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涵
(南京財經大學,江蘇 南京210023)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不斷推廣下,小微企業大量涌現,成為我國市場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截至2013 年底,小微企業共1169.87 萬戶,占企業總數的76.57%,若將4436.29 萬戶個體工商戶也納入小微企業的統計中,其比重達到94.15%(工商總局)。 據統計,我國小微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占GDP 總量的60%,納稅占國家稅收總額的50%,完成了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
小微企業在吸納就業方面貢獻突出,是新增就業的主要就業場所。 僅小微企業主本身就已解決五千多萬人的就業問題,70%以上的新增就業和再就業人口都集中在小微企業中。 甘犁等(2019)利用2015 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CHFS)數據測算出,我國小微企業創造財富19.08 億元,占GDP 比重為30%,提供了2.37 億個就業崗位,占2015 年總就業人口的30.6%,小微企業成為社會就業的主要承擔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 小微企業的特殊地位在解決民生就業、推動經濟穩步增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創新被廣泛認為是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的主要驅動力,也是就業的主要來源。 2012 年11 月,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14 年9 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雙創”即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黨的十九大同樣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應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王光棟(2014)基于就業發展的角度指出走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道路是促進我國就業增長的重要途徑。 胡雪萍和李丹青(2015)認為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對就業的影響均為正,而盛欣和胡鞍鋼(2011)認為自主創新的就業創造大于摧毀,技術引進的就業摧毀大于創造。 胡雪萍和李丹青還進一步測算了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的就業效應,發現自主創新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比技術引進更大,自主創新水平每提升1%,促進城鎮單位就業人數上升0.09% ~0.1%,技術引進水平每上升1%,城鎮就業人數增加0.06% ~0.09%。 吳昊和李萌(2020)認為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在長期和短期中表現不同,短期內技術引進促進就業增長,自主創新對就業表現為破壞效應;長期中促進就業增長的主動力為自主創新。 本文分別研究不同研發與創新類型的就業效應尋找創新促進就業的有效途徑。
本文采用2015 年中國小微企業調查(China micro and small enterprise survey,簡稱CMES)的數據,該數據由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于2015 年7 月對全國除西藏、新疆、青海、港澳臺外的28 個省份的5497 家小微企業法人進行的調查,包含了制造業、建筑業、批發業、零售業等19 個行業,對2014 年企業的基本信息、人力資源管理、研發與創新等方面做了十分詳細的調查。 在企業研發創新的優惠政策方面,CMES 僅對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進行詢問,因此本文的研究對象僅限于這四個行業。 本文具體變量的定義及解釋如表1 所示。
表1 變量表:定義及解釋
變量類型 變量名稱 變量含義被解釋變量 Worker 就業人數 Log(企業2014 年員工總數+1)是否有研發RD 1 表示企業有產品或技術上的研發與創新活動;0 表示沒有自主研發RD1 1 表示企業有進行自主研發;0 表示沒有委托其他單位研發RD2 1 表示企業有委托其他單位研發;0 表示沒有解釋變量研發與創新活動形式引進技術RD3 1 表示企業有引進技術;0 表示沒有合作研發RD4 1 表示企業有合作研發;0 表示沒有研發與創新活動產出是否有研發產出output 1 表示企業的研發與創新活動是形成新產品或新技術/新工藝或其他;0 表示沒有企業規模size log(企業目前資產總額+1)企業的年齡age 2014-企業實際經營開始的年份營業收入的對數Lnrevenue log(企業2014 年營業收入+1)企業情況是否有尚未還清的銀行/信用社借款liabilities1 1 表示企業目前有尚未還清的銀行/信用社貸款;0 表示沒有是否有尚未還清的民間借款liabilities2 1 表示企業有因生產經營尚未還清的民間借款;0 表示沒有控制變量企業組織形式organform包括獨資企業,合伙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公司,農民合作社及其他正式員工平均工資水平Wage1員工情況log(企業正式員工人均稅前月工資、獎金、補貼等收入+1)非正式員工平均工資水平Wage1 Log(企業非正式員工人均稅前月工資、獎金、補貼等收入+1)行業虛擬變量industry其他控制變量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各省人均GDP對數logGDP包含除西藏,新疆,青海,港澳臺外的28 個省份的人均GDP 對數
