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聰 王夢笛


摘要:在復雜的決策環境中,群體決策因通常要優于個體決策而備受研究者關注。然而在群體決策的研究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功能失調行為,平等偏差即是其中一種。本文采用實驗法考察領導者角色對于平等偏差的影響作用,探究在無領導者和有領導者兩種條件下是否會出現平等偏差。結果表明在無領導者條件下,平等偏差是存在的;但在有領導條件下,平等偏差得到了抑制。
關鍵詞:平等偏差;領導者角色;群體決策
中圖分類號:C9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1)6-089-002
日常生活中有著各種各樣需要我們決策的問題。小到今天吃什么,大到國家發展戰略等不一而足。隨著決策環境的復雜化趨勢,單人決策不再適用愈加困難的決策任務,更多的決策是由兩人及以上成員構成的群體所做出。群體決策的相關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在很多情況下由于決策成員的增多,群體能夠更充分的考慮整體的決策情境,掌握更多的決策相關知識,做出優于個體的決策。但在進行群體決策研究時也發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功能失調行為。例如,比較常見的群體極化(Lamm&Myers,1975)、群體思維(Hogg&Hains)以及Mahmoodi等(2015)首次提出的平等偏差(equalitybias)。
Mahmoodi等(2015)采用Bahrami等(2010)的雙人決策實驗范式,由兩名被試共同構成一個雙人決策團隊進行研究。實驗任務是判斷相繼呈現的兩個圖像中哪個包含奇異刺激。兩名被試在實驗過程中會很清楚地了解同伴的判斷準確性。因此,如果一個團隊成員的成績比另一名成員更好,兩人都會很清楚地注意到。Mahmoodi等認為成績差的被試和成績好的被試都會更多地采納成績好的成員的決策。然而實驗結果顯示兩名被試分配給彼此的決策意見幾乎相等的權重,而不管他們的能力的真正差異——即使已經通過反饋信息明確告知他們的能力差距。Mahmoodi等(2015)將這種現象稱為平等偏差,即人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錯誤估計,認為自己表現的和同伴一樣好或者一樣差,傾向于將決策團隊中每個成員意見視作平等的。這對于群體決策特別是成員間能力差距大時的群體決策來說是非常不利的。Mahmoodi等(2015)在后續實驗中嘗試加入了其他變量,比如故意操縱實驗難度,使得被試間的能力差異擴大化,更加明確地反饋給兩名被試他們各自的成績,但是在這幾種條件下仍出現了平等偏差。
1.研究問題
目前關于平等偏差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試圖對平等偏差的影響因素進行一些探索,彌補其影響因素研究的不足。在探討為什么人們會表現出平等偏差時,Mahmoodi等(2015)指出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人們似乎因不想承擔過多的決策責任而采納同伴的建議以分散群體決策的責任。那么當有明確的責任承擔者后,平等偏差是否還會存在?所以本研究試圖通過領導者角色的出現探討是否會造成決策過程中平等偏差的變化。有研究表明僅賦予被試領導者身份就激活相應的領導者圖式,可以造成被試責任感、地位感的變化(Phillips&Lord,1982)。Epley和Caruso(2014)也指出賦予被試領導者的標簽將產生兩種動機:承擔責任和感到自身的特權。因此,本研究通過在一種實驗條件下隨機賦予某名被試領導者身份來啟動其相應的責任感,觀察決策團隊在無領導與有領導兩種條件下進行決策,平等偏差出現的概率是否會有不同。研究假設如下:在有領導者的條件下,決策過程中發生平等偏差的情況會顯著低于無領導者條件下。
2.研究方法
2.1被試
本實驗在國內某高校公開招募了60名被試(女生42名,男生18名)。被試平均年齡為21.32歲。所有被試均符合實驗要求的精神及生理健康狀態。同性別的2名被試為一組。因此共有30組被試。所有被試均自愿參加實驗,并在實驗結束后得到一定的實驗報酬。
2.2實驗設計
實驗為重復測量設計。自變量為是否有領導者(無領導者X有領導者)。并且為了平衡順序效應,雙人決策團隊在無領導者條件下進行決策,也要在有領導者條件下進行決策,兩種實驗條件順序隨機安排。因變量為改變初始決策概率,若兩名被試變化初始決策概率沒有顯著差異則出現了平等偏差。先前研究表明,混合性別特別尤其可能引起任務無關的性刻板行為,因此將性別作為控制變量。
2.3實驗材料
領導者身份的啟動:兩名被試需要在無領導條件和有領導條件下要采用不同的決策角色進行決策。無領導者條件下兩名被試的指導語相同,告知他們均為決策團隊成員,需要共同承擔決策結果責任。而在有領導者的條件下,則分別采用不同的指導語,在領導者的指導語中告知他為團隊領導者,需要對決策結果負有更大的責任,下屬的指導語中告知其為團隊下屬。
責任感知分數的測量:實驗將測量被試在決策過程中對決策結果承擔責任的感知,通過在每種實驗條件結束后詢問“相比對方,我覺得自己對決策結果付有更大的責任“這一問題來進行測量。
2.4實驗任務
決策任務參考Bahrami等(2010)的雙人決策實驗任務。但是為了更好地考察領導者角色變化帶來的影響作用,將奇異刺激判斷任務變更為投資決策任務。每一輪次會呈現給被試一個虛擬的投資項目(與現實情境無關聯),要求兩名被試做出投資決策。被試每組需進行40個項目的投資判斷。
2.5實驗程序
實驗程序在筆記本電腦和外接顯示屏上同時呈現。共有2組模擬投資決策任務。一組先在無領導者條件下進行,一組先在有領導者條件下進行。每一個試次,兩名被試首先做出個體決策決定是否進行投資,并對個體決策做出信心報告,信心水平以李克特量表7級評分量表表示。如果兩人決策結果一致(兩人均投資或均不投資),開始下一個試次,如果決策結果不一致(一人投資一人不投資),則重新開始這一試次的決策,直到兩人達成一致決策。
3.結果與分析
3.1有無領導者條件下的責任感知分數
對兩名被試在有無領導者條件下的責任感知分數進行了統計,結果如表3.1.
