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亮
慢性貧血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多見的綜合征,通常是由于慢性感染、惡性腫瘤、炎癥等疾病引起的[1]。慢性貧血的臨床特征一般表現為介導免疫或是炎癥反應的細胞因子增多。一旦發生慢性貧血,患者會出現頭暈、胸悶、全身乏力、氣促、精神異常等癥狀,繼而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因此,積極采取切實有效的手段對慢性貧血進行治療意義重大?,F今臨床上對于慢性貧血的治療,尤其是較為嚴重慢性貧血患者,一般采取輸血治療。輸血主要分為輸全血和成分輸血?,F本文中對本院2019 年5 月~2020 年4 月接診的44例慢性貧血患者予以成分輸血治療,并與常規輸血治療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以此分析成分輸血在慢性貧血患者的應用價值。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5 月~2020 年4 月所接診88例慢性貧血患者,經臨床檢查與診斷明確診斷為慢性貧血。排除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精神異常者、凝血系統異常者、妊娠期女性、對血制品過敏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中途退出者。將患者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參照組與觀察組,各44例。參照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21~66 歲,平均年齡(43.7±8.2)歲;病程最長9個月,最短2個月,平均病程(5.1±1.8)個月。觀察組男22例,女22例;年齡20~68 歲,平均年齡(44.2±8.9)歲;病程最長8 個月,最短2 個月,平均病程(5.3±1.9)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征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認可與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對此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入院后,對患者原發疾病予以對癥治療,預防各種并發癥發生。治療期間所用所有血液皆源自本市血液中心,且檢測結果為合格。在輸血前已進行交叉配血試驗,且于交叉配血后未發生凝集現象。參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輸血治療,具體操作:對患者的血型進行化驗,明確其血型,隨后予以全血輸液治療,將人體一定量血液采集加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沒有經過任何加工處理,經冷藏保存運輸后直接給患者輸注,值得注意的是,在輸注之前和兩袋血之間要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管,2 袋/次,靜脈滴注,持續治療1 個月。觀察組患者予以成分輸血治療,具體操作:為患者輸入懸浮紅細胞制品,劑量為1~2 U/次,靜脈滴注,持續治療1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效果,判定標準[2]:經治療后患者的貧血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血液學指標已恢復至正常水平,為顯效;經治療后患者的貧血癥狀及體征均得到一定改善,血液學指標趨于正常水平,為有效;經治療后患者的貧血癥狀及體征并未改善,且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血液學指標同樣未恢復,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治療前后血液學指標,包括RBC、HCT、Hb。③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發熱、蕁麻疹及休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參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7.3%,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2%;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23,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RBC、HCT、Hb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RBC、HCT、Hb 水平均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RBC、HCT、Hb 水平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學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參照組相比,b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參照組患者發生5例發熱、5例蕁麻疹、2例休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7.3%(12/44);觀察組患者發生3例發熱、1例蕁麻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1%(4/44)。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89,P<0.05)。
貧血是目前臨床上一種較為多發的疾病,一旦出現貧血,其引起的癥狀及體征可能累及人體多個系統。貧血的常見癥狀為全身乏力、臉部蒼白等。此外,貧血后人體不同系統的癥狀也有所不同,如神經系統一般表現為頭暈頭痛、精神不振以及畏寒等癥狀;消化系統表現為惡心、食欲下降、腹瀉以及便秘等;呼吸系統通常表現為呼吸加深,尤其在情緒激烈亦或在運動期間,呼吸更為急促;泌尿系統則表現為腎功能下降,女性出現月經不調,由此可見,貧血對人體的健康及生存質量造成極大威脅。慢性貧血更是多發,強化對慢性貧血的治療不容忽視。
現今伴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臨床上對于慢性貧血的治療手段也越來越多。除可對慢性貧血患者予以傳統藥物治療外,還可進行輸血治療,成分輸血是其中較為科學且合理的一種輸血治療方式。成分輸血一般指的是去除血液內白紅細胞,繼而獲得高濃度、高效價的血液制品。此血液制品在臨床上適用性較廣,且具備一定的合理性與科學性[3]。有臨床研究指出,在為患者輸入約260 ml 懸浮去白紅細胞血液成分后,其體內的HCT 將顯著升高;而將懸浮去白紅細胞血液成分提升至400 ml,其體內的Hb 水平明顯升高,這說明對患者予以成分輸血能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病情,促進其身體的恢復。對于慢性貧血治療,成分輸血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其能夠一血多用,且療效理想,能極大避免輸血后而引發的不良反應,安全系數更高;該種輸血方式能極大的節約血液資源,降低對患者的經濟壓力,極易得到患者及家屬的認可;若對心功能異常或機體抵抗力差者予以輸全血治療,可能加劇患者的心臟負擔,繼而引起溶血,但采取成分輸血則可避免以上情況發生[4]。
在本次研究中,采取成分輸血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其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采取常規輸血治療的參照組患者,即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3.2%顯著高于參照組的7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與高飏等[5]的研究結果相似,即采取成分輸血治療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治療的患者,即90.0%VS77.5%。這說明相較于常規輸血治療,采取成分輸血治療慢性貧血的效果更為明顯。同時,治療后,兩組患者RBC、HCT、Hb 水平均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RBC、HCT、Hb 水平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觀察組所用治療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貧血癥狀及體征,而這主要是由于對人體輸注紅細胞懸液可以提升Hb 濃度,強化組織攜氧水平,明顯提升機體細胞運輸氧氣的能力,最終達到有效緩解臨床癥狀的效果[6]。此外,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9.1%明顯低于參照組的2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在慢性貧血治療過程中采取成分輸血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更低。這主要是由于懸浮紅細胞制品相對較小,僅為全血體積的50%及其以下,而體積越小越能加速人體血液的循環,繼而促進患者身體的快速康復,尤其是對老年人與兒童而言,其效果更為突出[7]。全血通過分離后血漿含量極少,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紅細胞抗原與血漿內不良反應的發生[8]。
綜上所述,對慢性貧血患者予以成分輸血治療,其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減少不良反應發生,具備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