表2 列出了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特征。 經過數據處理后最終得到1113 個樣本小微企業。 該樣本中有55.9%的小微企業開展過研發與創新活動,其中,2014 年有72.5%的小微企業進行自主研發,有25%的小微企業選擇合作研發,85.5%的研發與創新行為轉化為產出。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變量名 觀測值 平均值 標準差 最大值 最小值Worker 1113 3.412 1.126 0 6.686 RD 1113 0.559 0.497 0 1 RD1 622 0.725 0.447 0 1 RD2 622 0.111 0.314 0 1 RD3 622 0.217 0.413 0 1 RD4 622 0.251 0.434 0 1 output 622 0.855 0.352 0 1 size 1113 15.238 2.163 0.693 21.416 age 1113 10.247 8.082 1 56 lnrevenue 1113 15.127 2.664 0 20.03 liabilities1 1113 0.307 0.462 0 1 liabilities2 1113 0.178 0.383 0 1 Wage1 1113 6.361 3.381 0 15.857 Wage2 1113 3.578 3.960 0 10.597 logGDP 1113 10.944 0.405 10.181 11.564
本文研究企業的研發與創新活動對就業狀況的影響,運用OLS 估計的方法建立如下方程:

X
是控制變量,本文主要控制了有關企業特征的變量(企業規模、企業年齡、營業收入的對數、是否有銀行貸款、是否有民間貸款以及企業的組織形式),有關企業員工特征的變量(正式與非正式員工的平均工資水平)以及其他一些控制變量(行業虛擬變量及各省人均GDP 的對數)。在企業特征方面,企業規模越大,員工數量越多,所能吸納的就業人數越多,且通常情況下,企業員工的數量也體現企業的規模大小,因此企業規模對就業的影響為正。 企業成立的時間較長相比于成立時間較短的企業規模可能會更大,因此企業年齡的影響應為正。 企業的經濟狀況表現為營業收入與貸款兩方面,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營業收入會增加,企業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即會吸收更多的就業,營業收入的對數對就業的影響應為正。 本調查問卷設計將企業負債分為銀行借款與民間借款,即企業是否有尚未還清的銀行/信用社借款和是否有尚未還清的民間借款。 銀行/信用社借款屬于正規的融資渠道,企業獲得銀行貸款前,銀行通常會評估貸款人的信用和審查企業經營狀況,以及貸款人需要提供足額的擔保物等條件。 民間借款是從親朋好友、民間金融組織/民間金融機構等非銀行融資渠道,通常是利用人際關系或者較高的貸款利率而獲得的借款。 企業存在有尚未還清的民間借款大致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企業并未獲得銀行貸款即企業未通過銀行貸款條件,只能采取民間融資手段;另一方面,企業獲得的銀行貸款額度不足以滿足企業的貸款需求,轉而通過民間借款進行融資。 這兩方面都說明了企業經營狀況不良,銀行放貸或放大額貸款會承擔較大的風險,因此企業有尚未還清的民間借款對就業的影響為負,而企業有尚未還清的銀行/信用社借款對就業的影響為正。
企業的員工待遇也是影響企業吸納就業人數的重要因素。 CMES 將企業員工劃分為正式員工及非正式員工,企業員工平均工資越高不僅體現企業平均實力越強,還更吸引求職者,因此正式員工與非正式員工平均工資水平的影響都為正。
本文同時也控制了獨資企業、合伙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公司、農民合作社及其他在內的六種企業組織形式,控制了包含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這四種行業的虛擬變量。為避免啞變量過多而導致模型不穩定,用各省份人均GDP 的對數控制各省的差異,而未使用省份的虛擬變量。
表3 顯示了小微企業的研發與創新活動影響就業的估計結果,模型(1)~(6)的被解釋變量都為就業人數。 RD 在模型(1)中邊際效應為正,說明目前或曾經有過研發與創新活動的小微企業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模型(2)~(5)具體分析四種不同的研發與創新活動形式對就業的影響,四種形式對就業的邊際影響都為正,但是僅有自主研發的影響是顯著的。 模型(6)進一步研究創新過程形成的創新產出對就業的促進作用。 具體而言,小微企業開展研發與創新活動增加就業24.3%,其中自主研發活動會增加20.3%的就業,小微企業的研發與創新活動所形成的創新產出同樣會拉動就業,提高20%。
表3 基準回歸模型
注:括號中為穩健 統計量;<0.01,<0.05,<0.1。
變量名 是否創新 研發與創新活動形式 創新產出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模型(6)RD 0.243***(4.44)RD1 0.203***(2.74)RD2 0.034(0.32)RD3 -0.006(-0.07)RD4 0.050(0.58)output 0.200**(2.05)Observations 1,113 622 622 622 622 622 R2 0.466 0.459 0.453 0.453 0.454 0.457 Control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industry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organform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本文利用小微企業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企業的研發與創新活動顯著促進了就業增長,尤其是自主研發創新活動,自主研發創新活動能拉動20.3%的就業,而委托其他單位研發、引進技術、合作研發對就業的影響并不顯著。 若企業的研發與創新活動形成創新產出也能拉動就業增長,與自主研發創新活動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大小相近,為20%。
根據研究的結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政府應大力支持企業的自主研發創新活動,給予企業直接的資金支持,或降低企業融資約束。
第二,政府要注重培養高素質人才以滿足企業自主研發創新活動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
第三,企業自身要培養自主研發的創新意識,大力開展自主研發創新活動,形成企業內部良好的研發與創新氛圍。