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子宮肌瘤為婦科常見的一種疾病,相關數據調查顯示:我國子宮肌瘤發生率為20%~30%。由于該疾病會對女性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在未能及時醫治的基礎上,會導致腫瘤擴散、轉移,進而引發不孕不育等癥狀。所以,根據子宮肌瘤患者的病情及生存質量,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尤為重要[1]。當前,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可選方式有外科手術中治療和保守治療,米非司酮是子宮肌瘤治療中的常用藥物,效果顯著,但是在藥物用量上,存在不同看法[2,3]。此次實驗將本院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納入研究的9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是分析評價不同劑量米非司酮在其中的醫治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90例子宮肌瘤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3~50 歲,平均年齡為(38.7±3.8)歲;病程8 個月~5 年,平均病程為(2.6±0.9)年;子宮肌瘤類型:壁間肌瘤28例、黏膜下肌瘤6例、混合性肌瘤6例、漿膜下肌瘤5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2~51 歲,平均年齡為(38.6±4.2)歲;病程8 個月~5 年,平均病程為(2.7±0.8)年;子宮肌瘤類型:壁間肌瘤27例、黏膜下肌瘤7例、混合性肌瘤6例、漿膜下肌瘤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婦科檢查及超聲檢查確診,存在月經周期紊亂及月經量改變癥狀;②均知情簽署相關醫護同意書,且均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排除標準:①符合外科手術指征的患者;②米非司酮過敏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大劑量米非司酮(上海新華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202)治療,在月經干凈后第3 天,空腹或進食后2 h,服用米非司酮,1 次/d,25 mg/次。觀察組給予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采取對照組相同方式用藥,用藥劑量降低為1 次/d,12.5 mg/次。兩組連續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用藥效果及安全性。治療前后,B 超測量子宮及肌瘤的三維徑線,計算出子宮肌瘤體積,應用放射免疫法,測量出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等血清激素指標,計算平均值。療效判定標準[4,5]:綜合各方面因素,①顯效:經積極醫治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消除,各項生命體征恢復正常水平,子宮肌瘤體積縮小>50%,月經周期、量、顏色及性狀恢復正常;②有效:經積極醫治后,患者的臨床癥狀部分消除,各項生命體征所改善,子宮肌瘤體積縮小20%~50%;③無效:不符合上述指征者;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對兩組發生頭痛、潮熱、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不良反應的例數進行分析、統計,然后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子宮肌瘤體積為(4.12±1.18)cm3,FSH 為(28.43±4.11)μg/L,LH 為(20.16±5.38)IU/L,E2為(304.60±52.18)pmol/L,P 為(18.10±2.26)nmol/L ;對照組子宮肌瘤體積為(4.09±1.21)cm3,FSH 為(28.37±4.09)μg/L,LH 為(20.13±5.27)IU/L,E2為(304.57±54.30)pmol/L,P 為(18.06±2.31)nmol/L。治療前,兩組子宮肌瘤體積、FSH、LH、E2、P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子宮肌瘤體積為(2.08±0.76)cm3,對照組為(2.13±0.65)cm3,兩組患者子宮肌瘤體積均小于治療前,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間子宮肌瘤體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FSH 為(10.36±0.84)μg/L,LH 為(9.45±1.03)IU/L,E2為(141.46±9.82)pmol/L,P 為(5.64±0.72)nmol/L 均低于對照組的(17.60±1.35)μg/L、(16.21±1.46)IU/L、(199.42±15.70)pmol/L、(8.53±1.28)nmol/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28.799、23.928、19.795、12.446,P<0.05)。
2.2 兩組用藥效果及安全性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89%略低于對照組的91.11%,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 低于對照組的8.8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用藥效果及安全性比較[n(%)]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疾病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及生命安全[6]。因此,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對子宮肌瘤患者而言極為重。
米非司酮是一種甾體類抗孕酮藥物,對于孕激素具有強力拮抗效能,可抑制腫瘤生長,藥物進入人體后,可迅速與孕酮結合,改變其受體結構中的DNA 結合區,競爭性抑制阻斷孕激素作用,同時這種藥物可通過丘腦-垂體-卵巢性腺軸促使肌瘤萎縮,降低子宮血流量,破壞肌瘤生長[7,8]。由此可見,米非司酮藥物值得借鑒及應用。
在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子宮肌瘤體積均小于治療前,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SH、LH、E2、P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89%略低于對照組的91.11%,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在用藥效果方面,觀察組總有效率高達91.11%,由此可見,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方案的應用價值頗高[9,10]。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針對子宮肌瘤患者,采取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的效果與大劑量米非司酮相當,但在降低血清激素水平及安全性上更優,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