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鳳娟 唐明群
摘要:近幾年來,由于全國各大高校的擴招,大學生畢業人數劇增,同時受去年以來新冠疫情的影響,各行各業都舉步維艱,導致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出現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給大學生自身、社會和家庭提出新的挑戰。因此,當代大學生如何正確應對就業問題成為當今我們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這不僅關系著大學生以及家庭的切身利益,也關系著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大學生、高校和社會的共同協調配合來解決。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 就業現狀 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1)6-134-002
大學生曾經是天之驕子,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夢想,能夠考上大學就會有美好的前途和未來。然而,隨著高校的普遍擴招,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不斷地涌向社會,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來每年都有大約600多萬高校大學生畢業,然而在遭受整個世界經濟不景氣,尤其是去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下,各行各業的崗位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在減少。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就難上加難,更加需要我們的高效和社會共同努力來幫助他們去正確應對,促進當代大學生順利就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一、新形勢下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
隨著我國就業機制的不斷建立和完善,由以前的國家統一分配向自主擇業轉變,實現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進行雙向選擇,這就意味著新形勢下當代大學生就業面臨著新的挑戰,既要面臨嚴峻的就業新形勢,又要面臨著如何適應新的市場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考驗,更要承受體制和就業觀念轉變所帶來的壓力。尤其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當代大學生就業更是雪上加霜,成為整個社會最為突出的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新形勢下,隨著全國高效的擴招,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迅猛增加,就業人數也就越來越多,各個崗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特別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出國留學生大量回國更是加劇了與社會供需之間的矛盾,這是當前造成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突出問題。
2.當代大學生就業心態是造成就業難的重要方面。受社會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當代許多大學生表現出焦慮不安、思想浮躁、急功近利、一切向錢看等就業心態,認為自己是社會不可多得的人才,既要求工作輕松,又要求工資待遇高,稍有不如自己意的地方就立馬跳槽,這種頻繁的更換崗位是在人為地制造就業困難。
3.當代大學生很多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和價值取向。當代大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外,很少去主動思考自己的未來目標是什么,大多數大學生都很茫然,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導致畢業以后找工作遭遇四處碰壁的尷尬境地。
4.高校對當代大學生畢業的流向缺乏引導。當代大學生基本都是在豐富的物質條件下成長起來,缺乏吃苦耐勞的意志力,畢業以后都向往繁華的大都市生活,往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為他們的首選,即使西部地區有較多的崗位,他們都不愿考慮。面對這種現象,高校應當幫助當代大學生正確面對就業新形勢,引導他們結合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地區去就業。
二、新形勢下導致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1.當前經濟的因素
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很大部分要歸結于我國經濟發展和各個產業的發展狀況。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低下,經濟發展較落后,制造業雖多,但科技含量普遍較低,社會上許多用人單位根本不需要高科技人才,因此,對大學生擇業來說顯得高不存低不就。更為嚴重的問題是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對各行各業的影響,許多企業、公司關門倒閉,全球的就業崗位大大減少,尤其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很多在異國他鄉留學的學生也回國就業,這一海歸增多的現象加劇了內地畢業大學生就業的競爭,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艱難局面。
2.當前社會的因素
(1)人口眾多
我國雖然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實行計劃生育,但仍然是人口大國,人口的基數較大,當代大學生正趕上大學生人數較多的時候,加之就業崗位本來就不多的情況下,就業難度就可想而知。
(2)社會經濟多元化發展與當代大學畢業生結構不平衡。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決定著社會經濟向多元化發展,這就給高校培養當代大學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于高校來說,既是新的機遇也是挑戰。高校需要在原有的教育體制上不斷改革創新,更加注重人才培養的結構、人才培養的數量及質量方面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之間匹配,否則就會造成結構性過剩,從而造成當代大學生就業困難。
(3)社會用工單位招聘問題導致就業市場勞動力供求不平衡。首先,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只注重文憑、學歷而不注重實際能力,實際受聘人員能力水平與崗位不相適應而造成資源浪費。其次,一些用人單位存在生源地域、往屆畢業生、或者性別歧視現象,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干擾著大學生就業競爭的公平性。
(4)社會就業機制的不完善造成當代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怪想橫生。由于我國高校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體制方面加以改革,把就業責任主體從國家的一包在內轉變為大學生個人擇業,然而,這些體制還不健全,與之相配套的政策法制法規還有待建立和完善,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等系列的就業機制還沒有形成,這就給社會上一些人靠關系、走后門有了可乘之機,一些成績和能力平平的大學生也能找到很好地工作,嚴重打擊者其他大學生就業的信心。
3.當前高校的因素
(1)我國高校體制改革滯后于新形勢下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對當代大學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這就造成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社會脫節,社會急需要的人才培養不出來,不需要的人才又過剩。再有就是,高校在專業取向方面受社會影響較大,一些熱門的專業紛紛追捧,最后導致這些專業畢業大學生供過于求。
(2)高校對當代大學生的培養模式陳舊落后,許多高校延續著應試教育的模式,偏重于書本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忽視社會實踐能力、就業能力的培養,導致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實踐能力低下,不能適應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造成找工作困難的境地。