對有領導條件和無領導條件下,下屬角色和領導者角色的責任感知分數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在無領導條件下,兩名被試的責任感知分數不存在顯著差異,t(58)=1.30,p>0.05;而在有領導條件下,領導者角色被試的責任感知分數顯著高于下屬角色的責任感知分數,t(58)=5.68,p<0.001,說明在賦予一名被試領導者角色后,這名被試的責任感顯著提高,實驗操作是有效的。
3.2有無領導者條件下平等偏差的分析比較
兩種實驗條件下(有領導、無領導)被試的改變初始決策概率的描述統計結果如表3.2所示。
對無領導條件下兩名被試的改變初始決策的概率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差異不顯著(t(58)=0.55,p=0.585),即兩名成員改變初始決策的概率不存在差異,即在無領導條件下出現了平等偏差。但是當一名被試改變為領導者角色后,其改變初始決策的概率(M=0.21)顯著低于下屬改變初始決策概率(M=0.78)(t(58)=11.57,p=0.000<0.001),即在有領導者條件下,領導者比下屬更少地改變自己的決策,平等偏差得到了抑制。
4.討論
在進行群體決策時,我們傾向于認為每個人在決策過程中都應得到平等的發言權。但由于平等偏差的存在,群體成員在進行決策時往往會賦予他人意見和自己意見相同的權重而不考慮他們相對于彼此的能力。
本研究采用Bahrami(2010)的經典雙人決策研究范式的變式,對決策過程中平等偏差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Mahmoodi等(2015)在研究中曾指出人們表現出平等偏差可能是因為人們試圖分散困難的群體決定的責任。Harvey和Fischer(1997)指出當決策特別困難(高不確定性)時,被試更有可能在他們自己的觀點和他們的伙伴的觀點之間交替,從而分擔潛在錯誤的責任。在本實驗中,無領導者條件下,兩名被試的責任感知分數沒有顯著差異,并且出現了平等偏差;而在有領導者的條件下,領導者被試的責任感知分數顯著高于下屬被試,平等偏差現象得到減少,這可能是因為領導者的出現使責任得到了明確,防止了責任擴散的緣故。
但是本研究僅考察了領導者角色的變化對于決策過程中平等偏差的影響,主要探究當出現決策不一致時,被試會怎樣權衡各自意見進行改變,并沒有考慮到領導者的出現對于集體績效的影響。而有領導者出現的條件下,有效抑制了平等偏差,但是這種隨機方式選取產生了領導者的條件和無領導者條件下的集體績效進行比較是得到了提高還是造成了降低也需要以后的研究進行探討。
結論
本研究發現了平等偏差在社會決策過程中廣泛存在的,但是領導者角色的出現會影響平等偏差。在無領導者條件下,平等偏差依然存在;但在有領導條件下,平等偏差得到了抑制。
參考文獻:
[1]Bahrami,B., Olsen,K.,Latham,P.E., Roepstorff, A.,Rees,G.,&Frith.C. D. (2010).Science,329, 1081-1085
[2]Ehrmann,J.R.,&Stinson,B.L.(1999).Joint fact-findingandtheuseoftechnicalexperts.InL. Susskind,S.McKearnan,&J.Thomas-Larmer(Eds.), Theconsensusbuildinghandbook:Acomprehensive guidetoreachingagreement(pp.375–401)
[3]Epley,N.,&Caruso,E.M.(2004).Egocentric ethics.SocialJusticeResearch,17,171-187
Lamm,H&Myers,D. G.&.(1975).The polarizingeffectofgroupdiscussion.American Scientist.63(3):297–303
[4]Mahmoodi,A.,Bang,D.,Olsen,K.,Zhao,Y. A.,Shi,Z.,Broberg,K.,&Bahrami,B.(2015). Equalitybiasimpairscollectivedecisionmakingacross cultures.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 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112,3835–3840
[5]Harvey,N.,&Fischer,I.(1997).Takingadvice: Acceptinghelp,improvingjudgment,andsharing responsibility.OrganizationBehaviorandHuman DecisionMaking,70(2),117–133
[6]Hogg,M.A.,&Hains,S.C.(1998).Friendshipand groupidentification:anewlookattheroleof cohesivenessingroupthink.EuropeanJournalofSocial Psychology,28(3),323-341
[7]Mahmoodi,A.,Bang,D.,Olsen,K.,Zhao,A., Shi,zhenhao,Broberg,K.,Safavi,S.,Hertz,U.,&Kyriakopoulou,K. (2016).Socialinfluenceprotects collectivedecisionmakingfromequalitybias.Journal 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and Performance,42(2),164-172
[8]Moussa?d,M.,K?mmer,J.E.,Analytis,P.P.,& Neth,H. (2013).SocialInfluenceandtheCollective DynamicsofOpinionFormation.PLOSOne,8(11), e78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