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婧,陳少宗,常曉麗,王正文
(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研究院,濟南 250355)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臨床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之一,給患者日常工作、生活、心理健康帶來極大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針灸療法對于IBS 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2]。本實驗以IBS 模型大鼠為對象,以結腸擴張耐壓性和心率變異性為指標,觀察單純電針天樞對其內臟高敏與心率頻域的調控作用。
1.1 材料
1.1.1 實驗動物 選用體質量200~250 g 的雄性清潔級Wistar 大鼠36 只,于清潔級實驗室中飼養[(22±2)℃,12/12 h 晝夜循環],黑夜時間水和食物均可自由攝取,隨機分為對照組、模型組與天樞組。在實驗進行前,大鼠在標準實驗環境中適應性飼養7 d。實驗結束后,采用深度麻醉法使動物死亡,動物尸體送交山東中醫藥大學動物中心統一處理。實驗方案符合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福利、倫理要求,批號:SDUTCM20200620001。
1.1.2 實驗試劑和儀器 戊巴比妥鈉,甘油,自制擴張球囊,自制鉑金絲電極,恒溫手術臺,華佗牌針灸針,華佗牌電針儀,手術器械,Powerlab 數據采集分析系統(AD Instruments,澳大利亞)。
1.2 方法
1.2.1 模型制備 除對照組外,其他2 組均按照同一方法進行造模,采用避水應急法造模[3-4]。適應性飼養7 d 后,在45 cm×25 cm×25 cm 的透明水箱正中置于一10 cm×8 cm×8 cm 立柱,向箱中注水[水溫(25±2)℃],保證水面在平臺表面下1 cm,將大鼠放于平臺上進行1 h避水應激,并且連續造模干預10 d,對照組置于不盛水的相同容器內。為消除生物節律的影響,造模時間于每天9~10 時進行。
1.2.2 模型評價 大鼠造模結束后運用腹壁撤回反射(AWR)半定量評分對模型進行評價[5-6]。實驗前,禁食不禁水8~12 h,并于實驗前輕觸肛門,使其排出殘余糞便。自大鼠肛門內置入誘發刺激的擴張球囊,深度為6 cm,并將擴張球囊縛在大鼠尾端以防止其滑出。置大鼠于平臺上,并限制其于20 cm×8 cm×8 cm透明塑料盒內,讓大鼠適應15~20 min 后進行結直腸擴張刺激和AWR 評分。擴張壓力為40 mm Hg(1 mm Hg ≈0.133 kPa)。AWR 評分標準具體如下:對結腸擴張刺激無行為反應,評為0 分;給予刺激大鼠有動作停頓后并見短暫的頭部運動行為,評為1 分;刺激期間見有腹部肌肉收縮,評為2 分;如有腹部抬起行為,評為3 分;身體拱起,并抬起盆腔和陰囊者,評為4 分。每次結直腸擴張刺激持續20 s,間隔5 min后給下一次刺激,每個刺激強度重復3 次,取平均值作為最后的評分值。經評估,每組各成模7 只。
1.2.3 電針治療 根據中國針灸學會實驗針灸分會制定的《動物針灸穴位圖譜》,參照人體經穴定位取“天樞”,毫針直刺0.3 cm 后接電針診療儀,參數為連續波,頻率2 Hz、強度1 mA,連續20 min,每日1 次,連續14 d。對照組和模型組每天與天樞組相同時間相同方法進行抓取、固定,但不給予電針干預。
1.2.4 心電記錄 治療結束后次日開始記錄各組大鼠心電圖。實驗之前,為了減少糞便的形成,對各組大鼠禁食不禁水18~24 h。并于實驗前提大鼠尾部,使其排出腸內殘余糞便。大鼠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鈉進行麻醉,麻醉后大鼠取仰臥位,固定于手術臺,用針灸針分別插入大鼠的雙下肢和右上肢皮下,再用心電圖電極固定在雙下肢和右上肢,參考電極固定在右下肢,正極固定在左下肢,負極固定在右上肢,待心電圖穩定后,使用Powerlab 數據采集分析系統記錄標準Ⅱ導聯的心電圖20 min,分析心率低頻信號(low frequency,LF)、高頻信號(high frequency,HF)特征。
1.2.5 結腸敏感性測定 心電記錄完成后,在麻醉狀態下將甘油潤滑后的氣囊經肛門緩緩插入6~7 cm,使氣囊的末端距離肛門約1 cm,用膠帶把導管和大鼠尾巴根部纏在一起,通過大鼠尾根部依托固定住球囊,以防滑脫。氣囊連接壓力感受器,可即時檢測氣囊壓力。實驗過程應用實驗動物體溫控制系統使大鼠體溫保持在37 ℃左右。沿腹正中線與髂前上棘的中點,在潔凈條件下行外科無菌操作下行縱向切口,剪開皮膚和皮下脂肪,暴露腹直肌,將電極插入肌肉,記錄同時給氣囊緩慢注氣,肌電信號通過置于雙側腹直肌的電極引出,肌電信號通過放大器、AD 信號轉換器進入計算機,采用Powerlab 數據采集分析系統,記錄大鼠在不同擴張壓力下對應的腹直肌的放電活動。
1.3 統計學方法 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GraphPad Prism 5.0軟件分析作圖,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電針天樞對IBS大鼠腸道敏感性的影響 見表1、圖1。

