽子慢慢地大了起來,膽子越大,就做得越好,做得越好,就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有好幾次,我發現我們班的眼保健操實現了零扣分的目標,也因為扣分少了,我們班連續兩次獲得了校級“文明班級”的流動紅旗!我十分欣慰,當著同學們的面大大地表揚了小雨:“你真是老師得力的小助手!”經過了這件事之后,同學們對小雨也轉變了看法,有的甚至暗暗欽佩起了他。整個班級的凝聚力也更強了!
接下來幾周,出乎意料的事發生了。小雨在課堂上慢慢地開始不離開自己的座位了,有幾次還很認真地聽我上課……一段時間后,小雨居然把自己的課堂作業本交給了我……小雨的轉變,也讓我明白了:每個孩子身上都充滿著無數的可能性!而我們教育者的任務就是“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保ㄌ招兄?/p>
二、慧耳“傾聽”,找到“轉變點”——班級“刺兒頭”的逆襲之路
這學期,我任教三年級的語文,班上的王宇(化名)是個個子不高但是卻很有自己想法的學生,平時喜歡與同學嬉戲玩耍,但是有時卻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拳頭,于是常惹得同學來我這里打小報告,大部分內容都是王宇又動手打了誰誰誰,王宇又把桌子掀翻了……再加上王宇在學習方面成績一般,所以,他身邊的好朋友屈指可數,同桌換了一個又一個。事后我進行了反思:對于這樣一個孩子,靠經常換同桌來改變他與同學間的矛盾,雖然是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可是治標不治本,關鍵還得從他身上來尋求突破口。
因為是語文老師,所以我的課堂會格外關注孩子們朗讀的水平。偶然的一節詩詞賞析課上,我看到從來不舉手發言的王宇也悄悄地舉起了手,我毫不猶豫地叫他起來朗讀。他當時讀的是古詩《山行》,不僅咬字清晰,節奏分明,而且語調注重了高低起伏,因為讀得太投入了,頭部還時不時地跟隨著節奏晃動。一讀完古詩,我就被他那充滿感情的朗讀震撼了,我立馬給他送去了掌聲,一邊鼓掌一邊說:“王宇,老師發現你真是我們班小天才朗誦家!讀得真棒!”同學們起初也有些驚訝,隨后在我的帶領下也鼓起了熱烈的掌聲……我看到了王宇當時小臉漲得通紅,然后不好意思地坐了下去。
說也奇怪,從那以后,王宇在語文課上變得特別喜歡舉手朗讀,他的小手舉得歡,我的內心就更加歡喜,王宇的課堂朗讀次數就明顯多了起來,“小天才朗誦家”的美譽也在班級內外傳播開來。漸漸地,同學們似乎也不怎么討厭他了,有的同學在課后還會去向王宇請教他的朗讀秘訣。課余,我也經常找王宇聊天,在聊天中教他一些與同學正確相處的方式方法。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發現王宇被打小報告的次數變少了,因為有進步,所以,王宇得到我表揚的次數也漸漸多了起來,沒想到連好朋友居然也多了起來。優點慢慢變多了,缺點就越來越少了。連王宇的家長也感覺到孩子在不斷進步,內心無比欣慰!不僅如此,經過了這件事后,我漸漸發現,家長對于班級管理工作更加配合,教育效果也更明顯了。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我們的學生來自不同背景的家庭,他們有著不同的個性,在班級里表現出來的狀態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作為班主任,當我們班級中出現“小刺兒頭”時,更要多一份耐心,不僅要用“慧眼”觀察,更要用“慧耳”去傾聽,去尋找孩子身上的“轉變點”,并以此為契機,充分肯定他們的優點,讓他們從成功的歡樂中不斷汲取好好學習、改正不足的情緒力量,這樣,整個班集體的建設才會朝著你心中希望的目標一路前行。
三、慧心“共情”,找到“連接點”——用“愛”熨帖幸福的“褶皺”
作為班主任,在開展班級工作時,不僅需要和學生之間用心溝通,更應該用心搭建好老師和家長、家長和自己的子女之間的溝通橋梁。因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陶行知)
在一次家訪中,我們班的李心(化名)家長向我反饋,說這學期孩子在家的學習不是那么認真了,每次放學放下書包就先想著吃吃玩玩,過了很久了才慢慢吞吞地走到房間去做作業。作業的效率也不高,有時做作業都要到10點左右,還總是把自己房間的門關上。有好幾次,都快到11點了,孩子房間的燈還亮著……如果說是在努力學習,那為什么成績沒起色?于是,家長把原先買給她的平板電腦給沒收了,但孩子似乎表現得一副也無所謂的樣子。
以前李心在家一直是比較乖巧懂事,學習從來不用家長操心,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作業??臻e時還能主動幫助家長做家務??墒牵@個學期變化極大,有時連自己的房間也不愿意主動整理,說說她,她就開始頂嘴,嫌家長們煩……
家訪后,我把李心帶到了學校陽光心語室,與她進行了交流。李心開朗活潑,自信乖巧,很有悟性,所以,我一直讓她擔任班級里的紀律委員。我們像朋友一樣聊著近期的學習與生活,從交談中我也知道了,孩子晚睡的理由其實是自己對學習壓力突然變大的六年級的學習生活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出發點完全沒有錯!我一邊肯定她的做法,一邊和她商量著把其中一些不太合理的做法進行適當調整,同時,也把她家長的擔心告訴了她。希望她也能換位思考,體會此刻家長的心情。孩子是聰慧的,我一點她就紅了眼眶,表示自己回家會和家長好好地作解釋……就這樣,一次平等而又真誠的交流,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
事后,我一方面把交談的情況告訴了對方家長,并且告知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的一些舉措,希望家長也要學會理解、賞識和肯定孩子。另一方面,我又在班級里開展了一次以“學會感恩”為主題的班會,希望通過這次班會,讓班級里更多的孩子學會珍惜身邊父母、同學、老師的愛,鼓勵他們去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陶行知先生說:“最好的教育,是想讓它有效,須是教學做合一……”作為一名班級的管理者,我們如果能運用智慧、選擇正確的溝通方式去打開那一扇扇心靈的大門,“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那么,我們也必將能見證屬于我們的“奇跡”,迎來教育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