(3)高校對當代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力度不夠。這方面主要還是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學校只管傳授書本知識,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但對高校而言,學生的就業率關系著自身的辦學水平和社會聲譽問題,影響著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因此,各個高校應當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力度,真正關心他們,使每一個畢業生能夠順利踏上工作崗位,為建設祖國貢獻出他們的力量。
4.當代大學生自身的因素
(1)就業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良的現象
第一,當代大學生就業時對自身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往往存在著過高的期望值,甚至急功近利思想比較嚴重。有的大學生受社會上不勞而獲思想的影響,一味地追求經濟發達地區和高收入、好福利的單位,總希望自己畢業就找到好工作能夠過上富足的生活,這樣就使得某些地區的就業人員過于集中,人為地造成資源不均,同時就更加劇了就業市場的供需矛盾。第二,當代大學生就業還存在從眾心理嚴重。一些大學生聽別人說某單位好,根本不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去考慮用人單位的崗位是否符合自己的發展前景,而只停留在表面薪水和聲望上,盲目從眾,沒有主見。更為突出的現象是自從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許多大學生都希望自己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認為考公務員、進機關事業單位是不錯的選擇,不管自己是什么專業,也不管自己喜不喜歡那個專業都一個腦門報名參加這些考試,于是,出現了成千上萬人競爭一個崗位的尷尬現象。第三,好高騖遠,自以為是,不能腳踏實地,這也是當代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常常表現出來的問題。一些成績優異的大學生面對用人單位的選拔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態度,總覺得自己有多么的優秀,正當被聘上時又開始猶豫不決,這山望著那山高,最后錯失良機。第四,心理素質較差。有的大學生在多次面試失敗后,并不能總結經驗教訓加以提高,而是牢騷滿腹、焦慮不安甚至一蹶不振。第五,缺乏危機意識。當代大學生都是在豐富的物質條件下成長起來,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強,他們也沒有經受過任何大災大難,很多大學生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當真正的危機來臨時他們往往顯得束手無策。
(2)當代大學畢業生整體質量普遍偏低
由于近幾年來,高校的整合,很多原來的中等專科學校升為大專院校,大學生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招生分數自然也會不斷下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招到高校后仍然不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也不鍛煉自己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諸多因素造成當代大學生普遍素質有所下降,從而不受用人單位的歡迎。更有部分大學生,為了騙取用人單位的初步審查采取假的文憑和證書的手段,這些缺乏誠信的做法對當代大學生的整體形象也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三、如何正確應對當代大學生的就業難
1.社會方面
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是大眾矚目的社會熱點問題,他們的就業關系著整個社會發展的和諧與穩定,社會各界都應當關心當代大學生的就業,為當代大學生搭建更多的就業平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雖然社會各個層面的努力已經初見成效,但新的形勢下,尤其是受去年疫情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就業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我們還應當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才能使這種局面得到緩解。
(1)營造穩定的社會環境。社會應當在新的形勢下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提高大學生社會保障水平,避免他們面對失業時產生對社會的恐慌心理,樹立他們就業的信心。
(2)促進和擴大就業。多渠道和多形式扶持大學生就業,比如,今年很多地區對大學生實行就業補貼,一方面解決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為用人單位留住了人才。還可以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2.高校方面
高校在新的形勢下,應當轉變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把培養現代化的人才放在首要位置。當今社會,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要想立于不敗之地,關鍵靠人才,而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應當承擔起這一重要的歷史使命,為國家培養出高質量的適應社會發展和需要的合格人才。
(1)高校應當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提高綜合素質。新的形勢下,畢業生擁有較強的綜合素質是現代化社會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依據。因此,高校應當既要抓政治思想教育又要抓好專業知識教育;既要抓書本理論知識教育又要抓社會實踐教育;既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又要鍛煉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使教育的每個環節都統一到圍繞著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這一目標上來。
(2)高校應當加強就業指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簡單的增設一些就業指導課程在課堂上講一講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高校一方面在完善落實各種制度的同時還應當深入社會去調查研究,在新的形勢下,以畢業生的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與社會用人單位加強合作,推行訂單制培養、校企合作等方式。還可以成立專門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咨詢組織,幫助學生分析他們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長、性格特質、工作能力、職業傾向等等,必要的時候還要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同時對學生就業時的個人簡歷書寫、求職技巧、職業道德等方面也要加以指導,盡量使他們在求職過程中少走彎路。
3.當代大學生自身方面
面對當今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當代的大學畢業生承受巨大的就業壓力是毋庸置疑的,我們應當認清新形勢下就業的大環境和大市場,在校期間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為步入社會做充分的準備,知曉用人單位的人才選拔要求,擺正自己就業擇業心理,同時,樹立市場經濟觀念,注重自身綜合能力和競爭意識提升,充分利用社會和高校為我們搭建的各個就業平臺,把自身融入其中,采用先就業后擇業的原則,大膽地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使自己能夠在眾多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立于不敗之地。
總而言之,新形勢下當代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僅是每個大學生所要面對的問題,這已經成為高校和社會的亟待解決和改善的問題,我相信,只要通過我們共同的不懈努力,當代大學生就業前景一定會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