表1 電針天樞對IBS 模型大鼠內臟疼痛閾值及心率頻域的影響(n =7)

圖1 電針天樞對IBS 大鼠模型內臟疼痛閾值影響
2.2 電針天樞對IBS 大鼠心率頻域的影響 截取15 min 的標準Ⅱ導聯心電圖,對LF、HF、LF/HF 進行分析。見表1、圖2、圖3、圖4。

圖2 電針天樞對IBS 模型大鼠LF 的影響

圖3 電針天樞對IBS 模型大鼠HF 的影響

圖4 電針天樞對IBS 模型大鼠LF/HF 的變化情況
IBS 的發病機制尚未明了,但許多研究證實,精神心理因素的影響在臨床和基礎研究中參與IBS 的內臟高敏感(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VHS)發生,母嬰分離、應激等多種應激模型可成功模擬IBS 的VHS 癥狀[7-9]。本實驗采用避水應急法造模,以VHS 為標志的IBS 成模率均穩定在60%以上,表明不良精神刺激在IBS的發病中的確具有重要作用。本實驗結果證實,單獨電針天樞能夠顯著提升IBS 模型大鼠的內臟疼痛閾值,這與既往文獻結果相吻合[10-12],表明單獨電針天樞也能夠對IBS 模型大鼠VHS 產生一定的調控作用。
雖然內臟高敏感是本病發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機制之一,但神經調控又在VHS 發生中起關鍵作用[13-15],研究[16-17]表明,多數IBS 患者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心率變異性分析是盡早發現IBS 自主神經功能異常的一個重要方法[18]。本實驗結果發現,模型組大鼠的頻域指標(LF、HF、LF/HF)發生嚴重紊亂,LF、LF/HF 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0.001),HF 顯著低于正常對照組(P<0.05),表明IBS 模型大鼠的自主神經系統平衡性受到破壞。電針天樞后,發生嚴重異常的頻域指標得到較好修復,電針組LF、LF/HF 顯著低于模型組(P<0.01、P<0.001),表明單獨電針天樞能夠顯著改善IBS 模型大鼠自主神經系統的平衡性,據此推測,電針天樞對IBS 模型大鼠VHS 的調控作用可能與其自主神經系統平衡性得到修復有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單獨電針天樞對IBS 模型大鼠VHS 有明顯調控作用,可能與電針天樞對自主神經系統平衡功能的調節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